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勤奮的經典名人故事有哪些
以下是幾個關於名人的勤奮故事:
1、大家一定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曲長達八分鍾的鋼琴曲《星光》。演奏它的人名叫郎朗。多年以來,郎朗一直被譽為「中國琴童」,他那精湛而富有激一情的表演,讓全世界都為之傾倒。但又有誰知道,沒有勤奮,就沒有郎朗的成就。
郎朗三歲時開始學習樂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學後,每天早晨6點准時練琴一小時,中午再練一小時,放學後還要練一小時,這樣的勤奮練習持續了很多年,最終使郎朗化繭成蝶,創造了自己的神話。
郎朗的天賦並不出眾,那麼他是憑借什麼獲得了成功?當然是勤奮。因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分,它是和你勤奮的程度成正比的。
2、王安石筆下有個神童方仲永,他五歲就會作詩,且文采不比村中的文人差,受到周圍居民的追捧。
如果當時方仲永繼續勤奮學習,他應該會有美滿幸福的一生,但是由於他的父親貪財,每天不讓他學習,帶著方仲永走東家,串西家,收取錢財,所以他沒能勤奮學習新知識,最後,方仲永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小,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我想,方仲永雖然擁有天分,卻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他缺少了勤奮。他的命運,再一次印證了勤奮對於成功的重要性。
3、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上中學時,考試不及格,老師要讓他留級,同學們也笑話他,但他卻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最後取得了優異成績。出國留學時他又刻苦鑽研,為中國人爭了氣,成了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科學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奮探索才發現了「鐳」,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雖然沒有上過學,但她勤奮刻苦,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硬是攻克了幾門外語。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就是勤奮的結果嗎?試問,如過他們不勤奮,他們會有今天的成就嗎?
4、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練字,練完後就在家邊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筆,就這樣日復一日,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為王羲之的堅持與勤奮,他才被人稱為「書聖」。
5、蘇秦,因為求官不成,回家後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脹,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在讀書。
正是由於蘇秦的勤奮,終於他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從古人的實例中我們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勤奮刻苦,因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
6、華羅庚從小家境貧困,初中畢業不久就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是他酷愛數學,勤奮不怠:櫃台旁,能看到他時常研讀數學書籍;半夜裡,能見到他挑燈思考的身影……
十九歲時,華羅庚到一所學校去當會計,他變得更忙碌了,但他並沒有因此中斷鑽研數學,熬夜是常有的事……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1)程序員練琴的經典故事擴展閱讀:
勤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qín fèn,意思是認認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林西厓方伯》:「似此勤奮出力之員,豈可拘其家世,不加獎勵。」
勤奮 網路
Ⅱ 肖邦刻苦練琴的小故事
肖邦三歲的時候,家裡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鋼琴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並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後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肖邦自幼就超愛鋼琴,時常三更半夜獨自爬起來彈鋼琴。在四歲時、父就教他彈琴、六歲正式隨季夫尼老師學習。
肖邦年幼時,使雙親無比擔憂,原因是這個小男孩一聽鋼琴聲就會哇哇大哭,原來,蕭邦是因為很喜歡而感動地哭了起來,不久大家就發現這個小男孩居然會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鍵盤,發覺能彈出聲音就手舞足蹈。當姐姐彈琴時,他也吵著媽媽要彈琴。 於是,母親就設法讓四歲的蕭邦和七歲的姐姐一塊兒學琴,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越過了姐姐了。六歲時,父母親終於明白他具有音樂異稟,於是讓他和宮廷鋼琴季夫尼正式學習音樂。
八歲生日時,肖邦就舉行公開演奏了,這是在慈善音樂會上彈奏羅維茲的鋼琴協奏曲。八歲在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使聽眾訝異不已,所以被譽為「莫扎特第二」。從這時期開始,他時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長這種即興演奏。
肖邦十二歲起,隨華沙音樂院院長艾斯納學習和聲與對位法,這位優秀的教授,很快就發現肖邦具有成為作曲家的優異創造能力,於是避免呆皮的教學法,盡量讓他自由地發展。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輛驛馬車,從柏林趕往波蘭首都華沙,中途跑到一個小鎮時,不料馬蹄脫落了,馬車無法繼前進。馬車夫只好帶客人們走進一家客棧休息。
這家簡陋的旅館中,有一台相當古舊的鋼琴,琴蓋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突然有一個老人喃喃埋怨說∶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發。」
他又指著鋼琴問道∶
「有誰會彈鋼琴嗎?請彈點音樂,放鬆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聽到這句話,一位十八歲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雙手放到鍵盤上。
從古舊的鋼琴上居然瀉出這麼優美的琴聲,大家都訝異不已。
不一會兒鋼琴四周己圍滿一堆人,這個年輕人,就彈得更起勁,更為精彩,使人們深深著迷。
最後一曲彈完後,老人就面露笑容對年輕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風琴師,在我漫長的生涯中,還不曾聽過這樣傑出的鋼演奏。如因莫扎特還活著而且聽到這個演奏,他一定會緊握你的手說∶『你是我 的繼承者!』
年輕人愉快地以優美、高貴的聲音答說∶
「承蒙您的誇獎,實在不敢當。我叫費德利克?弗朗梭瓦?蕭邦。」
這件軼事,發生在蕭邦十八歲時。
Ⅲ 朗朗刻苦練琴的故事200字
郎朗每天要完成8個小時的訓練,漸漸地,他可以熟練地彈奏難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還能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後來就連著名指揮家馬澤爾都感到驚訝:「郎朗的鋼琴基礎在哪裡打下的?」有人告訴他說:「郎朗是在中國學的。」
13歲,郎朗和辭去公職的父親郎國任租住在北京白紙坊一座條件簡陋的二層筒子樓里,廚房、廁所都是公用的。父子倆擠在一居室里,除了一套好一點兒的音響和一台必備的星海牌鋼琴之外,連電視機也沒有。這是父子倆刻意營造出的緊張、充實的奮斗環境。郎朗每天過著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學生生活。上午到校學習文化課,下午在教師趙屏國的指導下練琴。上完一天的課,郎朗和所有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一樣,背著書包,揣著公共汽車月票往家趕。到家後,郎朗要在鋼琴上繼續練琴。
Ⅳ 大家能介紹介紹你們激發孩子練琴興趣的好方法和小故事嗎
我的孩子喜歡幼兒園的歌,老師每周都會把學習內容發給我們,上面的歌都很簡單,我常常彈兩句吸引他過來,只要他坐下來彈幾遍,再把該彈的曲子拿出來。
Ⅳ 關於貝多芬在旅館彈琴時苦練的故事
一家簡陋的旅店裡,躺著一位客人。他正閉目欣賞從樓上傳來的優美的鋼琴聲。忽然,一滴水正滴在他的臉上。他睜開眼一看,又一滴水從天花板滴下來,正好滴在他眼睛裡。他生氣地喊來服務員問這是怎麼回事。服務員看看從天花板縫漏下的水,心裡就明白了。服務員抱歉地說:「對不起,先生。樓上住的是當代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我去關照他不要讓水漏下來。」客人一聽樓上住的是貝多芬,急忙說:「啊,不用了,我自己去看看吧。」 客人輕步上樓,透過門縫,只見貝多芬正全神貫注地彈琴呢。琴邊放著一盆水,他心裡很納悶。忽然,他看見滿頭大汗的貝多芬把手往盆里一浸,又繼續彈起來。啊,原來貝多芬彈琴彈得手指發燙,需要經常用冷水浸一下,因為太專心,水濺出來都不知道。水濺出的多了,就順著地板縫滴到樓下了。這位客人站了很久才離開,他不禁暗暗感嘆:「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呢!
Ⅵ 程序員 學彈鋼琴 是不是有優勢
無稽之談,實在是沒有什麼理由。
你想說程序員打字靈活?那還有速錄員,玩游戲的。
你想說邏輯思維能力強?很可惜,音樂這個東西不是線性的,不是邏輯的東西。
一句話,彈鋼琴與職業無關,重要的是個人的藝術修養和能力吧。
Ⅶ 肖邦刻苦練琴的小故事
肖邦三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家裡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鋼琴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並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後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Ⅷ 鼓勵孩子練琴的經典語句
1. 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2.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3. 外在壓力增加時,就應增強內在的動力。
4. 忘掉失敗,不過要牢記失敗中的教訓。
5.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6. 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錯了再試的過程!
7. 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
8. 進步很大,希望你更上一層樓。
9. 其實,你是一個很聰明、很可愛的孩子,可這學期在各方面都有所退步。老師希望你盡快改正缺點,能做到嗎?
10. 你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成績一定會趕上去的。
2. 在真實的生命里,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4. 沒有熱忱,世間便無進步。
5. 過錯是暫時的遺憾,而錯過則是永遠的遺憾!
7. 讓我們將事前的憂慮,換為事前的思考和計劃吧!
8. 那些嘗試去做某事卻失敗的人,比那些什麼也不嘗試做卻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9. 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10. 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機會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會成功。
11.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12. 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流出來後,海綿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13. 如果懼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遠只能是死水一潭。
15. 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你發揮的藩籬。
16. 生命之燈因熱情而點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Ⅸ 朗讀,踢足球,講故事,寫字,練琴,畫畫那些是語文課上的活動呢
朗讀,講故事,寫字是語文課上的活動。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也就是聽、說、讀、寫、譯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朗讀,講故事,寫字屬於讀、寫范疇。而踢足球,練琴,畫畫則不屬於聽、說、讀、寫、譯范疇。
(9)程序員練琴的經典故事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Ⅹ 貝多芬努力練琴的故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而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 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 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 歌上。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