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爾夫拋球怎麼拋
1、常見有哪些情況需要拋球?
(1)球進入水障礙區後的補救。
(2)陷入地面的球拿起來擦拭後。
(3)球有可能在水障礙區以外遺失或OB。
(4)宣布不可打。
(5)因球車道、排水井蓋、配電箱、臨時積水、修理地等的妨礙而接受補救。
2、什麼情況下罰桿拋球、什麼情況下不罰桿拋球?
(1)球進入水障礙區後的補救、球有可能在水障礙區以外遺失或OB、宣布不可打的拋球須加罰1桿。
(2)陷入地面的球拿起來擦拭後的拋球及因球車道、排水井蓋、配電箱、臨時積水、修理地等的妨礙而接受補救的拋球不罰桿。
3、由誰來拋球?
必須是球員本人親自拋球,如果由球童替代拋球而沒有在擊球前糾正(即自己重新拋過),罰1桿。
4、應該如何拋球?
直立,手臂伸直與肩齊平,讓球自由下落;如果不是用這一正確的姿勢拋球(如隨便一丟、垂著手拋球)且在擊球前沒有糾正(用正確的姿勢重拋),罰1桿。
順便說一句,這個拋球的「拋」最早不知道是這么個翻譯來的,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實際上,英文原文是「Dropping」,直譯過來應該是「落球」——讓球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掉下,並不是真的如中文字面意義上理解的「拋」。
5、拋球的基本原則?
任何情況下,拋球後球最終停下來的位置都不能比參考點(見下面一條)更靠近球洞(不是平時很多球友誤認的不能更靠近果嶺),否則必須重拋;不重拋而擊球則構成「在錯誤的地方打球」,罰2桿。
6、如何確定拋球的參考點?
(1)球進入水障礙區後的拋球參考點
球最後進入水障礙區的飛行線與水障礙區邊界(紅樁或黃樁)連線的交點。
(2)陷入地面的球拿起來擦拭後的拋球
盡可能接近球拿起來之前的位置。
(3)球有可能在水障礙區以外遺失或OB的拋球
最接近上一桿擊球的位置。
(4)宣布不可打的拋球
球原來所在的位置。
(5)因球車道、排水井蓋、配電箱、臨時積水、修理地等的妨礙而接受補救的拋球
最近補救點,即能夠在第一時間脫困(脫離妨礙)、下一桿能夠正常揮桿擊球、比原球位不更靠近球洞的位置。對最近補救點的闡述和運用相對比較復雜,一般為簡單起見也可以直接選擇原球位為參考點。
7、拋球的有效區域?
(1)罰桿的拋球
除必須回到上一桿擊球地點拋球以外的情形(即球有可能在水障礙區以外遺失或OB的拋球),其他情況下的拋球有效區域均為:參考點的兩桿范圍內或參考點與球洞連線往後無限延長線上任意一點。
(2)不罰桿的拋球
除最接近原球位的拋球(陷入地面的球拿起來擦拭後的拋球)外,其他情況下的拋球有效區域均為:參考點的一桿必須范圍。
順便指出:「拋球」都是發生在果嶺通道或沙坑,果嶺上都是「放置球」。
8、拋球後什麼情況生效(成為使用中球)?
如果拋球滿足了以下條件,便成為使用中球,不能再動,否則屬於「靜止的球被移動」,罰1桿放回原位:
(1)拋球後球的第一落點在以上所述有效區域內。
(2)拋球後球靜止下來的地方沒有超出球第一落點的兩桿范圍。
要特別注意:這里的「兩桿范圍」與前述的罰桿拋球「兩桿范圍」沒有任何聯系,完全是兩回事,是規則專門針對拋球後球可以滾動的距離的一種限制——根據這一規定來計算,拋球後球的最後靜止地點離參考點的距離最大可以達到4桿范圍(罰桿拋球)或3桿范圍(不罰桿拋球)。
9、什麼情況下必須重拋?
(1)在障礙區以外拋球後滾進並靜止在障礙區以內。
(2)在障礙區拋球後滾出並靜止在障礙區以外。
(3)拋球後滾上並靜止在果嶺。
(4)拋球後滾出了OB界並靜止。
(5)拋球後靜止在更靠近球洞的位置。
(6)拋球後從第一落點滾出並靜止在離第一落點兩桿以外的范圍。
如果對必須重拋而沒有重拋的球進行了擊球,同樣屬於「在錯誤的地方打球」,罰2桿。
⑵ 高爾夫球怎麼算分
《高爾夫規則》規則03. 比桿賽 07-09-20 定義 所有定義的術語均以粗體字出現並依照英文的字母順序排列於本書的定義一節-見第二節 高爾夫術語定義。 3-1. 優勝者 競賽者在打完規定之回合後,桿數最少的人就是比桿賽的優勝者。 在差點比桿賽中,在比完規定之回合後凈桿數最少的競賽者即為優勝者。 3-2. 未將球打進洞 如果競賽者有任何一洞未將球打進洞,而他在下一洞開球區開球之前(如果是最後一洞則在他離開果嶺之前)沒有改正這項錯誤,那麼必須取消他的比賽資格。 3-3. 對程序有懷疑 a. 程序 參加比桿賽的競賽者(本規定只適用於比桿賽)如果在打某一洞時對本身權利或程序產生疑問,他可以直接打第二球(另一個球)而不必受罰。一旦發生有爭議或懷疑的狀況,球員在採取下一步行動之前應該告訴記錄員或同組競賽者他決定引用本項規則,同時讓他們知道(在規則允許的情況下)他要用來計分的球是哪一個。如果他沒有這么做,那麼規則3-3b(ii)的條文適用。 發生上述情況競賽者必須在繳回計分卡之前向委員會報告這種情形。如果他沒有報告的話,他應該被取消資格。 b. 對該洞得分之決定 (i) 如果規則…該洞的得分。否則,就以另一球的得分來計算,如規則程序准許採用此球。 (ii) 如果競賽者事先沒有宣布他決定要使用兩球來打這一洞,或沒有選定他要使用哪一球來計分,則以原球的分數來計算,如它被打的過程符合規則的話。倘若所打的球都不是原球,則以第一球的分數計算,如它被打的過程符合規則的話。否則,就以另一球的得分來計算,如規則程序准許採用此球。 附註1:如果競賽者依規則3-3打出第二球,而在引用本規則並裁定此球不算成績之後,那麼自此球所擊出的桿數和所受到的罰桿都不予計算。 附註2:依據規則3-3所打的第二球並不是規則27-2所謂的暫定球。 3-4. 拒絕遵守規則 假如競賽者拒絕遵守某項規則而影響另一位競賽者權利時,他已喪失比賽資格。 3-5. 一般罰則 除非另有規定,否則在比桿賽中違反比賽規則一律罰兩桿。 球桿與球 R&A(R&A規則有限公司)保留隨時更改有關球桿和球的規則(見附錄Ⅱ和Ⅲ)並制定或更改有關這些規則的解釋權利。
麻煩採納,謝謝!
⑶ 高爾夫怎麼打(要最詳細的要知道,每一個細節)
高爾夫揮桿中唯一能穩定地產生力道的方式就是做出良好的轉肩。當然其他方面也有很大作用,比如限制臀部的轉動。不過要是轉肩不夠好的話,球不可能打得很遠。 為了保證足夠的力量,就需要足夠的柔軟度。主左肩在達到上桿頂點時在下巴之下。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在限制轉臀的同時做出一個大轉肩,這可以使你把壓力都放在右半身,在達到上桿頂點時,要保證重心在右腳內側,如果你把重心移到右腳外側或是左腳上,就會造 成力量的學雜費。 另外在你做完整個收桿時,右肩要比左肩靠近目標方向,這是一個理想的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上桿和送桿時做出完整的轉肩動作,你就能把球打得更遠。 伍茲的揮桿 泰格-伍茲的揮桿動作可以說近於完美,無論是揮桿姿勢的瀟灑優美,還是揮桿後球的落點,都會讓人贊嘆,這里我們就講講的伍茲揮桿的幾個關鍵所在。 移動三角形 伍茲的轉身動作整體性很強,最大的特點是上身轉動自如,而下身卻保持穩定,這樣就能形成一股擰力,這中間則包含著很大的力量。伍茲揮桿時,雙臂和雙肩形成三角形,從發球動作一開始,這個三角形就隨著球桿一起移動,並且伍茲能從此刻起保持身體的協調性,同步移動至揮桿最高點。 下蹲有力 這是下桿時很重要的因素。伍茲在下桿開始的時候,下身就已經移向目標了,而上身在此時又能保持不動,這樣,這時候他的姿勢呈蹲坐,形成一股扭力,也很有威力。這時伍茲的右臂形成字母"L"形狀,這種姿勢幾近完美。這種姿勢和動作使伍茲下桿時桿頭滯後於雙手,從而在桿頭接觸到球時,形成了相當快的桿頭速度。 擊球迅猛 伍茲擊球時相當用力,動作迅猛,球桿速度快,雙臂充分前伸,下桿時的姿勢就象一名鏈球手,把球桿全力揮出。這時他的頭部仍然保持在靠後的位置,下巴正對著右肩,這樣能保證把球桿作力揮出。 伍茲的力量與技巧 無可否認,在伍茲擊球的過程中,最讓人覺得精彩的是他的無與倫比的力量與技巧。認真看伍茲擊球的動作,你會發現,他的爆發力和擊球的時間掌握得非常好,近於完美,讓人無法想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老虎是如何快速轉動身體的。 伍茲從擊球前下桿開始,到擊球後收桿,他的肩部轉動的距離很大,這一點更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伍茲轉動身體的速度有多快。這種速度就是桿頭擊中球的速度。 伍茲充分利用身上的每一組肌肉來增加擊球的力量,以完美的轉動身體達到平衡的收桿動作,作為一個極端優秀的球員,伍茲的收桿動作表現出來,讓人的感覺就是他似乎可以一整天都維持這個動作,而不用動。 伍茲給人的感覺好象他就是為了打高爾夫而生的,他能拉緊身上的每一處肌肉,所以他上下身的對抗性做的比別人要好,他能在髖部不轉動時,肩部轉動超過九十度,如果用木桿的話,這種轉動范圍會更大。總之,伍茲的非凡技巧確實讓人驚嘆! 艾爾斯打沙地球 厄尼-艾爾斯的沙地球打得很漂亮,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他腳下的揮桿線很漂亮,這使他的擊球更穩,並能使他用沙坑挖起桿擊出正確的沙地球。 艾爾斯的這種技巧可稱為沙坑劃線法:一條線指向目標,另一條線以兩腳的腳趾成一條直線,指向目標線的左邊,站姿是打開的,第三條線則與腳趾線平行,與目標線的交點就是球擺放的位置,而球後面的腳趾平行線是挖起桿擊球後繼續前行的桿頭路徑。 在揮桿路徑方面,記得要揮動球桿向上,而不是環繞自己揮動球桿,通過在上桿過程中,比正常的全揮桿提前扳轉手腕,以實現目標。可以想像一下目標線與腳趾平行線呈現的V字型。至此,實際上已經距成功不遠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沿原來的上桿軌跡落桿,擊打球後面的擊打點。如果姿勢正確的話,你會發現,你在沙地上留下的擊球痕跡與腳趾線是平行的,這是很完美的揮桿路徑,只要桿面打開,球就會自然地直飛向目標方向。 看奧拉扎博的切球 奧拉扎博的切球很有自己的特色,最大的特點是他的站位離球很近,這種站位會產生一種比較好的揮桿軌跡以及向下的擊球角度。 一般人在切球時最常犯的錯誤是站位和球的距離太遠,這就象長擊而不象切擊了,這種姿勢切球很容易失去對桿頭的控制,揮桿的幅度也會過大,難以產生向下的擊球角度,所以這里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象奧拉莎堡那樣站位離球稍近一點。 奧拉扎博切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握把末端指向肚臍,這個姿勢幾乎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其實是一種控制桿頭位置的好方法。 大多數球手會刻意地用手腕動作控制揮桿擊球,球桿握把頭在整個揮桿過程中均處於動態,完全不受控制,所以經常要麼打薄,要麼打厚。這里的建議就是球桿的握反頭應該是一直指向你的肚臍的,這樣會讓球桿與身體在整個切球過程中都處於穩定的狀態。 看布萊德-法遜的推球 布萊德-法遜在瞄球時下盤會呈現拉緊狀態,他站得很高,雙手自然下垂至肩膀較下的位置,這表明沒有任何拉緊的意思,所以他在推球的時候,沒有任何事物會阻礙他推球的感覺。當他的手臂和雙手張力很柔和隨意時,他拉緊的雙腿就會自然地變成了一個控制擊球的理想操作平台。 許多人打高爾夫時往往會犯相反的錯誤,他們緊緊握住球桿,肩膀和雙臂拉緊,下盤較低,顯得相當鬆散,不穩固,這樣的推擊准備姿勢幾乎不可能流暢地推球,也無法很好地控球,因為在瞄球時,下盤扎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法遜的球感就特別好,經常可以長推桿把球推進球洞,這是因為他能准確地判斷推球線,有一個比較不錯的方法也可以幫你去這么做:推桿時眼睛看著球洞,腦袋中想著擊球的距離,擊球時不要盯著自己的手臂,而應該看向球的落位處。 這種訓練需要大量的練習,不少球友因為過分刻意瞄球,以致於難以正確判斷推球的距離,所以你要在不斷的推球練習中試著控制球距。
⑷ 高爾夫球有什麼規則是怎麼幾分的
一.高爾夫球的規則
1.禮貌規范:揮桿和打球時都要注意安全,防止傷害事故發生;不影響別人打球,不拖延時間;進行得太慢的組,讓後面一組超越;在打完一桿後,應認真地修復場地。
2.發球台規則:
遲到:5分鍾以內,要加罰兩桿。
擊球順序:按競賽組織委員會規定的順序,也可抽簽、猜拳或按年齡大小決定由誰先發球。
提問:有關場地情況可向同伴提問。
擊球:正式揮桿沒打到球,應算一桿,球從球座上落下,在原位打算第二桿,球重新放回球座上,就算第三桿。
球出界:第一次打的球出界了,可以待大家都打完之後補打,但算為第三桿。
發球置球:發球時球必須放在發球區內的球座上。
3.球道規則:
擊球順序:應由距離球洞較遠的人先打球。
錯打:錯打了別人的球,要被罰兩桿。
換球:球壞了,可以向同伴說明換球;沒有說明換球,要罰一桿;偷偷摸摸換球,則罰兩桿。
重選球位:球打到沒辦法打的地方,可以向同伴說明罰一隊把球拿出,在遠離球洞的地方,在以兩桿為半徑的范圍內拋球。
找球:為了確認自己的球,觸及場地障礙物,並移動了球,罰一桿。5 分鍾內找不到球,則視為球遺失,重新回到原位去打球,並加罰一桿。
其他:打球或空揮時折斷樹枝,要罰兩桿。球打在自己的推車或球袋上,罰兩桿。擊球時,若連擊,算兩桿。
4.障礙區規則:
擊沙坑球:在沙坑中,准備打球時,球桿碰到了沙子要罰兩桿。
以擊進入水域障礙區球:球進入水域障礙區,要罰一桿,然後在進水切點的水域障礙區外面拋球。如果堅持水中擊球,不罰桿。
5.球洞區(果嶺)規則
擦球:球打上球洞區,可以擦球,但必須做好球位標記,沒有做標記,要罰一桿。
擊球順序:誰的球離洞遠誰先打球。
妨礙:妨礙別人打球的球,可以拿起但應做標記。推擊線上有樹葉可以拿走,但在推擊線上有釘鞋的印痕,不能去整理。別人推的球還在動時,就做動作打自己的球,罰兩桿。
入洞:正式比桿賽中,每一洞都必須擊球人洞,否則即失去參賽資格。
觸及別人的球:打球上果嶺時,碰到果嶺上別人的球,要把被碰到的球放回原位(若兩個人的球都在果嶺上,打到球的人要被罰兩桿)。
二.高爾夫球的記分方式
計算總則:
1.從18洞中任選12洞的桿數總和乘以1.5即為總數。
2.從此總數減去標准桿後,再乘以0.8,所得桿數即為差點。
具體方法:
例如:(此處標准桿為72桿)
前9洞總桿數 6+5+4+6+5+4=30
後9洞總桿數 6+5+4+6+5+4=30
12洞總數 (30+30)x1.5=90
差點 (90-72)x0.8=14.4
由球手的總桿得分減去該球手新貝利亞差點,則是其凈桿分數,而最低凈桿分數的球手將為得勝者。
現行的《高爾夫規則》由蘇格蘭聖安德魯斯皇家古老高爾夫球俱樂部及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審定,世界通用的最權威職業和業余選手之行為規范用書,每四年重新修訂、印製一次。
因為隨著這項運動的發展,原有的規則需要經過不斷的審核、修改,才能更加符合高爾夫運動的精神。對於高爾夫運動來說,高爾夫規則是維護高爾夫運動秩序、指引業余球員和職業球員賽事的標准。
⑸ 打高爾夫規則
高爾夫球是一項老幼皆宜的運動。再也沒有比和朋友一起到室外高爾夫球場打打球更美妙的事了。身體得到鍛煉、呼吸新鮮空氣、和朋友一起開懷大笑——這就是高爾夫球!
打高爾夫球時的目標是球桿把高爾夫球按順序達到球場上的每一個洞里。通常要打9至18個洞,直到最後一位選手把球打進最後一個洞之後再計算總成績。
當果嶺上有兩個或多個球時,可以允許挪動任意球的位置,以免干擾到其他選手的擊球。當然,要標記下挪動的球的位置,選手擊球完畢之後把球放回原位。
當所有選手都完成一個球洞的擊球時,整組選手都移動至下一個球洞。高爾夫球場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使每一個球洞都按順序排列,這樣選手不需要返回或者穿過別人的比賽場地,但當其他組進度比你們慢時,就需要為他們留出一些空間。通常一場高爾夫需要三至六個小時。
⑹ 高爾夫球中的差點如何計算
最常用的差點計算方法:
1.平均法: 差點=五次比賽的平均成績-標准桿
2.新新貝利亞計演算法:A、從18洞中任選12洞的桿數總和×1.5=總數;B、從此總桿數減去標准桿後×0.8=差點,即(12洞桿數總和×1.5—標准桿)×0.8=差點;C、凈桿=總桿-差點。
差點指數是反映一個球手在標准難度球場的潛在打球能力的一個數值(保留小數點後一位)。
(6)高爾夫球落點演算法擴展閱讀:
差點的起源:
1.「差點」緣起賭博:
差這個詞起源於賽馬比賽,一位職業的賽馬騎師把賭注的比率放在帽子里遞上去(hand-in-cap)。不久,在高爾夫比賽中讓桿數就叫做「分配賭注的比率」(assigning the odds),現代差點委員會的先驅者則被稱為「賭注比率的分配者」。這似乎有點詞不達意,但是卻很快為人們所接受。
在早期的高爾夫俱樂部,賭博是酒神節的前奏。因此賭博之風盛行,賭注的比率就自然產生。於是在俱樂部的賭博記錄本上,有關賭金及賭注的比率記載比比皆是。
然而,「差點」概念最早的文字記載歸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醫學院的一個學生,他在1687年1月 21日的日記中討論了高爾夫比賽中讓桿的選擇權問題。
2.差點賽如火如荼:
在1860 至 1870年代,高爾夫緩慢發展,到了世紀之交呈現異常繁榮景象。隨著高爾夫的發展,賽事活動也越發蓬勃。1870年代,英國的高爾夫俱樂部採用了「差點」 (Handicap)這個詞,有賭注比率的比賽就叫做「差點賽」或者「差點巡迴賽」,其含義與今日的差點賽事當然大不相同。
3.USGA第一個差點系統:
1881年後,在英國流行的差點系統是:球手一年中最好三次成績的平均數減去球場球場難度值(course rating)。一般水平的球手對這種簡單化的計算方式怨言很多,他們認為:這種計算方法只會讓最好的球手壟斷勝數;並呼籲權威機構來評定球場難度及建立固定的差點系統。
1911年11月11日,Baltusrol高爾夫俱樂部,USGA第一個差點系統誕生。這個系統是在萊頓·考金司(Leighton Calkins)提出的方案基礎上建立。
考金司當時是大都會高爾夫協會的差點主席,他提出按照英國的差點系統來建立美國的差點系統,還建議球場難度評定的標准應按照當時的美國業余錦標賽冠軍傑拉姆·查沃斯的打球成績而定。一年後,USGA列出了美國高協差點系統細則,會員達到324個。
⑺ 高爾夫球規則
你好,是這樣的
在球場上每條球道都有固定的發球區,每個洞都要開球
開球時並不是一定要用指定的桿,根據個人喜好
在三桿洞一般用鐵桿開球
4桿洞選擇很多,長打者喜歡用driver(1號木),有的人喜歡用球道木桿(3號木),頂尖高手有時候也會用長鐵桿(1號或2號鐵)來追求落點,是不一定的,要根據球道的長短特點來選擇
標准桿是事先設定的,一般來說根據球道的長度,和其他沒關系,所有的球道都要開球
發球區 英文叫 Tee
草剪的很短、設計為開球的區域。另外「tee」或者「tee peg」指插球用的球座。~
⑻ 高爾夫球的比賽規則是什麼
總則
高爾夫規則要略 從事任何運動之前,均須了解該運動的基本規則方能盡興,避免於貽笑大方。高球運動看重紳士風度之展現,對基本規則的認識更不能等閑視之。因此,就高球基本規則、比桿賽與比洞賽之差異、各種擊球狀況產止確判斷和處理以及參加比賽注意事項等加以說明。
1、高爾夫球比賽是依照規則從發球區開始經一次擊球或連續擊球將球打入洞內。
2、對球施加影響除按時規則行動以外,球員或球童不得有影響球的位置或運動的任何行為。
3、商議的違反規則球員不得商議排除任何規則的應用或免除已被判決的處罰。
規則
1、雖然高爾夫有許多規則,然而最基本不外乎下列兩點:
a.參賽者務必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比賽。
b、比賽過程中必須要能客觀地處理對自己有利的狀況。
2、至於其他各項規則,都是基於以上兩點基本原則所制定的。
遵守規則由自己做起,高爾夫規則雖是由高爾夫協會所制定的,並且基於公平競爭的精神,每一位選手應要求自己成為一位遵守規則的裁判。
3、以擊球方式將球打進洞
a、所謂打高爾夫球最基本原則就是將一顆球自球台連續打擊至其進洞為止。若是拿著球移動,或是利用投擲、滾地等方法,都是違反規則的。
b、待球處於靜止狀態後,始繼續進行比賽 當球被擊出後,球處於靜止狀態後才可比賽,亦不能為求便於揮桿而改變周遭的環境。
比桿賽與比洞賽
形式上的差異,高爾夫的比賽形式比桿賽及比洞賽兩種。無論是職業賽或業余賽均以比桿賽的形式較為常見。
1、所謂比桿賽,就是將每一洞的桿數累計起來,待打完一場(十八洞)後,把全部桿數加起來,以總桿數來評定勝負。
2、比洞賽亦是以桿數為基礎,然其不同處於比洞賽是以每洞之桿數決定該洞之勝負,每場再以累積之勝負洞數來裁定成績。
3、省略進洞之差異 比桿賽規定必須待球被擊進球洞後,因此只要對方同意就不必堅持球皆需進洞之原則。
4、罰則之差別 在比桿賽和比洞賽中。
注意事項
嚴禁遲到
參加高爾夫比賽的最大禁忌就是遲到。若是與朋友間的比賽遲到,定會被列為最不受歡迎的球友;若是正式比賽場合中遲到,輕則受罰,重則喪失比賽資格。遲到的罰則可依比賽形式分為兩種。
比桿賽中對遲到者處罰兩桿,比洞賽則判第一洞輸球。由此可知,比賽遲到是參賽者的一大恥,應該極力避免。
球桿限制
在正規的競賽中,每位選手只能攜帶十四支以內的球桿參賽,球桿若少於十四支時可補充到十四支。比賽中可更換損壞或不堪使用的球桿,但以不耽誤比賽為原則;而且不論補充或更換球桿,皆不得向球場上任何一位參賽者借用。球桿一旦借出後,直至比賽終止,借出的球桿將供借用者使用,借出的一方不得使用之。
⑼ 高爾夫球的計分規則
有比洞賽和比桿賽之分
比洞賽是以每洞決定勝負的。
除本規則另有規定外,以較少的桿數打完一洞的一方為該洞的勝者。在有差點的比賽中,凈桿數較少的一方為一洞的勝者。
表示洞的勝負時採用以下術語:幾洞「領先(Holes up)」,「積分相等(all sqare)」或幾洞「待打(to play)」。
當一方領先的洞數與待打的洞數相等時,該一方被稱為「等洞方(dormie)」。
二、平分之洞
雙方都以相同的桿數打完一洞,則該洞平分。
當一名球員已擊球入洞而他的對手尚差一桿即可平分時,如果該球員此後發生犯規需受處罰則該洞平分。
三、比賽的勝者
比洞賽(除委員會另有規定,在規定一輪)中,領先洞數多於待打洞數的一方為勝者。
在需要決出勝負的比賽中,在出現平局時,委員會可以將規定一輪延長數洞直至決出勝負為止。
四、免除下一次擊球,一洞或整個比賽認輸
當對手的球按照規則處於靜止或被認為靜止時,球員可以承認對手下一次能夠擊球入洞,球可以由任何一方用球桿或其它方式移開。
在一洞或整個比賽結束前任何時間,球員都可以在該洞或比賽中認輸。
免除了下次擊球,在一洞或整個比賽中認輸的決定不能收回或撤銷。
五、申訴
在比洞賽中,如果球員之間發生疑問或爭議,而由委員會授權的代表在適當的時間內沒有到場時,有關球員應繼續比賽,不得拖延時間。若有必須由委員會決定的申訴時,必須在該比洞賽中的任何球員在一洞發球區打球之前提出,如果是在比賽的最後一洞,則必須在該比洞賽中所有球員離開球洞前提出。
在上述時間之後提出的申訴均不予考慮,除非它是基於提出申訴的球員前所未知的事實或提出申訴的球員被對手提供了錯誤的信息。除非委員會確信對手知道他當時是在提供錯誤的信息,否則,比賽結果正式公布以後的任何申訴均無效。
六、一般處罰
另有規定時除外,在比洞賽中,對違反規則的處罰為該洞負。
比桿賽則是
一、勝者
以最少的桿數打完規定一輪或數輪的比賽者為勝者。
二、不履行擊球入洞
如果比賽者在任何一洞不履行擊球入洞,並且在下一洞發球區擊球前,若是在該輪的最後一洞則是在他離開球洞區前,沒有糾正錯誤,他應被取消資格。
三、對處置程序的疑義
a.處置程序
僅限於比桿賽中,當比賽者在一洞的打球中對自己的權利或處置程序有疑問時,他可以打第二球而不受罰。當出現引起疑義的情況後,比賽者應在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向他的記分員或同伴比賽者宣布他將依照本規則進行處置的決定並聲明規則允許時他將採用哪個球的分數。
除非兩個球的分數相同,否則,比賽者應在提交記分卡之前向委員會報告該事實;如果未履行這一手續,則他要被取消資格。
b.關於洞的分數的決定
如果規則允許比賽者預先選擇的處置程序,則被選定的球的分數為該的分數。如果比賽者沒有事先宣布他依本規則處置的決定或選擇哪個球的分數,在對涉及到的球採取的處置程序為規則允許的前提下,初始球的分數作為該洞的分數被採用;如果初始球不是打的兩個球中的一個,則採用首先被打的球的分數。
四、拒絕遵守規則
如果一個比賽者拒絕遵守規則而影響了另一名球員的權利時,他將被取消資格。
五、一般處罰
另有規定時除外,在比桿賽中對違反規則的處罰為加罰兩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