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康德定言命令

康德定言命令

發布時間:2022-07-13 15:54:24

1. 求教,請大家給我解釋一下康德的「絕對命令」這個概念

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比如做善事是因為在做善事之後會得到嘉獎及名譽,這是假言命令,而定言命令則是指做善事的原因就是覺得這是對的事情,這是人性的准則。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在這里,康德比較推薦定言命令。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2. 康德「絕對命令」是什麼意思

絕對命令是指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其經典表述為,除非願意自己的准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你不應該行動。

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2)康德定言命令擴展閱讀

康德哲學是從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開始的,不同的是他並不懷疑普遍必然性原則存在,他認為自己要做的是為已有的科學知識尋求其可能性條件,並劃定科學知識的范圍,從而為科學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礎。為了說明這一點,康德主張「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

他一方面贊同經驗論的觀點,即世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經驗知識,離開經驗世人沒有任何知識;另一方面,也贊同唯理論對經驗論的批評:對科學知識來說僅有經驗是不夠的,它們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3. .康德的「絕對命令」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他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康德的絕對命令學說對於這種全球倫理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他用意志自律來達到了兩者的統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4. 怎麼理解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和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指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絕對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絕對命令是針對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經驗為基礎,是有條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絕對的。這一命令適用於所有人,絕對命令無須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個行動。

(4)康德定言命令擴展閱讀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意義:

1、功利主義首先是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准,通過兩個要素,快樂和痛苦去判斷。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2、人的行為是遵循一個苦樂原則的,這也是人本性的一種傾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邊沁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他的功利主義本質就是一種快樂主義。

3、功利主義的的這個功利是一種功效,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4、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但歸宿是社會。


5. 康德所說的道德定律指的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6. 康德對人性的定言命令有什麼

康德認為,所有理性者都天生具有價值,而且在目的王國(Kingdom of Ends )中 沒有人是別人為了達到目的而利用的手段。在人類事物中我們所做和所為都是可以 定價的,但在目的王國中沒有定價,只有人類高貴的尊嚴。需要說明的是,康德在對這 條道德公式的描述中提出了 「人性」 一詞,「人性」在這里特指「與道德相符的人性」, 也就是滌除了慾望愛好的人性,康德認為這種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我們再 來看那幾個例子,自殺是為了解除煩惱,撒謊是為了獲得利益,這里便是把人(自己或 者他人)僅僅看作實現目的的手段了;而有才華不去施展、有能力不去幫助他人,這又 是違背我們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的。換言之,就是不要利用別人

7. 康德絕對命令

絕對命令第一條: 我所要做的能否成為世界的普遍的行為准則。

如果我去救她,那麼其他人也要去救。
康德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所有不會將定言命令局限於某部分人。

8. 康德的四種責任觀淺析

康德就闡述了善良意志這一概念,他指出善良意志就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許多從各方面看來是善的、並且甚至構成了人的內在價值的一部分的特性的那些東西,都要以善良意志為出發點,否則就有可能變為極大的惡。善良意志來源於理性,理性的真正使命在於產生善良意志,這種意志雖然不是唯一的、完全的,卻絕對是最高的善,它作為實踐能力去規范或引導人們追求幸福而使用的手段,強調理性具有自由性。康德認為在我們的行為中,「責任」是居於首要地位並且是其他一切行為的條件。

康德認為,責任「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體現,雖然其中夾雜著一些主觀限制和障礙,但這些限制和阻礙遠不能把它掩蓋起來,使它不能為人之所識,而通過對比反而使它更加顯赫,發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這也就是說責任是由於尊重規律而產生的一種行為的必要性。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中,通過三個命題來闡述責任這一概念。

(一)「只有出於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這一命題又被稱為責任的動機命題。康德認為只有出於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區分被其他的愛好所驅使的合乎責任的行為是出於責任還是出於其他利己意圖並不難,難的是怎樣辨別那些既合乎責任而同時又由直接愛好去實行的行為。康德在這里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人的行為要具有道德價值「不能出於愛好,而只能出於責任。」這四個例子分別是以下幾個。

1.賣主童叟無欺

康德認為商人採取童叟無欺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誠實的,而實際上只是為了自利的意圖,因此這一行為並不是道德的。

2.保存生命

康德認為出於本能和愛好維持生命的行為並不能算是道德的,但是,如果生命毫無樂趣可言困境之下,還能不失去信心和苦難作斗爭,這樣的行為才能被算做是出於責任的,才能算是具有道德內容的。

3.幫助他人

康德認為「盡自己之所能對人做好事,是每個人的責任。」康德認為為了使別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具有滿足感到幸福和欣慰的行為與對榮譽的愛好一樣都是出於愛好而不是出於責任,因此是不具有道德內容的,如果一個人厭惡一件事卻仍然選擇做這件事才能算是道德的。

4.保證個人的幸福

幸福在康德這里只是人為的社會形象的健康,是人的一種功利性的追求,而道德卻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保證個人的幸福是責任(最起碼是間接責任),只有那些「增進幸福並非出於愛好而是出於責任的規律仍然有效,正是在這里,他的所作所為,才獲得自身固有的道德價值。

9. 康德「絕對命令」是什麼意思

德國哲學家康德,I.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認為善行是達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則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倫理學的實質。

閱讀全文

與康德定言命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己購買雲主伺服器推薦 瀏覽:420
個人所得稅java 瀏覽:761
多餘的伺服器滑道還有什麼用 瀏覽:190
pdf劈開合並 瀏覽:28
不能修改的pdf 瀏覽:752
同城公眾源碼 瀏覽:489
一個伺服器2個埠怎麼映射 瀏覽:297
java字元串ascii碼 瀏覽:79
台灣雲伺服器怎麼租伺服器 瀏覽:475
旅遊手機網站源碼 瀏覽:332
android關聯表 瀏覽:945
安卓導航無聲音怎麼維修 瀏覽:332
app怎麼裝視頻 瀏覽:430
安卓系統下的軟體怎麼移到桌面 瀏覽:96
windows拷貝到linux 瀏覽:772
mdr軟體解壓和別人不一樣 瀏覽:904
單片機串列通信有什麼好處 瀏覽:340
游戲開發程序員書籍 瀏覽:860
pdf中圖片修改 瀏覽:288
匯編編譯後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