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下令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誰指揮
鄧小平下令,楊得志和許世友指揮
2. 對越南自衛反擊戰是怎麼回事領導,指揮個是誰
轉載一段,來自網路。說的很詳細
http://ke..com/view/51998.html?wtp=tt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揭開中美關系新的篇章。中美兩國從此開始醞釀關系正常化。這對當時仍與中國友好而與美軍交戰的越南來說,卻無疑是個壞消息,因為這將意味這中國將有可能減少甚至終止對越南的支持與援助。越南心中不滿,轉而全面投向蘇聯。
中美關系正常化對蘇聯來說,也是一大壞消息。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蘇自六十年代交惡,從此成為死敵。中國也從此成為孤家寡人,環顧四周,並無一個朋友。蘇聯原本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實行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險惡。老一代中國領導人當然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同越南關系逐漸惡化,越南投靠蘇聯傾向逐漸明顯的情況下,如何突破戰略上的不利形勢以達到對抗蘇聯的目的,就日益成為中國的迫切需要了。
另一方面,美國在越戰中日益不利,失敗已成定局,心雖不快,也屬無奈。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美國了解到了新中國的力量和在地區事務的分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同中國全面發展關系,以謀求在亞洲地區實現和平,同時對蘇聯在亞洲勢力擴展進行遏制。而這一點,竟然同中國的利益驚人的一致,因為中國就是需要尋求這樣的戰略「盟友」。共同利益使中美一拍即和,接下來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開始關系正常化及建交談判,不一而足。
中美接近對越、蘇無疑構成重大威脅。蘇聯加速拉攏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蘇聯,並在南北統一後,立即開始了反華的舉動。對內大加迫害華僑華人,對外頻頻騷擾我邊境,打死打傷我邊民及邊防軍,入侵我國土拆毀我界碑。中國政府一向以和為貴的主觀願望對其所行盡力忍讓,更進一步強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然而,中國並非無能之輩,暫時忍讓僅僅是由於時機尚未成熟,不便大動干戈。當時機來到,便給與越南狠狠教訓,這是後話。總之這印證了這樣的話:在國際關繫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1979年中美建交,鄧小平隨後立即訪美,被問及對越政策時,胸有成竹地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其實大軍早就嚴陣以待,只等一聲令下了!
1979年懲越戰
1978年11月底,廣州、昆明、成都三大軍區的參戰部隊完成一切行動准備。12月8日,中央軍委下達戰略展開命令。12月13日,下達開進命令,至12月底,中國軍隊9個軍、22.5萬人雲集廣西、雲南中越邊境,箭在弦上。
我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欠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我之戰役決心: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迂迴包圍,速戰速決,殲敵速回。
1979年2月17日晨, 集結在中越邊境上的中國軍隊,以9個軍的兵力,從廣西、雲南兩個方向對越南6個省11個縣發起進攻,空軍部份戰機起飛,沿邊境我方一側巡邏,海軍部份戰艦進入北部灣保衛石油平台。
一、東線
我東線當面為越軍第一軍區,部署有陸軍11個師另9個旅/團。成兩線配置。第一線為高平、諒山、廣寧省廣大地區,部署6個師另6個團。其中,325B師位於先安地區,338師位於亭立縣太平地區,3師和473師位於諒山地區,304師位於北山地區,346師位於高平地區,廣寧省43團位於芒街地區,244團位於河澮縣地區,576團位於茶靈地區,49團位於保樂地區,另外在邊境各縣各有一個獨立營。第二線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區,部署5個師另3個旅/團。其中312師位於太原地區,431師位於慈山地區,327師位於東潮地區,329師位於鴻基地區,242海島守備師位於錦普地區。河北省196團位於諒江地區,38旅位於東幕地區,98團位於陸岸地區。此外,越軍中越邊境一線有27個公安屯,我欽州地區防城當面6個,南寧方向13個,百色當面8個。公安屯小的幾十人,大的百餘人,下轄1-4個機動班及偵察組,群眾工作組,後勤組等。越戰略預備隊第一軍,第二軍在河內地區。
東線戰斗第一步戰斗重點為高平地區的越346師和位於諒山,同登的3師。346師又稱「高北師」,師部駐高平南俊,下轄步兵246團,677團,851團,炮兵188團。其中246團是師主力,又稱「新潮團」,抗法戰爭時期組建,當時是越軍總參直屬主力團,曾擔任越共中央警衛任務,參加過邊界戰役和9號公路戰役,擅長運動襲擊和防禦作戰。越3師又稱「金星師」,師部駐諒山及以南,下轄2團,12團,141團,炮兵68團,該師原駐南方,76年6月調至陸難陸岸地區,隸屬第一軍區,戰前調至該地,該師及141團曾獲越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2團是該師主力,曾獲「英雄團」稱號,擅長進攻,能打近戰,夜戰,各級幹部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
我東線兵團編為北集團、南集團、東集團和機動集團共4個集團,於1979年2月17日分14路進入越南境內,3小時後,北集團突破莫隆,殲敵獨立營,向通農前進,助攻部隊正在茶靈方向與敵激戰,呈膠著狀態,一線尖刀部隊陷入苦戰。南集團突破布局關,殲敵獨立營,43軍坦克團3小時(11時)進至東溪,14時48分42軍126師378團殺到,18時376團也與坦克團匯合,鞏固了東溪防禦,43軍坦克團脫離步兵掩護,單獨防禦東溪3小時,顯示我軍步坦協同問題較大,如果不是越軍處於被突破初期的混亂中,該團處境堪憂。水口方向已奪佔大橋,並架好騾馬橋。東集團突破同登。
當我主力穿插部隊通過那岡河逼近東溪時,越軍17日下午扒開東溪以東山區水庫,造成縱長800米,寬約70米,泥水深1米左右的泛濫區,這是南集團、軍區前指沒有料到的(這反映我軍對越情況了解不夠,事實上,部隊是一邊向前進攻,一邊偵察敵情)。軍區急調工兵2團三個連,兩個民兵營和700民工緊急搶修。另決定部隊改由水口大橋通過,經過復和縣城,上靠松山,進入四號公路,追趕徒步進攻的步兵部隊。但事實上水口作戰部隊並未打下復和縣城,穿插路線上的要點還控制在越軍手中,原擔任該地區作戰的部隊無法繼續攻擊上述地區和要點,一部份部隊被越軍擊退。軍區前指果斷命令19日到達龍州的機動部隊在水口、復和地區加入戰斗。我機動兵團體力充沛,戰斗作風頑強,乘汽車成兩路縱隊邊打邊進,立即攻打平江架橋地區周圍要點。舟橋84團1個營冒著敵人炮火頑強作業,先後付出20餘人的代價後架起了浮橋。此時被堵在班翁水障的部隊迅速沿水口、復和、靠松山、四號公路向高平城開進,然而臨時改變進攻路線,曲折迂迴,一路白白浪費一晝夜時間。
機動兵團在打通四號公路的強攻中,部隊付出了許多無謂的代價,特別是搭乘坦克的步兵部隊,一路上更是橫遭慘禍,一些部隊為了讓搭乘步兵不被甩下坦克,竟用背包帶將士兵固定在坦克上,結果導致穿插部隊遭襲擊時步兵不能及時下車作戰,幾乎成了鐵板上的魚肉,有些士兵至死還捆在坦克上,慘不忍睹,筆者在軍區內部記錄片上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幕,我軍搭乘步兵的坦克部隊在一個山口處遭敵反坦克混合部隊伏擊,狹路相縫,首車被擊毀,第二輛坦克接著上,前仆後繼,路邊一輛被擊毀的坦克上四名戰死的戰士臨死尚不瞑目,姿勢幾乎一樣,一根背包帶將他們的身體緊緊綁在坦克上。
在高平戰區執行穿插的兩個部隊展開了異常艱苦的挺進,「高山下的花環」已經非常形像的為大家展現了其中的艱苦,事實上,穿插部隊飽受的磨難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定一晝夜穿插到位,合圍高平越軍,實際上穿插四晝夜,期間穿插部隊首長為了按時穿插到位,一路不與軍區電台聯系,以至於許世友司令員大發脾氣,戰後全軍通報批評。其實許世友司令員並不了解四野部隊的戰斗作風,其實即便與軍區聯繫上了,軍區又能給他們什麼支援,為什麼戰前不仔細勘測地形,精選突破地域,為什麼戰前竟想不到敵人可能破壞道路,扒開水庫,為什麼因循守舊,拚死去強攻敵重兵守衛的水口,布局關,而不迂迴繞過,就好像西線楊得志避開老街正面從兩側插入敵後,雖然奪取時間較晚,但傷亡小,為什麼戰前對敵情的了解往往與事實不符。為什麼沒有料到敵人會在我軍迂迴穿插道路上大量佈雷,標定火力打擊諸元。事實上一些穿插部隊是被越軍火力打垮的。一句話,打仗想當然,用老經驗套新情況,參謀軍官老化,不知己知彼。
2月18日,越軍發現我穿插部隊,急調346團,851團2營、3營9連,特工20營和一個冰雹「反坦克火箭炮兵連」進占高平以南博山之651、526、490高地,企圖阻擋我軍南集團穿插部隊,掩護主力撤退,19日我南集團先後戰穿插路線上的地雷陣、竹簽陣、人工斷壁,突破層層阻擊,殲滅了上述越精銳阻擊部隊,其中繳獲的越軍蘇製冰雹反坦克火箭彈現在還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里,供人們參觀。
2月20日,我南集團從東、南兩個方向逼近高平市區,至此南集團穿插部隊基本到位。就在南集團穿插企圖被越軍發現的同時,我北集團的行動也同時被越戰區指揮官判定為是穿插迂迴。客觀的講,越軍對我傳統的中間突破,兩翼迂迴包抄戰術的理解決不亞於我軍。越346師急調一個連乘汽車搶占天險安樂,企圖遲滯我北集團快速穿插部隊推進速度。
我北集團快速部隊由坦克團1營及搭乘的67團2營組成,從通農出發,向河安方向前進,直插扣屯,控制扣屯要點,造成尖刀突破的有利態勢。67團主力隨後跟進,2營主力當日在安樂地區與越軍乘汽車阻擊的一個連遭遇,該營及時請示,越級上報軍區前指,許世友司令員下令殲滅之。但由於當時三軍不佳的通訊指揮系統以及業務人員缺乏訓練,傳到下面走了樣,竟成了原地組織防禦,結果尖刀部隊沒有及時完全佔領扣屯地區。
我北集團第一殲滅目標越852團,經過扣屯以南公路溜出重圍。而當時由於情報不準,以為越852團在班庄。這支部隊勞師費時,翻越重重大山,進入天奉大嶺時遭敵阻擊,道路被毀,前進受阻。至此,我北集團穿插迂迴高平敵西側後的戰術企圖歸於失敗,高平敵軍只有由南集團殲擊之。軍區前指另調機動集團龍州旅從西面避開越軍阻擊,會攻高平城,此時班翁水障經過我工兵、民兵搶修排水,終於在31小時後能夠通行,前運後調趨於正常,後勤供給重新暢通。
2月24日,龍州旅,南集團准備就緒,東西南三面會攻高平,由軍區吳忠副司令員統一指揮,前後7小時激戰,25日0時25分佔領高平省城,但殲滅之敵只是掩護部隊,越346師下落不明。25日,前指下令各部份段清剿掃盪,由南北集團組成鐵臂來回搜索清剿,機動集團尋殲346師師直及指揮所。2月26日至3月上旬,346師及地方殘余部隊基本被殲滅,但沒有發現346師指揮機關,估計已經逃出合圍圈。
東集團2月17日-2月23日奮戰同登,發揚我炮兵火力優勢,全殲當地越軍全部,創造東線第一個殲滅戰範例。2月27日,東集團加強部份師團,進至諒山外圍。7時50分進行10分鍾炮火急襲,8時各步兵分隊展開。29日掃清外圍,3月1日9時30分集中300門火炮,30分鍾落彈幾萬發。當時許世友已經打紅了眼,親自下令「拂曉攻擊開始後,諒山一間房子也不能留。」事實上何止許世友打紅了眼,東線飽經磨難、血染征衣的各參戰部隊早就已經是地煞星附體,怒火三萬丈了,命令被不折不扣的執行了。
越軍自河內增援最精銳之第308師向諒山展開逆襲,並使用化學武器。3月4日,308師被我軍擊退,我軍攻克諒山。諒山以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自古越南叛亂,若中國大軍破諒山,越南王即自縛請降。
3. 對越自衛反擊戰一六二師四八六團廣淵作戰
我父親就是486團的,1979.3.4這天在這里負傷的,他的戰友姜愛國也是同天在這里犧牲的!
4. 自衛反擊戰總指揮是誰
兩個總指揮,東線總指揮許世友,西線總指揮楊得志。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由於國內剛剛結束十年動亂,而且軍隊自1962年以來已經十多年沒有打過大仗了(僅有1974年海軍收復西沙群島),中央軍委決定以多擊少,用牛刀殺雞。
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鄧小平當面任命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為東線廣西邊防部隊總指揮,調曾經在越南抗法戰爭中作為中國軍事顧問援越的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上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擔任西線雲南邊防部隊總指揮。
東線集團以第41、42、43、54、55軍及欠149師的第50軍組成,西線集團則以第11、13、14軍和50軍149師組成。裝甲兵、炮兵、工程兵部隊被最大限度配屬給各軍,廣西、雲南部隊也配屬進作戰序列。
空軍指揮航空兵13個師、1個航校、3個獨立團、10個大隊、1個電子干擾分隊,出動各種飛機774架,擔負境內巡邏防空任務;
空軍高炮和地空導彈部隊擔負機場對空保衛任務;海軍南海艦隊在北部灣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120餘艘和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170餘架待命行動。
(4)自衛反擊戰指導員命令擴展閱讀:
總指揮資料:
1、許世友
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後,許世友歷任班長、排長、營長、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許世友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副部長。隨朱德總司令出師太行山,投身抗日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黨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軍區司令員。1954年2月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1955年3月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許世友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1959年9月,許世友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黨委第二書記。
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許世友因病救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
2、楊得志
楊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楊敬堂,湖南株洲人。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生涯中,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班長、排長、連長,第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九十三團團長,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副師長,第二師師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
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三四四旅代旅長,冀魯豫支隊支隊長,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一旅旅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
晉察冀軍區第一、第二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等職。
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主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許世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得志
5. 對印反擊戰指輝員是誰
是18軍軍長張國華同志。
1962年中印邊界反擊戰的主要參戰部隊是駐藏部隊--陸軍第18軍。18軍是我軍的王牌中的王牌的部隊,其前身是秋收起義、平江起義、南昌起義的部隊。1959年進藏。
張國華有文化又文明且英勇善戰。毛主席挑來挑去,認為張國華是收復西藏的最佳人選。毛主席親自接見張國華,交代工作。儒將張國華不負民族重望,為我國收回了西藏。1962年,他又一次不負民族和國家重望,大敗印軍,取得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全面勝利。為我國收復了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6. 自衛反擊戰
雲南
7.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將軍的十殺令是什麼
在招生選拔模式上,將探索建立基於統一高考的多維度考核評價學生的招生模式。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根據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按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須參加統一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