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蔣介石命令水

蔣介石命令水

發布時間:2022-05-16 11:06:19

㈠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是指長征途中哪兩個感人的故事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是指長征途中紅軍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1、巧渡金沙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毛澤東詩詞中的《七律·長征》出現了如下一句:「金沙水拍雲崖暖」這句詩描寫的就是紅軍長征時巧渡金沙江時心情的愉悅。

2、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准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

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佔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

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階死角作掩護,沿台階向上猛烈沖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1)蔣介石命令水擴展閱讀:

詩詞鑒賞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

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國軍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

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㈡ 當年老蔣怎麼不決堤黃河水阻擋日軍

1938年6月,為阻止日軍南下,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掘開鄭州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大堤。決堤後的黃河水一方面的確起到了遲滯日軍南下進程的作用,一方面也造成豫、皖、蘇三省人民的災難。有資料統計,1938年6月9日夜,黃河花園口大堤正式決堤,「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群眾多達八十九萬人。。。河南、安徽、江蘇共計44縣市被淹,受災面積29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沖毀140萬民房、淹沒近2000萬畝耕地。黃水所到之處,房倒屋塌,飢民遍野」。

㈢ 黃河在歷史上有哪些嚴重的水災

應該有三四次。最近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阻擋華北日軍推進,炸毀黃河大壩,使黃河沖向江蘇,經由淮河入海,共淹死了幾十萬人。
黃河改道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復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沖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獎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經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再到北的大循環擺動。其中決口、改道不計其數。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這樣一個大三角洲上,都是黃河改道遷徙的范圍。

㈣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麼回事

淮河本來屬於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終將由陸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 流。但由於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歷史上黃河中下遊河道多次出現改道,特別是黃河的奪淮奪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廢黃河),洪水排泄不暢,四處泛濫。侵佔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現紊亂,從而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或澇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黃河奪淮入海是指裹挾著大量泥沙的黃河,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侵入淮河。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占據那裡的金統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大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奪淮歷史。 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後,人為地把黃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游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為洪澤湖。 黃河奪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潁河、渦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變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經曲阜、兗州、沛縣至徐州東北角會汴水;又在邳縣的下邳會沂水、沭水,在宿遷以南會濉水。至今淮陰與淮河會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與現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於黃河奪淮,已被南四湖和中運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積比現今駱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積要大,當時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黃河奪淮使淮河流域產生重大變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黃河淤廢,從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從洪澤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於黃河奪淮,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形成了現在浩瀚的洪澤湖。 3、由於黃河奪泗奪淮,使泗、沂、沭河洪水無出路,並在泗、運、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駱馬湖。 4、豫東、皖北和魯西南等平原地區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黃河洪水的襲擾和破壞,造成排水不暢,水無出路。其中以濉河變化最大。濉河原是發源豫東,中經皖北,至江蘇宿遷小河口匯入泗河的一條大支流。經黃河多年的決口和分洪,終被淤廢,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澤湖。 5、洪澤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郵寶應水位抬高,面積擴大,在自然水力沖刷和人工疏導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斷擴大,而淮河下游運西運東地區的水災也日益加重。 6、留下從蘭考,經徐州、淮陰到雲梯關入海口的一條高出地面十數米的黃河故道,將原本統一的淮河水系劃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將魯西的原屬濟水水系淤塞,後經治理現統屬南四湖水系。 8、由於抬高洪澤湖水位和抬高幹流中遊河床,使原來暢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窪地,新產生出如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等湖泊。 蓄滯洪區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臨時貯存的低窪地區及湖泊等,其中多數歷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沒和蓄洪的場所。 蓄滯洪區包括行洪區、分洪區、蓄洪區和滯洪區。 行洪區:是指天然河道及其兩側或河岸大堤之間,在大洪水時用以渲泄洪水的區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時用於擴大淮河的泄洪斷面,增加泄洪能力。 分洪區:是利用平原區湖泊、窪地、淀泊修築圍堤,或利用原有低窪圩垸分泄河段超額洪水的區域。 蓄洪區:是分洪區發揮調洪性能的一種,它是指用於暫時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額洪水,待防洪情況許可時,再向區外排泄的區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以減低洪水對河道兩岸堤防的壓力。 滯洪區:也是分洪區起調洪性能的一種,這種區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對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減洪峰,或短期阻滯洪水作用。

㈤ 詳細描述下「黃河決堤」發生的原因和經過

黃河決堤,發生在日軍西進途中。日軍佔領徐州及其附近地區以後,大本營決定「擴大徐州會戰結果」,命令部隊沿隴海路西進,追擊撤退的中國軍隊。1938年5月下旬,日軍大本營先是命令進攻蘭考、商丘、永城、蒙城以東地區,繼而又下令攻擊部隊越過上述4個縣城,繼續西進。

根據日軍大本營的命令,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命令第10、第14、第16師團分路向西追擊。5月24日,日軍第14師團的部隊佔領蘭考後,被中國軍隊包圍。經過近一周的激戰,中國軍隊撤退。日軍繼續西進。

6月6日,日軍第14師團佔領開封。7日,離鄭州只有數十公里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鄭州危急。

日軍連續西進,數周內侵佔中原地區大片領土,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鄭州一旦失守,日軍必將會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也會沿隴海鐵路西進,進攻西安。這將使抗日戰爭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誰知,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蔣介石竟然盲目決斷,採用「以水代兵」的戰術。

6月初,蔣介石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最高軍事會議。當討論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時,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一名副主任建議,選擇適當位置炸開黃河大堤,水淹日軍。蔣介石採納了這一建議,下令在鄭州東北的花園口附近炸毀黃河大堤。這道命令,帶來了一場新的災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從黃土高原夾帶大量的泥沙,由西向東氣勢磅礴地奔瀉下來。進入華北平原以後,黃河水流減緩,河道開闊,由於泥沙逐年淤積,河床遠遠高出兩岸的田園和居民,汛期水位,比開封著名的鐵塔和鄭州著名的「二七紀念塔」塔頂還要高,成為地球上的一條「懸河」。黃河兩岸廣大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危,都系於那條大堤上。中國歷代王朝都採取措施,防止黃河水患。

6月9日,國民黨軍隊奉命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數千年來,黃河沿岸的人民群眾不斷修築大堤,把大堤修得十分堅固。奉命炸堤的工兵部隊連夜挖掘,多次爆破,都沒有把大堤炸開。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接連3次責問為何沒有炸開大堤?

受命炸堤的工兵分隊萬般無奈,他們不得不另選地址,炸葯、地雷同時使用。突然間,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破聲,一條「黃龍」從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裡奔騰而出。

剎那間,滔滔黃河水帶著混濁的泥沙,從缺口奪路而出,猶如萬馬奔騰,呼嘯著,奔騰著,沿中牟、尉氏、扶溝一線向南泛濫,把沿途的村莊、莊稼、樹木全部吞滅,美麗富饒的中原大地出現了大面積黃泛區。當年7月20日的《新華日報》報道:「黃河決口,共有兩處,一在鄭州以北24里的花園口潰決150公尺,水深3丈;一在中牟以北32里的趙口潰決300公尺,水深丈余。兩決口相隔40里,中間楊橘一帶,並沒有水。花園口的決流,南經京水鎮入賈魯水支流至白沙鎮,與趙口決流匯合,入賈魯河向東南泛濫……」

㈥ 1938年黃河為什麼絕口

1938年6月6日,開封失守,鄭州岌岌可危。戰區長官部參謀長晏勛甫建議:在鄭州北面花園口掘開黃河大堤,造成泛濫區,將日軍隔絕在豫東,保全鄭州和中原。出於各方面的考慮,蔣介石很快批准了這個計劃,命令炸開黃河大堤,阻止日軍繼續推進。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花園口決堤。
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爭議很大。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是蔣介石無能的表現,另一方面則有人認為蔣介石也是沒有辦法。那麼當時蔣介石為什麼一定要炸開黃河大堤,他究竟有什麼苦衷?
一、日本計劃兩路夾擊武漢,蔣介石不得不命令以水代兵。為了避免這一地區的60萬軍隊被日軍合圍,蔣介石命令軍隊分路突圍。最終50餘萬軍隊在日軍包圍圈形成之前,成功的向中部地區撤退。日軍在佔領了徐州地區之後,一個新的作戰計劃出爐。日本計劃趁國民政府准備尚未充分之際,從北路和東路夾擊中國抗戰的中心武漢。
1938年6月,蔣介石命令軍隊炸毀黃河大堤。起初去執行命令的軍隊中以河南兵員居多,他們拒絕執行這個命令。隨後蔣介石調換了一支部隊,這才開始在大堤上作業。6月9日,黃河大堤被炸開,滾滾黃河水蔓延而下。
二、以水代兵的計劃,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㈦ 將介石炸大壩,有誰知道

炸的是黃河花園口大堤,時間是1938年,淹死日軍1000多人,死亡中國農民80萬。

1938年,蔣介石下令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死日軍1000多人,贏得3個月的抗戰時間。但是使黃河改道7年,受災人口1000萬,死亡中國農民80萬!教訓如此慘痛,值得嗎?
下這種命令,是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的,甚至是殘忍。
老蔣徐州戰役失敗以後,日本鬼子就進攻河南開封了,國民黨的15萬軍隊竟然擋不住土肥源的2萬日軍,開封被佔領了,老蔣都覺得丟人。
日軍馬上進攻河南鄭州,如果守不住,日軍通過平漢鐵路(就是京廣線)很快可以佔領湖北武漢,而武漢的國民黨臨時政府搬家都來不及,所以要炸黃河。
可惡的是蔣介石沒有考慮民眾的傷亡,只有秘書陳布雷提出意見,但是被老蔣罵為『婦人之仁』。民眾死亡太多,老蔣讓陳潛報告西方記者,說花園口是日本人炸的,但是,日本不想『背黑鍋』,向世界說明不是日本炸的,於是成了當時的懸案?
共產黨澄清是蔣介石炸的。
直到1978年,蔣介石去世2年以後,台灣的教科書才婉轉的承認黃河是國民黨炸的。
黃河炸開以後,7年不能合龍,80%-90%的黃河水沖入兩條小型河流,最後灌入淮河,流進大海。這條路線稱為『黃泛區』,有400公里長,50-80公里寬,而且河道不固定,淹沒了44個縣,1000萬人受災,80萬人死亡!許多良田7年無法耕種。
黃泛區成了『新黃河』,從原來的河南、山東改道到安徽、江蘇。黃泛區東部成為日軍地盤,西部成為國民黨軍地盤。可惜只有4個月。武漢就被從長江東部進攻的日軍佔領了,蔣介石逃到四川重慶。
7年以後,1945年日本投降,又有了新問題:原來的河南、山東的黃河故道有800公里長,因為7年沒有多少水,所以800公里堤防損壞不少,而且有許多貧窮的農民住進了河道里種地開荒。這時候,老蔣要求恢復黃河河道,修補花園口堤防。
山東是共產黨的地區,為了恢復河道堤防,遷徙人口,當地軍民又遭到一次磨難。當時炸開的花園口缺口只有4米寬,但是7年以後,被黃河水沖刷擴張到1000米!工程艱巨,用了1年時間才完成。黃河恢復了以後,黃泛區的400公里長土地才露出水面,農民再次遷徙回到老家,很多村莊只回來了一半的人口。
據說在炸花園口之前,先想炸黃河趙口的,由於扒趙口大堤不成功,日軍佔領開封以後又逼上來,所以國民黨軍隊向西移動,炸開了更接近鄭州的花園口。連美國將軍史迪威都不同意,認為蔣介石在黃泛區「播下了仇恨」,註定會失敗。
這種愚蠢的做法確實是近代戰爭史上的敗筆。

㈧ 歷史上,黃河改道過幾次

黃河的河道變遷
春秋時代及其以前,黃河出積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肅臨夏西北)「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龍門以下一段南流至華陰向東,經三門過孟津與洛河匯流,其流道大體與今河相同。再下過大伾山北流,穿過漳河,經今河北周曲縣以東向北,然後分為數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為主流,到今深縣南折而向東,循漳河至青縣西南,又東北經天津東南入於渤海。這條河最早為《禹貢》所載,故又稱「禹河」。
春秋至今,兩千餘年,黃河下遊河道多次遷徙,重大者有以下數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漢書·溝洫志》尋|王莽大司空橡王橫語:「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史稱此為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貢錐指》進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經滑台城(滑縣舊城),又東北經黎陽縣(潑縣東北蘭里)南,又東北經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深川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按《水經·河水》所記,大河故瀆大致經今河南滑縣、俊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後,禹河舊道,有時還行水,至戰國中期才完全斷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決為元城家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變。

魏郡河決之初,水無定槽,泛濫於平原、千乘之間,後經王景治理始得以穩定。據《水經》記載,此河大致走今濮陽南,范縣北,陽谷西,莘縣東,在平東,禹城西,平原東,臨邑北,商河南,濱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該河道保持了800餘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橫隴改道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決澶州橫隴塌,於漢唐舊河之北另闢一新道,史稱橫隴河。橫隴河的流經,《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65載,「河獨從橫隴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濱之北入海。」氣姚漢元《中國水利史綱要》說,「河決時彌漫而下,東北至南樂(今縣)、清平(今為鎮)縣境,......自清平再東北至德州平原(今縣)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治慶次,今惠民縣)、濱(治渤海,今濱縣北)之北入海。」鄒逸麟《宋代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定此河「經今清豐、南樂,進入大名府境,大約在今館陶、冠縣一帶折而東北流,經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帶,經京東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數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經橡(治今惠民縣)J、濱(治今濱縣)二州之北入海。」今清豐六塔集以東尚有遺跡,向北經莘縣韓張集(故朝城)以西,下經聊城堂邑鎮、陵縣縣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但到慶歷王四年,「橫隴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決上流,終於在慶歷八年發生了商胡決口改道。

四、慶歷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河決商胡埽(濮陽東北二十餘里欒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經大名(今縣)、恩州(清河縣西北)、冀州(冀縣)、深州(深縣)、瀛州(河間縣)、永靜軍(東光)等地,至乾寧軍(青縣)合御河入於渤海,史稱北流。後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決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篤馬河(今馬頰河)由無棣入海,時稱二股河,也稱東流。東流與北流並存了近40年,且互為開閉,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決內黃口之後,東流遂絕。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漢屯氏別河和張甲河以西,其下游與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決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黃河下遊河道,從此又一大變。杜充決河的地點,史無明文,《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定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此後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遷徙的范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軍」,黃河河道又一次較大的變化。寸金淀在今延津縣脖城東偏北三十里的滑縣境內。決河之水南流,經封丘西、開封東入陳留縣(今開封縣陳留鎮)境,以下「分而為三,杞居其中。」杞縣「城之北面為水所坦,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新城北一支奪灘河由帷州、寧陵、歸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經糠水至宿遷合酒和經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間一支為主流,由新舊杞縣城之間南流入渦,經鹿邑、毫州、蒙城至懷遠入淮。舊城南一支,經太康、陳州入穎,經穎州、穎上入淮,同時也分流入渦。後因歸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全由渦河入淮。此河行水60餘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決杞縣蒲口,沿舊河東流合泗入淮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間河道變遷型

明初黃河,經河南滎澤、原武、開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經宿遷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顏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曹、單間賈魯所治的舊河遂淤,主流徙經今西華、淮陽間入穎河,由穎河經穎上入淮。

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先決新鄉八柳樹,「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後又決滎澤孫家渡口,「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和」,沿顏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勢大,故沙灣屢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後,南河水勢漸盛,「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氣時為便利清運,納河南御史張瀾的建議,自八柳樹以東挑挖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灣,黃河主流復回開封以北,沿歸、徐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採取「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分殺下流水勢。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盡塞」,「全河盡出徐、郊,奪入淮泗」,至隆慶六年(1572年),「南岸續築舊堤,絕南射之路,」進一步使河道得以穩定。此後,黃河歸為一槽,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維持了280餘年。

八、清咸豐銅瓦廂改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蘭陽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工二十日全河奪溜。

銅瓦廂決口後,潰水折向東北,至長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匯穿運河,人山東大清河。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無暇塞治,文宗諭示:「現值軍務未平,餉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范縣、台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國27年鄭州花園口決河南徙
民國27年(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進攻,派軍隊扒決黃河。6月5日,先將中牟縣趙口河堤掘開,因過水甚小,又另掘鄭州花園口堤。9日花園口河堤掘開過水。後三日,大河盛漲,「洪水滔滔而下,將所掘堤口沖寬至百餘米」。大部河水由賈魯河入顏河,由顧河入淮;少部分由渦河入淮。至民國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復花園口決口,大河復回故道。黃河下遊河道變遷情況見下圖。

㈨ 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後70多年爭議不斷,但現在不再有爭議。弊遠大於利。梳理歷史線條就可以得出結論。
1938年2月18日-1943年8月23,日軍對民國首都重慶進行的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計218次,飛機9000多架次,投彈1.15萬枚,重慶主城區1.76萬幢房屋被毀,平民傷亡10000人以上。轟炸就是讓中國害怕,逼政府投降。
1938年3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定》。意思很清楚,我啥都沒有,只要人不怕死就行。
1938年4月21日,毛澤東等向八路軍總部發出遊擊戰戰略指示。反抗才是王道。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論持久戰》講演。全面分析中日戰爭時局,批駁速勝論和亡國論。
不要以為這些是空談,原因只有一個,國軍在日軍面前精神基本垮了。

5月15日,日軍進軍徐州,5月21擴大徐州會戰的戰果,蔣介石發現自己的20萬主力有被2萬日軍包圍的危險,就匆忙決定放棄徐州。
5月23日常凱申准備在鄭州搞一場豫東戰役,愛將桂永清手握裝備精良德式戰車營,只守了不到一天,蘭封就全線潰退。
眼看鄭州不保,要是打游戲,蔣介石能想到辦法只有開外掛了。外掛當然不存在,幾乎所有的高參都建議扒黃河大壩。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
6月9日上午9點,蔣介石命令在黃河南岸花園口扒堤,阻止日軍西進,第二天上游普降暴雨,花園口決堤,89萬人淹死。次年大旱,蝗災瘟疫橫行,百姓易子而食,僅河南300萬農民慘死。2000萬人流離失所。扒堤,阻敵效果一般,政治後果嚴重。
打濕了鞋的日軍退回徐州,南下到蚌埠,過淮河,三天後就開始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
6月11日-10月27日蔣介石自任總指揮組織防禦,武漢會戰。
11月13日,日寇進犯加快,常凱申密令張治中採取焦土政策,焚燒長沙,凌晨2時許,文夕大火,五天五夜,3萬人直接在睡夢中燒死,90%房屋燒毀。
另外算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軍民30餘萬和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慘案,上萬人踩踏窒息而死。只想問一句,普通民眾真的只是戰爭的邊角料嗎?無用廢物嗎?
豫湘桂戰役,河南百姓見到湯恩伯駐軍就圍攻,盡管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精銳盡去「一號作戰」計劃卻輕松完成。
1946年6月26日,國共都同意將黃泛區問題解決,但國軍仍不忘記在作死的邊緣遊走,國民黨方面一面加緊堵口工程,一面派飛機轟炸解放區的復堤工地。目的只有一個讓大水再沖一沖共軍的地方。扒堤是為了民族大義,現在呢?都成慣犯了!
1947年5月,8年後花園口才終於堵上。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543萬百姓對解放軍死命支持,兵民1:9空前浩大,美械80萬對60萬,一敗塗地。按慣例,人民負擔戰爭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盪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只能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黨的宣傳只是口花花嗎?
抗美援朝,以一敵十六國,小米加步槍一樣贏了飛機大炮,美軍連上三位猛帥也沒能挽回敗局。一句話民心可用。那些唯武器論者只能看到裝備和軍隊數量卻看不到人心,因此總是對黨發動的敵後斗爭蔑視,當看到日本投降後,共產黨人占的地方多,又酸得不行。
請看今日之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國家日益強盛,逼得美國都開始使用下作手段來對付華為這樣的企業了,疫情中全球統考成績也早就出來了。這不都是普通國人凝聚出來的力量嗎?
試想讓花園口決堤中慘死的民眾,有上甘嶺精神,就是拿著農具也可以滅了土肥原啊!蒼天,花園口決堤慘死的百姓何其不幸也。
中國人缺的不是武器而是精氣神。當今民族復興,首先復興的就是民族自信和對普通民眾的愛。正如毛主席所說:「人民萬歲」

閱讀全文

與蔣介石命令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後綴加密 瀏覽:432
郵局選址問題演算法 瀏覽:14
河北伺服器內存雲主機 瀏覽:12
在電腦上怎麼找到加密狗圖標 瀏覽:435
電腦的瀏覽器怎麼打開pdf文件怎麼打開 瀏覽:142
pdf卡片庫下載 瀏覽:11
單片機中二進製表示什麼 瀏覽:725
java網路編程推薦 瀏覽:794
施耐德開關編程 瀏覽:65
組織胚胎學pdf 瀏覽:844
linux查看發包 瀏覽:496
加密貨幣交易所暴利時代 瀏覽:824
歌詞滾動效果android 瀏覽:14
程序員一天的六場戰斗 瀏覽:797
自製壓縮泵的做法 瀏覽:622
androidstring變數 瀏覽:247
數學乘法速演算法 瀏覽:986
壓縮包製作後照片順序怎麼改 瀏覽:680
fibonacci數列演算法 瀏覽:775
產品經理要和程序員吵架嗎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