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語言中是如何實現模塊化的
c語言是模塊化編程的工具,模塊如何組織,模塊之間如何交互應該是個大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1、每個源文件就是一個獨立的模塊,它應該能夠在不連接任何其它模塊、不需要其它源文件的情況下獨立編譯。
2、模塊之間是通過函數、常量、變數、結構定義、宏(似乎也是常量的一種)進行交互的
3、每個模塊應該包括導入和導出兩個部分,比如要調用另外一個模塊的函數foo(),需要
extern int foo();
這應該屬於模塊的導入部分
而由該模塊提供的函數,應該在相應的頭文件中聲明,作為模塊的導出部分。
模塊的導出部分應該放在該模塊的頭文件中。
4、如果只在本模塊使用的變數,在本模塊中定義成static的就可以了;否則就是全局變數,全局變數在頭文件中聲明一下,同時也作為模塊的導出部分。
5、宏既可以定義在頭文件中,也可以定義在源文件中。如果宏只是模塊中用到,相當於局部常量,放到源文件中好了;如果其它模塊也要用到,那麼把它放到頭文件中去。
6、結構定義似乎都放在頭文件中。是不是應該另外有一個頭文件,專門用來定義結構???
首先,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其次,關於到底應該怎麼樣組織文件,我想應該也是有個標準的,可惜我沒找到這樣的資料。希望有高人能站出來指點一下,謝謝
『貳』 關於C語言編譯階段的一些問題
呵呵,找一本好書吧。我不能完全給你寫清楚,"sting.h"的拼寫已經有人說了。
簡單地說,要理解幾種文件:
A:源文件:例如匯編(asm)、c語言、cpp
B:目標文件
C:庫文件(lib)
D:可執行文件
A經過編譯器得到B,若干個B可以經過庫管理程序得到C,C也可以通過庫管理程序得到B(提取)
若干個B通過鏈接器可以得到D,但是比如strcmp是出現在C中的,但實際上鏈接器會到C中提取出strcmp所在的B,然後將這個B放入到你的D中。整過過程是一個求閉包的過程,具體參見《Linker and Loader》。
最後說說.h,其實.h本身並不是必要的,但是它可以減少人們的錯誤,減少重復的代碼。
比如printf,你完全可以不include<stdio.h>,你就自己寫上一行:
int printf(...);
然後你後面就是直接使用就好了,但是這樣會有很多缺陷,這些缺陷可能只有你深刻地理解C語言本身的缺陷後才能明白,不多說了。
『叄』 C語言 編譯、組件、執行
一般來說編譯過後就成了基本上能執行的2進制代碼。但是這些2進制代碼並不完善,一個程序往往需要調用不止一部分的代碼,所以需要把這些代碼全部整合起來才能執行。
即時你的程序看起來只有一個文件,但是編譯過後,多多少少裡面至少會調用到一些操作系統功能,和其它的一些設置,所以依然需要組建這個過程把這個程序和這些系統默認的代碼組建起來形成一個完成、單一的可執行文件。所以一般組建過程就包含了組建內部和外部代碼,一般來說內部代碼就是我說的系統預留的必要的一些代碼(例如怎麼具體完成把一些字元顯示在屏幕上呀這些功能),而外部代碼就是額外的調用自己寫得或者別人寫得其它程序功能(往往當你的程序調用了非C標准函數的時候)。
所以就算你的代碼可以編譯,但是可能因為組建並不成功(例如需要組建的代碼本身有bug,或者丟失,或者版本不匹配),你的程序依然可能無法正確運行。
『肆』 C語言中編程時什麼時候用#include,什麼時候不用!
用不用就看你需要不需要。 include引用的都是一些頭文件,定義那些你當前文件里沒有定義到的函數。 最簡單的來說就比如說main函數,如果你沒引用stdio.h文件的話,它就不知道這個函數從哪去找定義?因為無論你的代碼怎麼寫,編譯器最後總是需要把這些函數的定義給一層一層解釋出來,然後最終編譯成機器指令,進行執行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A文件里定義了B函數,在C文件里要使用B函數,就必須把A文件引用進來。那為什麼我們要分成A,C文件呢? 也是為了代碼的封裝和分模塊儲存,使得代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型增強,並且能夠反復調用。 也就是大家可以分工,你負責寫A文件,我負責寫C文件。
『伍』 C語言中的條件編譯問題
簡單點說,尖括弧的意思是要包含的文件是系統的,會優先在系統的包含路徑中去找,典型的像
<stdio.h>。雙引號的意思是用戶自己的頭文件,所以先在用戶指定的目錄中去找,然後再去系統的路徑內去找,比如"my.h"。
默認的路徑,用戶的頭文件默認放在與源文件相同的目錄下,比如my.c所在的目錄,或者系統的工程文件目錄,這一點不同的系統可以會有不同的規定。而系統的頭文件一般放在編譯器的安裝目錄下,可能需要用編譯系統規定的語法進行指定,比如 -I=C:\XXX\INCLUDE;這個語句一般在集成的編譯環境中可以進行配置,如果配置不好,就可以會大量的出現某某頭文件找不到的情況,當然,編譯系統安裝的時候,一般都會配置好的,很少需要用戶特意進行配置。
結論,尖括弧與雙引號沒有本質的區別,可以全部用雙引號。如果是系統的頭文件,用尖括弧會稍微快一點。但對現在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快得這一點,很有限。
『陸』 關於C語言和C java的一些問題
java跨平台是因為安裝了你所謂的包,你說的很對,所有的程序都是在那個平台上面運行的,所以java跨平台。
但是,C語言不需要安裝平台,它編寫的程序是按照你自己電腦的性能來編的。比如int型的長度就不一樣,如果你電腦是4個位元組,其它電腦是2個位元組,其中有關位數操作就會不一樣,甚至導致程序不能在另一台電腦上執行,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表示C語言不能跨平台。
『柒』 C語言宏定義 和 編程模塊化
一.
#define是C語言中提供的宏定義命令,其主要目的是為程序員在編程時提供一定的方便,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但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不能理解該命令的本質,總是在此處產生一些困惑,在編程時誤用該命令,使得程序的運行與預期的目的不一致,或者在讀別人寫的程序時,把運行結果理解錯誤,這對 C語言的學習很不利。
1#define命令剖析
1.1 #define的概念
#define命令是C語言中的一個宏定義命令,它用來將一個標識符定義為一個字元串,該標識符被稱為宏名,被定義的字元串稱為替換文本。
該命令有兩種格式:一種是簡單的宏定義,另一種是帶參數的宏定義。
(1) 簡單的宏定義:
#define <宏名><字元串>
例: #define PI 3.1415926
(2) 帶參數的宏定義
#define <宏名> (<參數表>) <宏體>
例: #define A(x) x
一個標識符被宏定義後,該標識符便是一個宏名。這時,在程序中出現的是宏名,在該程序被編譯前,先將宏名用被定義的字元串替換,這稱為宏替換,替換後才進行編譯,宏替換是簡單的替換。
1.2 宏替換發生的時機
為了能夠真正理解#define的作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對C語言源程序的處理過程。當我們在一個集成的開發環境如Turbo C中將編寫好的源程序進行編譯時,實際經過了預處理、編譯、匯編和連接幾個過程,見圖1。 源程序 預處理器 修改後的源程序 編譯器 匯編程序 匯編器 可重定位的目標程序 連接器 可執行的目標程序 圖1C語言的編譯過程 其中預處理器產生編譯器的輸出,它實現以下的功能:
(1) 文件包含
可以把源程序中的#include 擴展為文件正文,即把包含的.h文件找到並展開到#include 所在處。
(2) 條件編譯
預處理器根據#if和#ifdef等編譯命令及其後的條件,將源程序中的某部分包含進來或排除在外,通常把排除在外的語句轉換成空行。
(3) 宏展開
預處理器將源程序文件中出現的對宏的引用展開成相應的宏 定義,即本文所說的#define的功能,由預處理器來完成。
經過預處理器處理的源程序與之前的源程序有所有不同,在這個階段所進行的工作只是純粹的替換與展開,沒有任何計算功能,所以在學習#define命令時只要能真正理解這一點,這樣才不會對此命令引起誤解並誤用。
2#define使用中的常見問題解析
2.1 簡單宏定義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在簡單宏定義的使用中,當替換文本所表示的字元串為一個表達式時,容易引起誤解和誤用。如下例:
例1 #define N 2+2
void main()
{
int a=N*N;
printf(「%d」,a);
}
(1) 出現問題:在此程序中存在著宏定義命令,宏N代表的字元串是2+2,在程序中有對宏N的使用,一般同學在讀該程序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先求解N為2+2=4,然後在程序中計算a時使用乘法,即N*N=4*4=16,其實該題的結果為8,為什麼結果有這么大的偏差?
(2)問題解析:如1節所述,宏展開是在預處理階段完成的,這個階段把替換文本只是看作一個字元串,並不會有任何的計算發生,在展開時是在宏N出現的地方 只是簡單地使用串2+2來代替N,並不會增添任何的符號,所以對該程序展開後的結果是a=2+2*2+2,計算後=8,這就是宏替換的實質,如何寫程序才 能完成結果為16的運算呢?
(3)解決辦法:將宏定義寫成如下形式
#define N (2+2)
這樣就可替換成(2+2)*(2+2)=16
2.2 帶參數的宏定義出現的問題
在帶參數的宏定義的使用中,極易引起誤解。例如我們需要做個宏替換能求任何數的平方,這就需要使用參數,以便在程序中用實際參數來替換宏定義中的參數。一般學生容易寫成如下形式:
#define area(x) x*x
這在使用中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看如下的程序
void main()
{
int y=area(2+2);
printf(「%d」,y);
}
按理說給的參數是2+2,所得的結果應該為4*4=16,但是錯了,因為該程序的實際結果為8,仍然是沒能遵循純粹的簡單替換的規則,又是先計算再替換 了,在這道程序里,2+2即為area宏中的參數,應該由它來替換宏定義中的x,即替換成2+2*2+2=8了。那如果遵循(1)中的解決辦法,把2+2 括起來,即把宏體中的x括起來,是否可以呢?#define area(x) (x)*(x),對於area(2+2),替換為(2+2)*(2+2)=16,可以解決,但是對於area(2+2)/area(2+2)又會怎麼樣呢,有的學生一看到這道題馬上給出結果,因為分子分母一樣,又錯了,還是忘了遵循先替換再計算的規則了,這道題替換後會變為(2+2)*(2+2)/(2+2)*(2+2)即4*4/4*4按照乘除運算規則,結果為16/4*4=4*4=16,那應該怎麼呢?解決方法是在整個 宏體上再加一個括弧,即#define area(x) ((x)*(x)),不要覺得這沒必要,沒有它,是不行的。
要想能夠真正使用好宏定義,那麼在讀別人的程序時,一定要記住先將程序中對宏的使用全部替換成它所代表的字元串,不要自作主張地添加任何其他符號,完全展開後再進行相應的計算,就不會寫錯運行結果。如果是自己編程使用宏替換,則在使用簡單宏定義時,當字元串中不只一個符號時,加上括弧表現出優先順序,如果是 帶參數的宏定義,則要給宏體中的每個參數加上括弧,並在整個宏體上再加一個括弧。看到這里,不禁要問,用宏定義這么麻煩,這么容易出錯,可不可以摒棄它,那讓我們來看一下在C語言中用宏定義的好處吧。
3 宏定義的優點
(1) 方便程序的修改
使用簡單宏定義可用宏代替一個在程序中經常使用的常量,這樣在將該常量改變時,不用對整個程序進行修改,只修改宏定義的字元串即可,而且當常量比較長時,我們可以用較短的有意義的標識符來寫程序,這樣更方便一些。我們所說的常量改變不是在程序運行期間改變,而是在編程期間的修改,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 子,圓周率π是在數學上常用的一個值,有時我們會用3.14來表示,有時也會用3.1415926等,這要看計算所需要的精度,如果我們編制的一個程序中 要多次使用它,那麼需要確定一個數值,在本次運行中不改變,但也許後來發現程序所表現的精度有變化,需要改變它的值,這就需要修改程序中所有的相關數值,這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不便,但如果使用宏定義,使用一個標識符來代替,則在修改時只修改宏定義即可,還可以減少輸入 3.1415926這樣長的數值多次的情況,我們可以如此定義#define pi 3.1415926,既減少了輸入又便於修改,何樂而不為呢?
(2) 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
使用帶參數的宏定義可完成函數調用的功能,又能減少系統開 銷,提高運行效率。正如C語言中所講,函數的使用可以使程序更加模塊化,便於組織,而且可重復利用,但在發生函數調用時,需要保留調用函數的現場,以便子函數執行結束後能返回繼續執行,同樣在子函數執行完後要恢復調用函數的現場,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子函數執行的操作比較多,這種轉換時間開銷可以忽 略,但如果子函數完成的功能比較少,甚至於只完成一點操作,如一個乘法語句的操作,則這部分轉換開銷就相對較大了,但使用帶參數的宏定義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因為它是在預處理階段即進行了宏展開,在執行時不需要轉換,即在當地執行。宏定義可完成簡單的操作,但復雜的操作還是要由函數調用來完成,而且宏定義 所佔用的目標代碼空間相對較大。所以在使用時要依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使用宏定義。
4 結語
本文對C語言中宏定義#define在使用時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析,並從C源程序處理過程的角度對#define的處理進行了分析,也對它的優點進行 了闡述。只要能夠理解宏展開的規則,掌握使用宏定義時,是在預處理階段對源程序進行替換,只是用對應的字元串替換程序中出現的宏名,這樣就可在正確使用的基礎上充分享受使用宏定義帶來的方便和效率了
二.
最近看com相關的資料,看到CCmdTarget實現com介面的時候,去讀了一些宏的定義,在afxdisp.h頭文件中
#define BEGIN_INTERFACE_PART(localClass, baseClass) \
class X##localClass : public baseClass \
本來這個宏定義很容易理解的,但是這里多出個X##,我真沒見過這種用法,不曉得它是什麼用意。
後來問了幾個朋友也都不知道。
你知道么?
也許你也不知道~呵呵,最後我還是找到了相關的資料,解讀了這個define,還順便認識了另外兩個不常用的define
#define Conn(x,y) x##y
#define ToChar(x) #@x
#define ToString(x) #x
x##y表示什麼?表示x連接y,舉例說:
int n = Conn(123,456); 結果就是n=123456;
char* str = Conn("asdf", "adf")結果就是str = "asdfadf";
怎麼樣,很神奇吧
再來看#@x,其實就是給x加上單引號,結果返回是一個const char。舉例說:
char a = ToChar(1);結果就是a='1';
做個越界試驗char a = ToChar(123);結果是a='3';
但是如果你的參數超過四個字元,編譯器就給給你報錯了!error C2015: too manycharacters in constant :P
最後看看#x,估計你也明白了,他是給x加雙引號
char* str = ToString(123132);就成了str="123132";
最後留幾個小試驗給大家去測測:
#define Dec(x,y) (x-y)
int n = Dec( A(123,1), 1230);
n = Conn(123, Conn(123,332) );
char* str = A("12", ToString( Dec(3,1));
結果會如何呢? 嘿嘿嘿嘿~
三.
#define xxx() {}
標准C支持的
#define xxx() ({})
GCC新增的功能,主要為了防止宏展開出現問題,默認展開時是要加上一個;的,容易出問題。
CODE:#define A(a,b,c) ({a=1;b+=1;c=3;a+b+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
int b=1;
int c;
int d;
d=A(a,b,c);
printf("%d,%d,%d,%d\n",a,b,c,d);
return 0;
}
表示該宏函數還有返回值,最後一個式子的返回值作為宏函數的返回值。
運行結果:
1,2,3,6
『捌』 C語言的模塊化編程還是不太理解,還請各位大神指點!
C語言是面向過程的語言。
把一件事情分多步驟,細分,這樣更有條理。比如今天你要最晚餐。
第一種方法:你要考慮:去買菜;,去哪裡買,買什麼,坐什麼交通工具去買,怎麼回來,煮飯做飯,用什麼廚具,蒸的?煮的?炒的?做哪種家裡人覺得好吃,以及洗碗,打掃衛生等等
這沒有覺得這種方法很亂。第二種方法就是先分塊:
首先我要考慮的問題(1)買菜(2)做飯(3)洗碗 就6個字,3大塊,不用考慮過多,先把整件事情的步驟列出。然後再在每一塊細分。(1)買菜;(1.1)去哪裡買(1.2)買什麼。這樣第一大塊(買菜)裡面又有兩塊(1.1 和 1.2),當然還可以細分,對於(1.1)去哪裡買 再細分 (1.1.1)交通工具 等等。
是不是覺得做個晚餐 還要弄得這么惡心, 一步一步的來? 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你用C語言編程,這樣就會很方便,很清晰的。
『玖』 c語言中如何實現模塊化
C語言中用函數來實現程序模塊。
模塊化程序設計是將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再將小任務分解成更小的任務,直到每一個任務都只完成一個獨立功能。這樣的每個任務都叫做模塊,C語言中模塊是用函數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