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光圈是數值如何計算出來的
光圈的數字一般是按照1、1.4、2、2.8、4、5.6、8、11、16、22排列的,他們之間基本上按照根號2=1.4的數字關系,也就是說,以上數字的平方值1、2、4、8、16、32、64、121、256、484,基本上是按照2倍數字關系變化的。這是因為,光圈開大一級,要求通光的面積增加一倍,所以通光的直徑只能增加根號2倍=1.4倍,大家都知道,圓形的面積是與直徑的平方值成正比的。所以光圈面積是與通光直徑的平方成正比關系,這樣就不難理解光圈數字之間根號2倍=1.4倍的數字關系了吧
B. 「一檔光圈」的演算法
光圈指數不整齊,卻有規律:每隔一個指數,數值都擴大2倍;相鄰指數之比都約等於根號2 .例如:1.4×根號2≈2,2×根號2≈2.8……
所以想知道下一檔光圈的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本檔光圈值除以1.4,如想知道2.2的下一檔是多少,就用2.2÷1.4≈1.6就是2.2的下一檔的數值 。
C. 光圈值對嗎
樓主前面說得很對,光圈值,是鏡頭的焦距/鏡頭通光直徑 得出的相對值(相對孔徑的倒數)。
樓主舉例的標准鏡頭50/1.4 ,根據上述算換,該鏡頭的通光口徑最大時為:鏡頭通光直徑=鏡頭的焦距/光圈值 即:50/1.4=35.71 約為36mm,沒錯!
但接下來,樓主開始開玩笑了:
光圈孔徑在鋼片的運動下,縮小,如果變到8mm時,光圈值=50/8=6.25 這時的光圈值應該是6.25,而非16;
如果要達到光圈f16,則應該是:50/16=3.125mm ,而非樓主說的變到8mm;
也就是說,當光圈達到16時,其實直徑已經非常小了,哪裡還能有8mm那麼大!
更令人稱奇的是:
樓主說:按照8 除 50 等於16分之一
這8除50,也就是50除以8,樓主怎麼算出16分之一了?樓主的數學,讓人捉急!
D. 鏡頭上標1:1.8 為什麼 1比多少表示什麼呢 要是1:1又代表什麼呢
那個是光圈,光圈是個倒數,簡單的演算法是通光口徑/焦距。
但是通光口徑只是一個概念,無法實際測量,只能用另外幾個變數來表述,根據復雜的演算法就成了1:XX的光圈值表示法
1:1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就是表示一個大光圈 (1:1算是很大的光圈了)一般1:2.8都算大光圈
回答者:alongeb - 秀才 二級
別誤導新手啦,早就有F1.0,1.2的鏡頭了,0.95的鏡頭也有(搭載在佳能S7上的50/F0.95),再給你上一課,最大光圈鏡頭已經能做到F0.03,讀作「愛撫零點零三」 比一個1.4的鏡頭大了11級。
E. 鏡頭的光圈不是恆定,那麼在不同較短上,他的光圈怎麼算呢!!!
一般認為是線性關系。
「中、低檔變焦鏡頭 ,隨著鏡頭焦距的變化 ,其光圈系數也一定會呈線形變化」,參見《剖析變焦鏡頭的光圈系數》一文,具體內容要去資料庫看,手頭沒法更詳細的解說。
台大那邊的類似文章指出,光圈值變化與變焦比成正比關系,等於這兩篇文章一個意思。
對於一個變焦鏡頭,變焦多少,等比例的光圈最大值也改變多少。
復雜的說,對於一個,比如上面幾位提到的18-55mm/F3.5-5.6鏡頭:
有(X1,Y1)=(3.5,18)及(X2,Y2)=(5.6,55),兩個點解y(x)方程。
然後隨便帶入一個x焦距,就有一個y當前焦距最大光圈。
簡單來說:
18-55/3.5-5.6的鏡頭,有(y-18)/(55-18)=(x-3.5)/(5.6-3.5) ,即x=0.057(y-18)+3.5
所以在43mm焦距的時候,代入有x=0.057*(43-18)+3.5=4.9
所以此時最大光圈是F=4.9
每個鏡頭都列一個方程,然後你去算好了。
然後這個主要是回答三樓的問題。
對於提問的人簡單如下:
變到什麼焦距,就用該焦距去除光圈孔直徑,就得到當前最大光圈。
F. 我想知道單反鏡頭的光圈值和卡片機的光圈值演算法一樣嗎
光圈值?所有相機的光圈系數演算法都是一樣 f/值表示光圈相對口徑的倒數 不用乘以1.5 你說的乘以1.5 是指採用不同畫幅單反等效於35mm尺寸膠片照相機的焦距長度的倍數
G. 鏡頭的最佳解析度光圈是最大光圈的兩倍嗎
按照老鏡頭的演算法,「兩倍理解為縮兩檔」,那麼f22縮到f11,可以認為是對的
按照新鏡頭最佳光圈,那麼「兩倍理解為除以4」,在f5.6也是對的。
現在新鏡頭的最佳光圈,很少會到f11了。
還有三樓的兄弟,你那是傳言。58mm f1.2的最佳光圈,不是最大光圈。無忌和台灣mobi01都有實證。雖然是神奇的鏡頭一隻。
H. 鏡頭光圈F值是怎麼計算的
顯然這個公式描述是錯的;
焦距/最大通光口徑 是光圈,但最大通光口徑是一個虛的參數,而不是光圈直徑。
一個典型的 4 片 4 組變焦鏡頭中,第一片和第四片鏡片構成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凸透鏡,或者說一個定焦鏡頭,而在這兩個鏡片之間插入一個凹透鏡,改變了虛像的相距從而實現了變焦,但這個變焦會影響很多東西,所以加入第四片鏡片,這樣 2、3 鏡片的移動會導致光圈的大小和它們的張角有關,因為它們影響了通光的口徑。
而最大通光口徑 就是上面說到的 2、3 個處於一個典型的 4 片 4 組變焦鏡頭中的負責實現變焦的兩個凹透鏡之間的一個張角。
(引用自FoxLee)
-----------------------------------------
鏡頭的光學是很復雜的,網上的說法都是大概一說,是一個大概的概念,不用深究
就比如,焦距 很多地方的定義是 鏡頭光心到焦點的距離,但是 單反的卡口到底片的距離至少是40多毫米,那麼8毫米的鏡頭 按焦距的定義豈不是根本沒法對焦? 其實它是用了一種叫反望遠結構的特殊設計而實現的。
I. 焦距、光圈系數、光圈直徑、像場之間的關系
DX畫幅的鏡頭的像場其實光是只有DX畫幅那麼大,只是裡面透鏡的設計特別針對DX畫幅的部分而已,強行開啟FX模式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邊緣會略微發暗,但是像場是完整的, 兩者的通光密度不會相差太大,但是DX鏡頭在DX畫幅的部分會比fx略大一點點是肯定的,但是差不到一倍如此懸殊
DX鏡頭和FX的像場是基本一樣的,只不過使用APS畫幅時候是截取中央APS尺寸像場而已,DX鏡頭只是針對中央像場盡量修正畸變和提高銳度,無視超過APS尺寸部分的修正,沒有誰說過DX鏡頭只能提供DX畫幅的畫面,光密度是平均分配在整個像場上的,不是說了DX頭也能強行用在fx機身上么 只是邊緣畸變和暗角比較嚴重而已..
不是黑圈,黑圈是因為機身識別了DX而自動裁切的緣故,在fx機身配DX頭強行開啟FX模式以後得到的是暗角而不是黑圈,這一點我用DX12-24在朋友的D3上面試過,不同的DX頭暗角幅度不一樣倒是
http://club.pchome.net/thread_2_3_885314.html
看下上面這個網址吧,裡面有明顯暗角的作品就是DX 35mmf1.8D在FX模式下拍攝的,作者有說明到, 這支頭暗角不是很大倒是
可能有些dx頭暗角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構成發黑
剛拿了幾支DX頭和FX頭研究了下,DX頭尾端的的鏡片口徑要比FX頭略小,估計是產生暗角的原因,而所謂多出來的光線 應該就是被這個口給擋下來了.........
這個是用物理焦距去算的,小DC的話去看下鏡頭上面標注的焦距,一般廣角的話都是4~6mm,只能說等效於135系統的28mm,但是做的時候一般是按等效焦距設計的,畢竟1/1.8系統,2/3系統,1/2.5 換算比都不一樣
現在我可以肯定的是FX頭的像場也遠不只FX的CCD那麼大,DX頭的所有像場接近FX的CCD大笑,剛拿了DX12-24 和適馬12-24全畫幅,都把光圈口調到最大,用強光直接透射,投影到黑紙上, 兩者的光強是幾乎相等的,DX頭的亮度衰減部分要相對來說要更靠近中心,FX頭的感光范圍比DX頭大,而兩者的亮度均勻位置的比,和鏡頭尾端的通光孔口徑比是類似的,在相同焦距上,從前端來看,兩者光圈口徑是幾乎一樣的
你所想的應該是說 同樣的光進入了鏡頭 通過了同樣的光圈,但是投影的面積不一樣 所以強度應該不一樣 對吧
DX頭的尾埠徑小了不少,你可以這樣想 投影面積其實是相同的,只是DX頭有一部分投影在了鏡頭內部,只有一部分才通過口徑較小的尾端出來了, FX頭卻是大部分通過較大口徑的尾端出來了
因而DX頭可以忽視掉投影到鏡頭內部擋住的那部分光的畸變和明度修正,同時可以做小尾端的透鏡,在達到相同的成像水平的情況下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