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型國企內部審計需要實現「五大轉變」
大型國企內部審計需要實現「五大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實體經濟遭受重創,諸多超級企業巨頭在危機中陷入困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刻變革,以及規模快速擴張、實力大幅提升的現狀,大型國企必須重新思考其戰略定位和業務模式,重新梳理管理流程與運行機制,及時解決高速發展帶來的矛盾,及時消除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迫切需要通過加強內部審計的監督與咨詢工作,有效保障大型國企持續健康發展。
為適應新形勢下大型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推進企業內部審計的科學發展,使內部審計成為企業增加價值、防範風險、提高運營效率的推動者,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大型國企應著力推動內部審計實現“五大轉變”,即:內部審計功能要從查錯防弊向價值管理轉變,內部審計重點要從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審計轉變,內部審計關口要從事後監督向過程式控制制轉變,內部審計組織體系要從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轉變,內部審計方法要從現場檢查向遠程在線輔助審計轉變。
一、內部審計功能要從查錯防弊向價值增值轉變
近年來,內部審計的功能逐漸從查錯防弊向幫助企業進行價值增值轉變。本世紀初,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通過對內部審計的新定義,強調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的、客觀的咨詢活動,它旨在改善機構的運作並增加其價值。新定義首次提出審計具有增加價值的功能,並認為內部審計應當通過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並改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幫助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從國際大型企業內部審計實踐看,主流趨勢是將內部審計的功能定位向管理導向型轉變。很多國外大型企業,例如美國通用電氣、義大利菲亞特集團,都採取了“價值增值”這一內審定位。
我國目前部分大型國有企業高層決策者在內審功能的觀點上存在偏差,企業內審主要目的依舊是查錯防弊,而內審人員對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的匱乏,審計理論與方法鑽研不精,因此很難對企業經營管理作出有效的審計分析、評價和管理整改建議。將內審功能向價值增值轉變有利於大型國有企業優化內審職能在傳統的內部防範糾錯功能和戰略性的價值管理活動之間的資源分配,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發展目標。
國內大型企業中,中石化在價值增值型內部審計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在審計過程中融入對企業科學管理的獨立分析研究,幫助查找生產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審計部門定期以專題材料的形式,向公司管理層和決策層反映審計過程中形成的對企業治理環境、運行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咨詢建議,幫助企業加強管理,順利實現戰略目標。例如,集團審計局在調查報告指出該公司虧損加劇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多條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審計建議。這一嘗試使得內部審計不再停留在財務層面,而是充分利用了內部審計這項工具,對企業的業務進行了服務、評價和咨詢,改善了企業的管理水平。
對中國大型國有企業而言,應順應新的形勢,學習義大利菲亞特集團和中石化的先進經驗,從企業自身價值目標出發,加強管理導向型的內部審計,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管理審計,成為大型國有企業改善管理水平、改進運行機制的重要輔助力量。
大型國有企業在向價值增值轉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領導人應強化內部審計的地位及功能,讓內部審計的作用不僅僅停留在“看家”和“守護”層面,而是通過內審的監督、服務、評價和咨詢等工作,發揮好“診斷”和“增值”功能,實現幫助企業價值保護和價值創造的目標;二是建立優秀審計人才的聘用和挽留機制,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合理評估,建立審計人才職業規劃和向“准經理”過渡的機制,吸引並留住價值增值型審計人才;三是制訂周密詳細的審計轉型計劃,審計主管需要與業務經理進行充分溝通,理解經營需求並制訂價值增值型內審計劃,實現最大程度的“雙贏”。
二、內部審計重點要從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審計轉變
現代內部審計經歷了從傳統的財務導向型內部審計到價值增值型管理審計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內部審計以財務收支合規性和經營成果的真實性審計為重點的審計任務,已經逐步被注冊會計師外部審計所取代。現如今國際上內部審計的重點已逐步轉向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工作領域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拓展到企業重大決策、業務流程與授權責任、主要風險點及其控制、大額資金的安全性、項目實施過程及效果、內控體系有效性等方面,GE和ABB集團等許多跨國企業都是推行管理審計的典型。
國內企業中,中國電子積極開展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監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以來,審計部對公司職能部門開展了大額資金資本運作審計跟蹤和流程管理內部控制審計。例如,公司加強了對企業改制、重組、並購等重大經營決策的風險審核,加大了對經營異常波動的子公司的關注,並積極開展工程項目跟蹤審計和風險控制。這種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幫助企業時刻檢查並矯正各個項目的運行機制,推動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不斷改進經營管理績效,有效地防範了風險的產生。
大型國有企業可仿效澳洲航空和中國電子的先進經驗,開展以業務流程和內控系統為審計重點的管理審計,時刻檢查並糾正企業重大決策、業務流程與授權責任、主要風險點及其控制、大額資金的安全性、項目實施過程及效果、內控體系有效性等方面的問題,推動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不斷改進經營管理績效,有效防範風險,增強企業免疫力。
大型國有企業在向管理審計轉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盡早設立專業的管理審計團隊,招聘有相關管理經驗的人員開展管理審計工作;二是明確管理審計的價值定位,根據集團業務領域和經營狀況確認開展管理審計工作的內容和重點;三是合理分配傳統財務導向審計和管理審計工作任務,在保證傳統財務導向審計工作的基礎上,逐漸增加管理審計的比重。
三、內部審計關口要從事後監督向過程式控制制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告誡我們,經營失誤、風險失控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災難,過程管控遠比事後補漏更重要。將內部審計在流程上標准化和在各質量關口的控制上規范化是全球的發展趨勢。內部審計要真正成為企業的自我免疫系統,就必須做好審計關口前移,注重任中審計、決策中審計、過程審計,促進效益配置和風險控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的評價和咨詢等服務功能。標准化、規范化的內審強調對企業運作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控制,典型的國外案例有英國巴克萊集團。
B. 中國內部審計准則的發布、修訂與解釋,是什麼呢
中國內部審計准則的發布、修訂與解釋:
1、中國內部審計准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會負責發布、修訂與解釋。
2、內部審計准則的修訂和發布是我國內部審計規范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是完善內部審計規范體系的重要舉措,對提升內部審計在組織中的地位,規范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的行為,保證審計質量,防範審計風險,促進內部審計事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3、發布表示思想、觀點、文章和意見等東西通過報紙、書刊或者公眾演講等形式公之於眾。修訂指的是對文件、書籍、文稿、圖表等的修改整理並裝訂成冊。解釋則是說明准則的含義、原因、理由。
4、中國內部審計准則是中國內部審計工作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內部審計基本准則、內部審計具體准則、內部審計實務指南三個層次組成。
5、內部審計基本准則是內部審計准則的總綱,是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進行內部審計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規范,是制定內部審計具體准則、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的基本依據。
6、內部審計具體准則是依據內部審計基本准則制定的,是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時應當遵循的具體規范。
7、內部審計實務指南是依據內部審計基本准則、內部審計具體准則制定的,為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進行內部審計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
C. 我國內部審計准則和IPPF中有哪些內容是和內部審計程序相關的 我國內部審計
在基本概念、原則以及內容等方面,我國與國際准則是協調的。在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審計實務和重要性及審計風險等某些領域的規范上我國准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我國內部審計准則與IIA內部審計國際實務准則在重大方面是一致的
(一)IPPF與我國內部審計准則所基於的概念及原則內涵基本一致
(二)IPPF內容與我國准則體系涵蓋內容基本一致
二、我國內部審計准則體系具體內容方面存在三點創新
(一)控制自我評估准則以及「三性審計准則」
(二)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准則
(三)針對內部控制以及溝通問題的准則
三、完善我國內部審計准則體系還應從4個方面借鑒IIA的IPPF
(一)完善《內部審計基本准則》,發揮真正的引領作用
(二)借鑒IPPF的「立場公告」,表明中國內部審計職業組織的態度和觀點
(三)借鑒IPPF「實務公告」與「實務指南」,充實我國准則的相關內容
(四)借鑒IIA「職業實務理事會」的職責,強化內部審計准則委員會的監督作用
D. 如何理解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部審計的定義
審計就是以經濟監督的身份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監督,審計也就變異了,國家審計是這樣,內部審計是這樣,民間審計也是這樣。評價也好,鑒證也好,它們都是為監督而工作,其本質是監督。人們通常說內部審計要搞好服務,本質上是要把監督寓於服務之中,而決不是放棄監督。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2001年在修改後的《內部審計實務標准》中對內部審計作了新的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的、客觀的保證工作與咨詢活動,它的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並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採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價,提高它們的效率,從而幫助實現機構目標。」而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2000年6月召開的第59屆年會對內部審計的定義則是:「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的、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目的是改進單位的工作質量和提高效益。」內部審計的重新定義體現了不同環境下對內部審計的不同要求和內部審計職業的發展趨勢。但是新定義出現後,理論界一些人認為,當代內部審計已發展到增值型審計了,似乎為組織增加價值是內部審計的唯一目標,而檢查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這一職能也似乎從內部審計的視野中消失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甚至會引起嚴重誤導。對新的內部審計定義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全面理解。 一、內部審計的環境變化導致了新定義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西方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應的對內部審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定義是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順應外部環境發展,為內部審計職業界提供的發展指南。 1、企業經營風險加大 90年代後,西方國家企業經營中面臨的各種風險普遍加大。主要因為產品技術變革速度加快,多元化、國際化經營擴張戰略引起的兼並收購和資產重組,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所有這些業務使企業經濟交易更加多樣化復雜化了,而相應的控制環節難以同步實施,這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如何在防範和控制企業經營風險上發揮積極作用,為內部審計的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定義提出了內部審計應評價和幫助改進企業的「風險管理」。 2、企業治理結構轉變 西方國家為促進競爭提高經濟活力實行的放鬆管制運動和隨之而來的企業兼並浪潮對企業的治理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出現了例如管理層的薪水補償計劃,董事會職能和結構的變化,機構投資者放棄消極投資開始參與企業的治理以及員工人力資本的激勵等新興的企業治理方式。作為企業內部的評價機制,如何對企業治理方式提供有效的指引就成了內部審計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也體現在新定義之中,即要求內部審計應評價和幫助企業改進「治理程序」。 3、企業內部組織戰略重組 適應以上情況,許多西方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紛紛進行內部組織結構的重構和調整,將一些非核心部分的管理活動轉由外部專業化公司承擔。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組織的效率並為組織增加價值、增強競爭力。新定義中較充分地體現了這種要求,指出內部審計的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並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突出其在促進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作用。 二、新定義的主要內容要素及變化 內部審計新定義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要素包括:①內部審計的本質:是一種「保證工作和咨詢活動」。這一認識比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59屆年會提出的「確認與咨詢活動」似乎進了一步,用「保證工作」來代替「確認」,說明它更強調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而「確認」則側重於證明會計事項的真實性與合法性。②內部審計的目標:是為本機構增加價值並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這與80年代美國內部審計提出的三個服務的思想一脈相傳,即內部審計要為加強企業管理服務、為企業決策服務和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否則內部審計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是因為,建立企業是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和謀取利益,因此企業必須不斷增加自身的價值,為利益相關者謀求利益,同時也維系利益相關者的信心。增加價值的目標應由企業的各個組成部分來共同實現,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內部審計師在收集資料、識別並評價風險的過程中,比較其他組織成員,對組織如何創造價值可能產生更深刻的見解。內部審計師應將這些有價值的信息以咨詢、建議、書面報告或通過其他產品形式呈現出來,為相應的經營管理人員提供幫助。內部審計新定義據此提出內部審計活動的價值主張,要求其在公司治理、風險與控制領域內採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為組織增加價值服務,也就順理成章了。表面上看,它與59屆年會的提法(改進工作質量和提高效益)並無多大差別,但「增加價值」比「提高效益」要具體得多,聯想到西方國家近些年提出的考核企業效益的EVA指標,這里的「增加價值」顯然是增加企業的EVA(經濟增加值)。同時用「提高運作效率」來代替「改進工作質量」也是意味深長的。③內部審計的工作內容:是對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程序進行評價,而不僅僅是以前提出的只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可見內部審計的范圍和內容比以前大大拓寬了,這反映出內部審計的責任更重、地位更高了。④內部審計的方法:是運用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毫無疑問,要完成上述重要的任務並實現組織的目標,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而科學的方法就應該是系統的和規范的,而不是零散的和隨心所欲的,所謂系統的和規范的方法如審計抽樣方法、風險評估方法和內部控制方法等等。⑤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評價和咨詢。通過評價和咨詢職能的發揮,以服務於組織的最終目標——增加價值。⑥內部審計的特點:獨立和客觀。內部審計要完成以上任務,必須是獨立的機構,只有獨立的機構才能做到客觀的評價。因此,獨立是客觀的保證。 三、正確理解「保證工作」和「增加價值」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保證工作和咨詢活動,目標是為組織增加價值,那麼如何理解「保證工作」和「增加價值」?它是否就是有些人理解的內部審計在今後只搞績效審計不搞財務審計了呢?或者說內部審計只有評價和咨詢職能而沒有監督職能了呢?回答應該是否定的。理由有三。其一,繼續搞好財務審計是審計目標決定的,不斷發生的世界性財務丑聞為此作了反證。我們認為,現代內部審計必須將工作重點放到效益審計上來,它是內部審計發展的方向,但是不等於只搞效益審計,而不搞或放棄財務審計。道理很簡單,審計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審計的基本目標是審查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有效。這里,人們往往忽視了為什麼把真實和合法兩個目標放在前面,其實,只有在真實合法的基礎上才談得上效益。近兩年西方國家暴露出來的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無不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由於會計信息的虛假,使廣大投資人的利益受到損失和侵害,不但使公司股價一落千丈,甚至導致公司的破產和倒閉,企業都沒有了,哪裡還有效益和增加價值可言!這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作為企業自我制約機制之一的內部審計應把真實性合法性作為首要目標,加強審計監督,搞好財務審計。因此,我們理解,定義中的「保證工作」應該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保證本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其二是保證實現組織目標——增加價值。 其二,獨立性特點主要是針對具有監督職能的財務審計而言的。內部審計新定義中再次強調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特點,內部審計部門為什麼要獨立於被審計單位之外?就是因為它要進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規性審計,以便客觀公正地發表審計意見。如果不進行財務審計,而只搞效益審計,只搞評價和咨詢工作,那內部審計就不是審計、內審部門就不是審計部門,而應該為它正名為內部咨詢部門(機構)或評價部門,這個部門是否獨立就無所謂了,它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不獨立的,可以放在財務部門內部,也可以放在公司辦公室下或公司決策部門下。可見,新定義中一如既往地強調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特點,說明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內部審計中,雖然財務審計所佔用的資源(人力、時間等)大大下降,但仍然沒有放棄具有監督職能的財務審計這個審計的根本。 其三,新修訂的《內部審計實務標准》(以下簡稱紅皮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下文所注頁碼均為該書的頁碼)中仍有許多財務審計和舞弊審計的條款與內容,說明財務審計仍是內部審計的主要內容之一。下面我們摘錄一些條款來證明。 ——在《在評價合規項目時的法律考慮》標准中,紅皮書說:「合規項目(審計)可以協助機構防止雇員過失違法,發現違法行為並打擊雇員的故意違法亂紀行為,還可以……確定董事和高級職員的責任,創建並加強機構身份並決定懲罰性賠償的合適性……,促進合規項目的有效執行。」——在《對控制過程的評價和報告》標准中,紅皮書說:內部審計部門的這種評價應當包括「財務與運營信息的可靠性與完整性;運營的效果與效率;資產的護衛情況;對法律、法規與合同的遵守情況。」同時,這四項評價內容又在《對控制過程的充分性進行評價》標准中一字不漏地重復出現。 ——在《分析與評價》標准中,紅皮書說:分析性審計程序在確認以下內容時非常有用:「意外差異;潛在的錯誤;潛在的不合規或違法行為;其他異常或不重復發生的交易或事件。」接著,該標准還指出:「當分析性審計程序發現意外結果或關系時,內部審計師應該檢查並評價這些結果或關系。……如果此類結果或關系無法得到解釋,則表明存在潛在錯誤、不合規現象或違法行為等嚴重情形。內部審計師應該將這些通過分析性審計程序發現的、無法得到充分解釋的結果或關系通報給合適層次的管理人員。」——在《記錄信息》標准中,規定「如果內部審計師正在報告財務信息,則審計工作底稿中記載會計記錄是否與此財務信息一致」——在《發現舞弊》標准中指出,「內部審計人員應該擁有充分的知識,發現舞弊現象」,「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騙為特徵的一系列違法亂紀行為。舞弊可以是為機構謀利,也可以給機構帶來損害。」並列舉了10多種舞弊的範例,提出了舞弊對公司形象的影響,即「舞弊調查的結果可能表明舞弊在一年或幾年中對機構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已年產生了以前尚未發現的嚴重負面影響。」。 以上這些簡短的引述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真實性合法性的財務審計是十分關注的,並詳細規定了舞弊審計的方法和程序。雖然他們往往用「評價」一詞來解釋內部審計,並作為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但是我們從以上引述中不難發現,「評價」中包含了濃重的「監督」意義。本來,審計就是以經濟監督的身份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監督,審計也就變異了,國家審計是這樣,內部審計是這樣,民間審計也是這樣。評價也好,鑒證也好,它們都是為監督而工作,其本質是監督。人們通常說內部審計要搞好服務,本質上是要把監督寓於服務之中,而決不是放棄監督。E. 國內外企業內部審計研究現狀
江蘇企業內部審計自成立以來,雖然在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起步較晚,在實際工作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內部審計職能的發揮。而與此同時,隨著受託責任的發展、審計環境的變化以及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需要企業重塑職能更加全面的內部審計機構。本文首先通過比較江蘇企業與國際企業內部審計在設立動機、機構設置、人員素質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差異,揭示江蘇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其成因。然後,在借鑒關於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的權威觀點的基礎上,從必然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闡述了江蘇企業內部審計向管理審計方向發展的趨勢,並結合管理學的有關理論提出基於現代管理職能的管理審計體系構想。最後,在分析具體管理職能的基礎上對管理審計的內容、程序、方法進行了探討,並結合江蘇企業實際提出還需解決機構設置和人員素質提高的問題。 摘要ABSTRACT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關於內部審計 1.2.2 關於管理審計 1.3 研究的方法與思路2 江蘇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問題及成因 2.1 江蘇企業內部審計與國際內部審計發展現狀比較 2.1.1 內部審計產生動因 2.1.2 審計范圍 2.1.3 審計機構設置 2.1.4 審計人員素質和審計技術手段 2.1.5 審計結果運用 2.1.6 內部審計制度建設 2.2 江蘇企業內部審計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2.2.1 內部審計定位存在偏差 2.2.2 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健全,獨立性差 2.2.3 內部審計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2.2.4 內審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2.2.5 內部審計環境不理想3 江蘇企業內部審計發展方向選擇 3.1 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 3.1.1 發展趨勢之一:再次介入內部控制 3.1.2 發展趨勢之二:推動更有效的公司治理 3.1.3 發展趨勢之三:對內部審計師的期望在改變 3.2 江蘇內部審計發展方向 3.2.1 江蘇企業開展內部管理審計的必然性 3.2.2 江蘇企業開展內部管理審計的可行性4 江蘇企業內部管理審計體系之構建 4.1 管理審計與其它類型審計的關系 4.1.1 管理審計與財務審計的區別與聯系 4.1.2 管理審計與經營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其他類型審計的關系 4.2 內部管理審計體系構想 4.2.1 內部管理審計內容 4.2.2 內部管理審計程序 4.2.3 內部管理審計方法 4.3 江蘇企業開展內部管理審計還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4.3.1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 4.3.2 提高內審隊伍素質 4.3.3 改進技術手段5 結束語致謝參考文獻
F. 內部審計 英語翻譯
Internal audit as a mechanism for corporate self-restraint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 important part.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especially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graally mature璄ring, the internal audit is undergoing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its functions, the role of natural development to take place and change the corresponding . But China's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and ro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system of internal audi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internal audit, and only the best fi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audit effect can be truly realized: China's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with the role. In addition, China has entered W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ulation of some of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to our country, for our audit instry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al audit will also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teria to adapt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 and the role of doubt on China's reform of the internal audit will also have some role in the guidelines. Therefore, China's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audit theory and practice must be recognized and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issue i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of an important link. Internal audit as a mechanism for corporate self-restraint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departments and units is a sound internal control and enforcement of financial discipline, improve management, enhance economic efficiency, protecting the assets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security integrity. At this stage, China's internal audit is also experienc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units of the internal audit requirements of understanding and a graal increase, with regard to the functions of internal audit also has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then its in the market The role of economy has been a wide range of opinion.
G. 內部審計接受董事會和經理層的雙重領導效果好的理論和實證依據是什麼
一般來說,國際上觀點都是內部審計接受董事會下的審計委員會領導。
不應該接受經理層領導,這樣就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另外,雙重領導也容易導致扯皮、職責不清等現象,不是很好。
H. 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區別
一是審計的內容和目的不同
內部審計的內容主要是依據企業經營戰略目標、單位內部的定額、計劃指標及內部管理制度等,檢查企業各項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經濟活動取得的經濟效益等,提出各項改善措施,評價企業內部受託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等。
內部審計的種類,包括財務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經營業務審計和管理審計等。而外部審計則是依據《獨立審計准則》,主要審查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等方面。
對被審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審計意見,並未較多觸及經濟效益審計和管理審計等方面。因此,內部審計在深度和廣度方面要比外部審計要求高。
二是審計的服務對象不同
內部審計人員在處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問題中,充當企業管理當局的參謀和助手,並幫助各級管理人員有效地履行他們的職責,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務對象就是包括企業管理當局和董事會在內的組織內部的各級管理人員。
通常,外部審計人員是受託對企業的財務會計報表進行年度審計,其服務對象是與企業利益相關的社會各界,包括股東、銀行、債權人、政府和潛在的投資者等。當然,這不排除他們的意見被企業管理當局和董事會採用的情況,但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審計作用的范圍不同
內部審計所發揮的作用一般僅局限於組織內部,只有當正確的審計結論和建議被採納並及時採取改進行動時,才會產生具有建設性的實際效果。內部審計人員對生產經營管理所持的觀點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而外部審計人員對財務會計報表所表述的審計意見和結論要公布於眾,客觀上起到了社會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蓋面比內部審計要廣闊的多。
四是與內部控制的關系程度不同
外部審計人員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內部會計控制,以及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有實質性影響的相關控制,而內部審計人員則對整個內部控制系統,包括內部會計控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而且,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外部審計人員之所以關心內部控制,是因為它們影響其設計的審計程序性質和進行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這與他們對財務會計報表發表獨立意見相比是次要的。
內部審計人員關心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系統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並針對控制的缺陷提出強化控制的意見和措施。
五是審計的范圍和時間不同
內部審計的范圍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領域,它既可以藉助於正式的記錄和文件,又可以依據非正式的記錄和文件;內部審計通常對單位組織內部採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審計,時間安排比較靈活。
而外部審計通常是定期審計,每年對被審單位的會計報表審計一次,其審計范圍主要局限於財務會計領域及其相關的內部控制系統。
重點在於那些對財務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實質性影響的重大事項,它只能依賴正式的記錄和文件。所以,內部審計在審計的對象范圍上比外部審計要廣泛,在審計時間上也更為靈活。
六是審計程序不同
內部審計的工作程序通常按照部門或經營地點來設計,會計記錄和報表的審查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內部控制系統和工作質量的檢查和評價上;而外部審計的程序一般針對財務會計報表所列項目來設計。
絕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核實和驗證報表各項目的余額是否真實、准確、可靠,以及確認所採用的會計原則和政策是否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