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地址容量表演算法

地址容量表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6-19 15:36:54

『壹』 計算機地址存儲容量計算

43ffH-4000H=03ffH
因為是十六進制,換算十進製得03FFH=1023
因為是從4000H開始計算,應該是1024個內存單元。

『貳』 在交換機或路由器中怎麼來表示mac地址容量的

.交換機根據收到數據幀中的源MAC地址建立該地址同交換機埠的映射,並將其寫入MAC地址表中。

2.交換機將數據幀中的目的MAC地址同已建立的MAC地址表進行比較,以決定由哪個埠進行轉發。

3.如數據幀中的目的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則向所有埠轉發。這一過程稱為泛洪(flood)。

4.廣播幀和組播幀向所有的埠轉發。

二、交換機的三個主要功能

學習:乙太網交換機了解每一埠相連設備的MAC地址,並將地址同相應的埠映射起來存放在交換機緩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轉發/過濾:當一個數據幀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時,它被轉發到連接目的節點的埠而不是所有埠(如該數據幀為廣播/組播幀則轉發至所有埠)。

消除迴路:當交換機包括一個冗餘迴路時,乙太網交換機通過生成樹協議避免迴路的產生,同時允許存在後備路徑。

三、交換機的工作特性

1.交換機的每一個埠所連接的網段都是一個獨立的沖突域。

2.交換機所連接的設備仍然在同一個廣播域內,也就是說,交換機不隔絕廣播(惟一的例外是在配有VLAN的環境中)。

3.交換機依據幀頭的信息進行轉發,因此說交換機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設備(此處所述交換機僅指傳統的二層交換設備)。

四、交換機的分類

依照交換機處理幀時不同的操作模式,主要可分為兩類:

存儲轉發:交換機在轉發之前必須接收整個幀,並進行錯誤校檢,如無錯誤再將這一幀發往目的地址。幀通過交換機的轉發時延隨幀長度的不同而變化。

直通式:交換機只要檢查到幀頭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就立即轉發該幀,而無需等待幀全部的被接收,也不進行錯誤校驗。由於乙太網幀頭的長度總是固定的,因此幀通過交換機的轉發時延也保持不變。 五、二,三,四層交換機?

多種理解的說法:

1.

二層交換(也稱為橋接)是基於硬體的橋接。基於每個末端站點的唯一MAC地址轉發數據包。二層交換的高性能可以產生增加各子網主機數量的網路設計。其仍然有橋接所具有的特性和限制。

三層交換是基於硬體的路由選擇。路由器和第三層交換機對數據包交換操作的主要區別在於物理上的實施。

四層交換的簡單定義是:不僅基於MAC(第二層橋接)或源/目的地IP地址(第三層路由選擇),同時也基於TCP/UDP應用埠來做出轉發決定的能力。其使網路在決定路由時能夠區分應用。能夠基於具體應用對數據流進行優先順序劃分。它為基於策略的服務質量技術提供了更加細化的解決方案。提供了一種可以區分應用類型的方法。

2.

二層交換機 基於MAC地址

三層交換機 具有VLAN功能 有交換和路由 ///基於IP,就是網路

四層交換機 基於埠,就是應用

3.

二層交換技術從網橋發展到VLAN(虛擬區域網),在區域網建設和改造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第二層交換技術是工作在OSI七層網路模型中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它按照所接收到數據包的目的MAC地址來進行轉發,對於網路層或者高層協議來說是透明的。它不處理網路層的IP地址,不處理高層協議的諸如TCP、UDP的埠地址,它只需要數據包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數據交換是靠硬體來實現的,其速度相當快,這是二層交換的一個顯著的優點。但是,它不能處理不同IP子網之間的數據交換。傳統的路由器可以處理大量的跨越IP子網的數據包,但是它的轉發效率比二層低,因此要想利用二層轉發效率高這一優點,又要處理三層IP數據包,三層交換技術就誕生了。

三層交換技術的工作原理

第三層交換工作在OSI七層網路模型中的第三層即網路層,是利用第三層協議中的IP包的包頭信息來對後續數據業務流進行標記,具有同一標記的業務流的後續報文被交換到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從而打通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之間的一條通路。這條通路經過第二層鏈路層。有了這條通路,三層交換機就沒有必要每次將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拆包來判斷路由,而是直接將數據包進行轉發,將數據流進行交換

4.

二層交換技術

二層交換技術是發展比較成熟,二層交換機屬數據鏈路層設備,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並將這些MAC地址與對應的埠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

(1) 當交換機從某個埠收到一個數據包,它先讀取包頭中的源MAC地址,這樣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機器是連在哪個埠上的;

(2) 再去讀取包頭中的目的MAC地址,並在地址表中查找相應的埠;

(3) 如表中有與這目的MAC地址對應的埠,把數據包直接復制到這埠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應的埠則把數據包廣播到所有埠上,當目的機器對源機器回應時,交換機又可以學習一目的MAC地址與哪個埠對應,在下次傳送數據時就不再需要對所有埠進行廣播了。

不斷的循環這個過程,對於全網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學習到,二層交換機就是這樣建立和維護它自己的地址表。

從二層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點:

(1) 由於交換機對多數埠的數據進行同時交換,這就要求具有很寬的交換匯流排帶寬,如果二層交換機有N個埠,每個埠的帶寬是M,交換機匯流排帶寬超過N×M,那麼這交換機就可以實現線速交換;

(2) 學習埠連接的機器的MAC地址,寫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兩種表示方式:一為BEFFER RAM,一為MAC表項數值),地址表大小影響交換機的接入容量;

(3) 還有一個就是二層交換機一般都含有專門用於處理數據包轉發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晶元,因此轉發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於各個廠家採用ASIC不同,直接影響產品性能。

以上三點也是評判二三層交換機性能優劣的主要技術參數,這一點請大家在考慮設備選型時注意比較。

(二)路由技術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網路層操作,其工作模式與二層交換相似,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這個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在傳遞包時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實現功能的方式就不同。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個表,這個表所標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個地方,下一步應該向那裡走,如果能從路由表中找到數據包下一步往那裡走,把鏈路層信息加上轉發出去;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那裡,則將此包丟棄,然後返回一個信息交給源地址。

路由技術實質上來說不過兩種功能:決定最優路由和轉發數據包。路由表中寫入各種信息,由路由演算法計算出到達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徑,然後由相對簡單直接的轉發機制發送數據包。接受數據的下一台路由器依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繼續轉發,依次類推,直到數據包到達目的路由器。

而路由表的維護,也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路由信息的更新,將部分或者全部的路由信息公布出去,路由器通過互相學習路由信息,就掌握了全網的拓撲結構,這一類的路由協議稱為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另一種是路由器將自己的鏈路狀態信息進行廣播,通過互相學習掌握全網的路由信息,進而計算出最佳的轉發路徑,這類路由協議稱為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由於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徑計算工作,一般處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決定其性能的優劣。當然這一判斷還是對中低端路由器而言,因為高端路由器往往採用分布式處理系統體系設計。

(三)三層交換技術

近年來的對三層技術的宣傳,耳朵都能起繭子,到處都在喊三層技術,有人說這是個非常新的技術,也有人說,三層交換嘛,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層交換機的堆疊,也沒有什麼新的玩意,事實果真如此嗎?下面先來通過一個簡單的網路來看看三層交換機的工作過程。

組網比較簡單

使用IP的設備A------------------------三層交換機------------------------使用IP的設備B

比如A要給B發送數據,已知目的IP,那麼A就用子網掩碼取得網路地址,判斷目的IP是否與自己在同一網段。

如果在同一網段,但不知道轉發數據所需的MAC地址,A就發送一個ARP請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裝數據包並發送給交換機,交換機起用二層交換模塊,查找MAC地址表,將數據包轉發到相應的埠。

如果目的IP地址顯示不是同一網段的,那麼A要實現和B的通訊,在流緩存條目中沒有對應MAC地址條目,就將第一個正常數據包發送向一個預設網關,這個預設網關一般在操作系統中已經設好,對應第三層路由模塊,所以可見對於不是同一子網的數據,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預設網關的MAC地址;然後就由三層模塊接收到此數據包,查詢路由表以確定到達B的路由,將構造一個新的幀頭,其中以預設網關的MAC地址為源MAC地址,以主機B的MAC地址為目的MAC地址。通過一定的識別觸發機制,確立主機A與B的MAC地址及轉發埠的對應關系,並記錄進流緩存條目表,以後的A到B的數據,就直接交由二層交換模塊完成。這就通常所說的一次路由多次轉發。

以上就是三層交換機工作過程的簡單概括,可以看出三層交換的特點:

由硬體結合實現數據的高速轉發。

這就不是簡單的二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疊加,三層路由模塊直接疊加在二層交換的高速背板匯流排上,突破了傳統路由器的介面速率限制,速率可達幾十Gbit/s。算上背板帶寬,這些是三層交換機性能的兩個重要參數。

簡潔的路由軟體使路由過程簡化。

大部分的數據轉發,除了必要的路由選擇交由路由軟體處理,都是又二層模塊高速轉發,路由軟體大多都是經過處理的高效優化軟體,並不是簡單照搬路由器中的軟體。結論

二層交換機用於小型的區域網絡。這個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區域網中,廣播包影響不大,二層交換機的快速交換功能、多個接入埠和低謙價格為小型網路用戶提供了很完善的解決方案。

路由器的優點在於介面類型豐富,支持的三層功能強大,路由能力強大,適合用於大型的網路間的路由,它的優勢在於選擇最佳路由,負荷分擔,鏈路備份及和其他網路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

三層交換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區域網絡內部的數據的快速轉發,加入路由功能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如果把大型網路按照部門,地域等等因素劃分成一個個小區域網,這將導致大量的網際互訪,單純的使用二層交換機不能實現網際互訪;如單純的使用路由器,由於介面數量有限和路由轉發速度慢,將限制網路的速度和網路規模,採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轉發的三層交換機就成為首選。

一般來說,在內網數據流量大,要求快速轉發響應的網路中,如全部由三層交換機來做這個工作,會造成三層交換機負擔過重,響應速度受影響,將網間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發揮不同設備的優點,不失為一種好的組網策略,當然,前提是客戶的腰包很鼓,不然就退而求其次,讓三層交換機也兼為網際互連。

5.

第四層交換的一個簡單定義是:它是一種功能,它決定傳輸不僅僅依據MAC地址(第二層網橋)或源/目標IP地址(第三層路由),而且依據TCP/UDP(第四層) 應用埠號。第四層交換功能就象是虛IP,指向物理伺服器。它傳輸的業務服從的協議多種多樣,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協議。這些業務在物理伺服器基礎上,需要復雜的載量平衡演算法。在IP世界,業務類型由終端TCP或UDP埠地址來決定,在第四層交換中的應用區間則由源端和終端IP地址、TCP和UDP埠共同決定。

在第四層交換中為每個供搜尋使用的伺服器組設立虛IP地址(VIP),每組伺服器支持某種應用。在域名伺服器(DNS)中存儲的每個應用伺服器地址是VIP,而不是真實的伺服器地址。

當某用戶申請應用時,一個帶有目標伺服器組的VIP連接請求(例如一個TCP SYN包)發給伺服器交換機。伺服器交換機在組中選取最好的伺服器,將終端地址中的VIP用實際伺服器的IP取代,並將連接請求傳給伺服器。這樣,同一區間所有的包由伺服器交換機進行映射,在用戶和同一伺服器間進行傳輸。

第四層交換的原理

OSI模型的第四層是傳輸層。傳輸層負責端對端通信,即在網路源和目標系統之間協調通信。在IP協議棧中這是TCP(一種傳輸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包協議)所在的協議層。

在第四層中,TCP和UDP標題包含埠號(portnumber),它們可以唯一區分每個數據包包含哪些應用協議(例如HTTP、FTP等)。端點系統利用這種信息來區分包中的數據,尤其是埠號使一個接收端計算機系統能夠確定它所收到的IP包類型,並把它交給合適的高層軟體。埠號和設備IP地址的組合通常稱作「插口(socket)」。

1和255之間的埠號被保留,他們稱為「熟知」埠,也就是說,在所有主機TCP/I

P協議棧實現中,這些埠號是相同的。除了「熟知」埠外,標准UNIX服務分配在256到1024埠范圍,定製的應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埠號.

分配埠號的最近清單可以在RFc1700」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TCP/UDP端

口號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為網路交換機所利用,這是第4層交換的基礎。

"熟知"埠號舉例:

應用協議 埠號
FTP 20(數據)
21(控制)
TELNET23
SMTP 25
HTTP 80
NNTP 119
NNMP 16
162(SNMP traps)

TCP/UDP埠號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為網路交換機所利用,這是第四層交換的基礎。

具有第四層功能的交換機能夠起到與伺服器相連接的「虛擬IP」(VIP)前端的作用。

每台伺服器和支持單一或通用應用的伺服器組都配置一個VIP地址。這個VIP地址被發送出去並在域名系統上注冊。

在發出一個服務請求時,第四層交換機通過判定TCP開始,來識別一次會話的開始。然後它利用復雜的演算法來確定處理這個請求的最佳伺服器。一旦做出這種決定,交換機就將會話與一個具體的IP地址聯系在一起,並用該伺服器真正的IP地址來代替伺服器上的VIP地址。

每台第四層交換機都保存一個與被選擇的伺服器相配的源IP地址以及源TCP 埠相

關聯的連接表。然後第四層交換機向這台伺服器轉發連接請求。所有後續包在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重新影射和轉發,直到交換機發現會話為止。

在使用第四層交換的情況下,接入可以與真正的伺服器連接在一起來滿足用戶制定的規則,諸如使每台伺服器上有相等數量的接入或根據不同伺服器的容量來分配傳輸流。

『叄』 數據通信基礎的目錄

第1章 概述
1.1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1通信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1.1.2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1.2計算機通信的發展
1.2.1計算機通信產生的背景
1.2.2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過程
1.3計算機通信的應用
1.4數據通信系統的體系結構
1.4.1數據通信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4.2數據通信的層次結構
1.5數據通信系統的質量指標
1.6制定數據通信標準的機構
習題1
第2章 數據通信基礎知識
2.1信息、數據與信號
2.1.1信息
2.1.2數據
2.1.3信號
2.2數據通信系統分析
2.2.1通信系統模型
2.2.2通信系統分析
2.3編碼與碼型
2.3.1編碼
2.3.2碼型
2.4信道
2.4.1信道的類型
2.4.2信道的容量
2.5光纖信道
2.5.1引言
2.5.2光纖的傳光原理
2.5.3光纖信道的組成
2.5.4光纖信道的傳輸特性
2.6微波信道
2.6.1地面微波中繼信道
2.6.2衛星中繼信道
2.6.3銥星移動通信系統
習題2
第3章 傳輸技術
3.1模擬傳輸與數字傳輸
3.1.1模擬傳輸
3.1.2數字傳輸
3.2模擬信號的數字化傳輸
3.2.1模擬信號數字化的基本原理
3.2.2脈沖編碼調制(PCM)
3.2.3語音壓縮編碼技術
3.2.4數字復接技術
3.3數字調制技術
3.3.1數字幅度調制
3.3.2數字頻率調制
3.3.3數字相位調制
3.3.4數據機
3.4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
3.4.1數字基帶信號
3.4.2基帶脈沖傳輸的相關技術
習題3
第4章 同步技術
4.1同步的基本概念
4.1.1計算機數據通信同步的分類
4.1.2同步通信方式與非同步通信方式
4.1.3通信系統中的同步方法
4.2載波同步
4.2.1插入導頻法
4.2.2直接法
4.3位同步
4.3.1外同步法
4.3.2自同步法
4.4群同步
4.4.1非同步通信系統中的群同步——起止同步法
4.4.2連貫式插入法
4.5網同步
習題4
第5章 數據透明傳輸技術
5.1數據透明傳輸的基本概念
5.2轉義字元填充法
5.3零比特填充法
5.4採用特殊的信號與編碼法
5.4.1IEEE 802.3標准: CSMA/CD
5.4.2IEEE 802.5標准: 令牌環
5.4.3IEEE 802.4標准: 令牌匯流排
5.5確定長度法
5.5.1面向位元組計數的規程
5.5.2固定數據段長度法
習題5
第6章 差錯控制
6.1差錯的類型
6.2差錯控制的基本方法
6.3差錯控制的方式
6.3.1反饋重發糾錯
6.3.2前向糾錯
6.3.3混合糾錯
6.3.4不用編碼的差錯控制
6.4採用檢錯碼的差錯控制
6.4.1奇偶校驗碼
6.4.2定比碼
6.4.3循環冗餘校驗碼
6.4.4其他校驗碼
6.5採用糾錯碼的差錯控制
6.6不用編碼的差錯控制
6.7關於幀或分組順序的差錯控制
習題6
第7章 信道共享技術
7.1信道共享技術的原理
7.2信道共享技術的分類
7.3時分多路復用
7.4統計時分多路復用
7.5頻分多路復用
7.6波分多路復用
7.7碼分多路復用
7.8匯流排結構多機系統的信道共享技術
7.8.1選擇型匯流排接入控制
7.8.2預約型匯流排接入控制
7.8.3競爭型匯流排接入控制
7.8.4令牌匯流排的接入控制
7.8.5有限沖突接入控制
習題7
第8章 數據交換技術
8.1數據交換技術概述
8.1.1什麼是數據交換
8.1.2公用交換電話網
8.1.3公用數據網
8.1.4租用線路網
8.1.5數據交換技術的類型
8.2電路交換
8.3報文交換
8.4分組交換
8.4.1分組交換的基本原理
8.4.2分組交換的特點
8.4.3分組交換網的構成
8.4.4分組傳送業務和用戶業務類別
8.4.5X.25建議書
8.5幀中繼
8.5.1幀中繼概述
8.5.2幀中繼所提供的服務
8.5.3幀中繼的體系結構
8.5.4幀中繼的接入控制
8.5.5幀中繼的幀格式
8.5.6幀中繼的優點與應用
8.6ATM交換
8.6.1引言
8.6.2ATM技術的基本特點
8.6.3ATM網的體系結構
8.6.4ATM的信元格式
8.6.5ATM交換原理
8.6.6服務質量(QoS)
習題8
第9章 定址與路由技術
9.1計算機通信的地址
9.1.1IP地址的理解
9.1.2從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9.1.3IP地址的擴展
9.1.4Internet的組播
9.1.5Internet群組管理協議
9.2埠與套接字
9.2.1埠
9.2.2套接字
9.3域名系統
9.3.1Internet的域名
9.3.2正式與非正式的Internet域名
9.3.3已命名項目與名字的語法
9.3.4將域名映射到地址
9.3.5域名轉換
9.3.6高效率的轉換
9.4路由技術
9.4.1路由選擇的基本概念
9.4.2路由選擇演算法
9.5路由原理及路由協議
9.5.1路由原理
9.5.2路由選擇協議
9.6路由表
9.6.1什麼是路由表
9.6.2路由表的生成
9.7路由器
9.7.1路由器的原理與作用
9.7.2路由器的功能
9.7.3路由器的分組處理
9.7.4路由器的應用
9.7.5新一代路由器
習題9
第10章 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
10.1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的基本概念
10.2擁塞控制
10.2.1擁塞產生的原因
10.2.2擁塞控制的策略
10.2.3擁塞所產生的危害
10.3分組交換網的擁塞控制
10.4幀中繼的擁塞控制
10.4.1幀中繼擁塞控制的目標與方法
10.4.2許諾的信息速率
10.4.3利用顯式信令避免擁塞
10.4.4利用隱式信令進行擁塞恢復
10.5ATM網的擁塞控制
10.5.1ATM通信量與擁塞控制的要求
10.5.2信元時延偏差
10.5.3通信量與擁塞控制框架結構
10.5.4通信量控制
10.5.5擁塞控制
10.6流量控制
10.6.1引言
10.6.2結點?結點流量控制
10.6.3源結點?宿結點流量控制
10.6.4結點與主機之間的流量控制
10.6.5源主機?宿主機流量控制
習題10
第11章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
11.1引言
11.2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11.2.1ISDN的發展
11.2.2ISDN的國際標准
11.2.3ISDN的業務和功能
11.2.4ISDN的結構
11.2.5ISDN的協議模型
11.3同步數字體系——SDH技術
11.3.1SDH的產生背景
11.3.2SDH的概念與特點
11.3.3SDH的幀結構與開銷功能
11.3.4SDH基本復用原理
11.3.5同步復用基本結構
11.3.6映射方法
11.3.7定位與指針
11.3.8復用方法
11.47號信令系統簡介
11.4.1從信令到控制
11.4.2SS7的體系結構與協議集
習題11
第12章 信息安全與保密技術簡介
12.1引言
12.2網路信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
12.3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存在的缺陷
12.4怎樣實現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
12.5密碼技術
12.5.1現代密碼學的基本概念
12.5.2密碼攻擊概述
12.5.3網路加密方式
12.5.4幾種著名的加密演算法
12.5.5數字簽名
12.5.6報文的鑒別防火牆簡介
12.6.1防火牆的基本知識
12.6.2防火牆產品設計的要點
12.6.3防火牆的體系結構
12.6.4防火牆的關鍵技術
12.7虛擬專用網技術簡介
12.7.1引言
12.7.2虛擬專用網分類
12.7.3虛擬專用網安全協議
習題12
附錄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參考文獻

『肆』 某存儲器晶元有地址12根,數據線16條。存儲容量是多少怎麼算就步驟

主存容量為8KB。

ram晶元的存儲容量 =地址線條數×數據線的條數bit = 字數(存儲單元個數)×字長。

地址線12根,表示能指示2^12個內存單元;而數據線16根,表明通過數據線每次可以傳送16位(每根線每次只能傳送1位),即2B(16bit= 2*8bit = 2B),那麼可以理解為內存單元的大小等同於數據線每次的傳送位數,同樣為2B,所以主存容量為2^12*2B=8KB。

(4)地址容量表演算法擴展閱讀:

每一千個位元組稱為1KB,注意,這里的「千」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1000,而是指1024。即:1KB=1024B。但如果不要求嚴格計算的話,也可以忽略地認為1K就是1000。 4)。

每1024個KB就是1MB(同樣這里的K是指1024),即:1MB=1024KB=1024×1024B=1,048,576B這是准確的計算。如果不精確要求的話,也可認為1MB=1,000KB=1,000,000B。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存儲產品生產商會直接以1GB=1000MB,1MB=1000KB ,1KB=1000B的計算方式統計產品的容量,這就是為何買回的存儲設備容量達不到標稱容量的主要原因(如320G的硬碟只有300G左右)

每1024MB就是1GB,即1GB=1024MB,例如一張軟盤是1.44MB、一張CD光碟是650MB、一塊硬碟是120GB。一篇10萬漢字的小說,如果我們把存到磁碟上,需要佔用100,000漢字=200,000B=200,000B÷1024≈195.3KB≈195.3KB÷1024≈0.19MB。

『伍』 主存有24位地址線,那麼他的主存容量是多少怎麼算的呢

地址線有兩種狀態 0和1 所以以2為基數 有多少條地址線 就乘多少次方

2^24 等於 16777216 位元組數 換算一下就是 16MB 這個16MB就是定址能力,最多可以達到16MB

『陸』 如何由地址匯流排的根數來計算存儲器的容量

推薦回答
現代CPU訪問的基本單位是B,即位元組1B=8b。1B需要一個地址,那麼一根地址匯流排訪存容量為1B,兩根地址匯流排訪存容量為4B,即00,01,10,11四個地址。現在大多數的CPU是32根地址匯流排的,訪存容量為4G

『柒』 主存的地址線、容量 問題。

一,存儲單元的個數由地址線條數決定,比如11根線,那麼共2^11個存儲單元(B),這個理解吧?計算機的硬體設計決定了多少條地址線。比如個人電腦的地址匯流排是32位的,CPU、內存控制器、操作系統都是按32位地址匯流排設計。32位地址匯流排可以支持的內存地址空間是 2^32/1024/1024 = 4096MB,也就是有4GB的地址代碼,可以編4GB個地址。
二, 看「2048×8位」 , 即 2^11 * 8位 ,11代表11根地址線,2^11個存儲單元(地址空間),8代表一個存儲單元能存儲的bit數(存儲位寬),也即是8條數據線同時有0或1這樣的電信號傳輸出去。
三,容量計算: 存儲單元個數(地址空間)* 存儲位寬/8= ** B
四,字長是CPU的主要技術指標之一,指的是CPU一次能並行處理的二進制位數(其實和內存的數據線條數一樣),字長總是8的整數倍,通常PC機的字長為16位(早期),32位,64位。

『捌』 在微機中,若主存儲器的地址編號為0000H到7FFFH,則該存儲器容量為多少怎麼算的

一個地址可存儲1Byte,地址從0000H到7FFFH,那容量就是7FFFH+1 Byte;
轉換為10進制就是32767+1=32768Byte,1024Byte=1KB,所以也就是32KB。

『玖』 存儲容量和地址線,數據線的關系

地址線、數據線和存儲容量之間的關系:地址線一次確定一個存儲單元,地址線上值可能取的所有組合確定了存儲單元的個數,所以,存儲單元的個數=2^地址線的條數。

地址線用來傳輸地址信息的,比如,cpu在內存或硬碟裡面尋找一個數據時,先通過地址線找到地址,然後再通過數據線將數據取出來。如果有32根,就可以訪問2的32次方的位元組,也就是4GB。

數據線,其作用是來連接移動設備和電腦,達到數據傳遞或通信目的。通俗點說,就是連接電腦與移動設備用來傳送視頻、鈴聲、圖片等文件的通路工具。


(9)地址容量表演算法擴展閱讀

存儲容量的計算

一千個位元組是1kb,但是一般說的一千位元組實際上是1024位元組,只是習慣稱為一千位元組。1024kb等於一mb,也就是說的一兆。以下是精確的演算法:

gigabyte等於1024mb

terabyte等於1024gb

perabyte等於1024tb

exabyte等於1024pb

zettabyte等於1024eb

yottabyte等於1024zb

這些單位都是常用的計算單位,一般用於存儲數據的產品通常有這幾個容量,1gb、2gb、4gb、8gb等等,都是2的整次方倍。

磁碟的存儲容量計算公式:存儲容量c=磁碟磁頭的數量h*磁軌的數量t*扇區的數量s。

『拾』 存儲器存儲容量怎麼算

存儲器的存儲容量的基本單位是位元組(Byte)。但由於目前存儲器的容量都很大,因此常用KB、MB、GB以及TB作為存儲容量的單位。

換算:

1B(byte,位元組)= 8 bit;

1KB(Kilobyte,千位元組)=1024B= 2^10 B;

1MB(Megabyte,兆位元組,百萬位元組,簡稱「兆」)=1024KB= 2^20 B;

1GB(Gigabyte,吉位元組,十億位元組,又稱「千兆」)=1024MB= 2^30 B;

1TB(Terabyte,萬億位元組,太位元組)=1024GB= 2^40 B;

1PB(Petabyte,千萬億位元組,拍位元組)=1024TB= 2^50 B;

1EB(Exabyte,百億億位元組,艾位元組)=1024PB= 2^60 B;

1ZB(Zettabyte,十萬億億位元組,澤位元組)=1024EB= 2^70 B。

(10)地址容量表演算法擴展閱讀

Megabyte(MB)=1024KB相當於一則短篇小說的文字內容。

Gigabyte(GB)=1024MB相當於貝多芬第五樂章交響曲的樂譜內容。

Terabyte(TB)=1024GB相當於一家大型醫院中所有的X光圖片資訊量。

Petabyte(PB)=1024TB相當於50%的全美學術研究圖書館藏書資訊內容。

Exabyte (EB)=1024PB;5EB相當於至今全世界人類所講過的話語。

Zettabyte(ZB)=1024EB如同全世界海灘上的沙子數量總和。

Yottabyte(YB)=1024ZB相當於7000位人類體內的微細胞總和。

閱讀全文

與地址容量表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拆二代程序員 瀏覽:396
河北壓縮空氣冷干機生產廠家 瀏覽:578
圖論與java 瀏覽:575
程序員寫代碼告白初音 瀏覽:738
sshpdf 瀏覽:539
windows調用linux 瀏覽:594
如何查找本地伺服器名稱 瀏覽:819
linux文件只讀屬性 瀏覽:585
VNAS技術加密 瀏覽:131
python編程電話費計算話費 瀏覽:463
c編譯文件怎麼改名 瀏覽:626
pdf轉格式軟體 瀏覽:875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第二版第八章答案 瀏覽:536
伺服器一百個節點相當於什麼 瀏覽:344
綏化電氣編程培訓 瀏覽:374
輕量應用伺服器怎麼添加軟體上去 瀏覽:813
資產管理pdf 瀏覽:170
製冷壓縮機熱負荷過低 瀏覽:364
伺服器出現兩個IPV4地址 瀏覽:848
宜興雲存儲伺服器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