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演算法時代」到來,為何網友卻稱這是人類危機
因為這種演算法完全是基於人類的信息搜集,如果這些信息被其他的物種或者文明所利用的話,那麼人類的生命就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⑵ 如何用演算法解決現實世界裡的問題
您好,請問您是想知道如何用演算法解決現實世界裡的問題嗎?
⑶ 人工智慧真的能統治人類嗎
作者:劉明河
近期,警惕人工智慧的文章和報道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宣稱「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增強,強人工智慧將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些看似有理有據的觀點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心生恐懼,擔憂起了自己的未來。
人工智慧真的會對人類產生如此大的威脅嗎?
【困難重重】
對於人工智慧這個過於龐大的概念,我們將它區分成弱人工智慧(weak AI,或Narrow AI)和強人工智慧(Strong AI或General AI)。
弱人工智慧是處理特定問題的人工智慧,AlphaGo就是一個專門下圍棋的弱人工智慧,iPhone里的Siri是一個專門語音識別的人工智慧,Google的搜索框里也藏著一個專門提供搜索建議的人工智慧——多虧了如今盛極一時的「人工神經網路」,我們已經愉快地發現,弱人工智慧表現得非常出色,在某些時候真的比人類還要高效。
與之對應的,強人工智慧模擬了完整的人類心智,我們通常會用能否通過「圖靈測試」看作強人工智慧的判斷標准,但這樣的人工智慧直到今天仍未實現。另外,我們還進一步遐想了「超人工智慧」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比人還睿智的人工智慧,也就是科幻藝術和大眾媒體中最擔心的那種情形——但在人工智慧的實踐上,我們恐怕要說這更接近盲目樂觀,追求的強人工智慧的征途絕不像一些未來展望者那樣,近在咫尺,迫在眉睫,數不清的艱難問題還等著我們攻克。
我們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細胞雖小,卻異常復雜,神經元尤其如此。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一個神經元有成千上萬個突觸與其它細胞連接,釋放或接受神經遞質,識別數百種獨立的活動,隨後發出高速傳導的神經興奮,在整個大腦內激起復雜而不確定的反饋,有些突觸還可以直接向腦脊液中釋放遞質和激素,在全身范圍內引發更大尺度的反應——時至今日,人類發現細胞已近400年,即便動用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只是靜態地構建出了一個突觸的微觀結構,真要模擬它完整的活動還無能為力——而人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
最後,我們要再次反省一下預測未來這件事:一個平靜的社會大概激不起人們什麼興趣,所以我們總是在變革的浪潮中「高瞻遠矚」,但是我們忘了,科學革命或許加快了人類探索和改變世界的速度,但人類的認知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旁觀者贊美收獲時的成就,卻很少理會耕耘時的艱辛,盲目樂觀是他們永遠無法擺脫的缺陷。
⑷ 《人類簡史》作者預言演算法將取代人類統治世界,可能嗎
可能,如果機械和信息是文明未來的主旨,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完全可能。
⑸ 互聯網應用演算法是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的
信息的傳送方式變快了,影響了很多人
⑹ 「互聯網應用演算法」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互聯網應用演算法,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讓生活變得變異,從而改變我們的世界。
⑺ 未來,比演算法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什麼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未來三十年,我們的孩子可能都找不到工作。為什麼呢,因為今天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缺乏競爭力。讓孩子記、算、背的方式是讓他們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在未來,人類掌握知識的能力一定不如人工智慧。所以在今天,馬雲認為,要更加充分地讓孩子去體驗,體驗琴棋書畫等等,才能夠讓他們掌握更加豐富的智慧,從而獲得生存的競爭力。
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體驗卻是一種智慧。人工智慧掌握知識的能力一定遠遠強大於人類,但是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感悟、理解的能力卻是主觀性的,是隨著每一個人的經歷不同,體驗不同而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一點,人工智慧做不到。
比演算法更重要的:敏感的體驗和成熟的自處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認為,在未來,演算法和數據將統治世界。演算法是指邏輯性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和步驟,基於對大數據的分析,人工智慧做出決策一定會選擇一條最優的決策路徑。但是,經濟學家趙曉在一篇文章中認為,相比於機器和動物,人更加重要的一個特點是「靈性」,電腦不會像人一樣思考自身的源頭,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懂得思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對於生存的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認為,有一部是確定的,比如知識,對於客觀確定性的部分,演算法可以找到最佳路徑和最優方案。但是還有另外一大部分是不確定的,比如體驗,比如如何與他人打交道,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建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等,這些是主觀的意念系統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於確定性的東西,由我們的智商――演算法來負責,而對於不確定性的東西,則是由我們的心態,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領悟程度來負責。
一個人面對生活和工作是不是有智慧,表現兩個方面,對內的自我管理以及對外的與他人相處。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更加狹義地以一個人對外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來判斷他情商和智商的高低,而忽略了這個本身自我心理的成熟及修養。我們會把一個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看作有智慧的人。但是一個人的心理自我意識卻很難以被外界所覺察和感知。先有內,再有外,自我安置、自我融洽,自我如何更好地領會生活,通曉生存之理,才是一個人開啟智慧的本源。
體驗:把適當的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
馬雲說,琴棋書畫很重要,而且馬雲本身也是一個太極拳愛好者。琴棋書畫包括太極拳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有什麼價值?有人說,這些屬於藝術,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再深究一下,陶冶了情操,對我們來說又能如何?
其實,藝術的功能本身是一種凈化,凈化我們的心靈,琴棋書畫的價值,在於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自處」,也就是說,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自己與自己打交道。只有更好的自己與自己打交道,才能夠面向社會,讓自己更好地與他人打交道。
生活當中,我們的肉身和我們大腦所統領的智慧,主要從事的工作在於實現社會性的價值,所謂社會性的價值是指我們自我之外的外部價值,讓更多的人需要我們,為這個世界創造在變,為我們自身帶來財富。我們工作,與他人合作,溝通和交流,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
但是,我們在為世界創造價值,帶來財富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關注自我,也就是,我們需要對自我精神的交待,對靈魂的安撫。這是我們帶給自己的內部價值。人並不僅僅是為了吃米而活著。言下之意是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並非純粹的為了物質的生存和功利性的目的,這是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人類還有更多的精神追求,我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從事「無用」的工作。藝術、運動,乃至閱讀,旅行等等,全部在於精神的體驗,領悟和享受,讓靈魂從外部世界解放出來,更加從容和安閑。這些時間和精力的消耗其實是讓自己更好地對待自己,讓肉體的自己更好地與精神的自己相處,讓從外界的體驗為自我的靈魂做放鬆和按摩。
所以,對每一個人來說,更好地體驗外部世界,是豐富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美好,領悟智慧的來源。擁有某一項有益的愛好,興趣,對某種有意趣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精神自慰和滿足可以讓我們放鬆,暫時告別世俗現世的世界,經常性地面對自己,回歸內心世界,在自我的精神後花園中得到安逸。
擁有成熟的心理
智慧是主觀性的,他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感悟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處理人與事務所有方式的總和。智慧不僅僅表現為豐富的知識,還在於對人身真理的深切領域和對外部世界圓融通達。我們說一個人很有智慧,會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自洽。內心的成熟,更加從容淡定而表現優雅,對人生之道的領悟使內心深處圓融自洽。
第二,與外界關系的融洽,與他人相處以及處理外部事務嫻熟,正確,權衡得當,把握分寸以至於達到多方的舒適和滿意。
先有內,才有外,對外的反應和措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和返照,有什麼樣的心理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自我意識完善,自我心理成熟,往往能夠給其他人來帶更好更舒適的體驗,不卑不亢,有禮有節,在度的拿捏上恰到好處,對待他人尊重而不諂媚,熱情而不做作。但是,作為有大智慧的人,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以及如何與自己相處比如何與他人相處更重要。
被忽略的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停下來認真打量一下內心的自我,自問一下,我是如何與自己相處的。或者說,內心深處的這個我,需要什麼,應該怎樣以及現在怎樣?有心理學家說,在成年人的世界,存在著廣泛的「嬰兒思想」,這樣的成年人,被稱為「巨嬰」。巨嬰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不自律,總管不住自己。我們管不住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目標不能堅持,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減肥,總是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抵擋不住誘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們總是一再放棄自己的原則,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總是會一再妥協退讓,事後卻又後悔不及。在情緒上,我們容易憤怒、埋怨、不滿,甚至讓自己鑽進牛角尖,走進死胡同。
第二,不自信,總是想被關注。與嬰兒一樣,內心深處不自信的往往會嘩眾取寵,被關注,過度張揚和喧囂,以期成為焦點。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需要,即就是所謂的存在感。內心的不飽滿需要利用外界的關注和虛榮來填滿。自我表現,被關注成為焦點對今天的激烈競爭環境來說是必須的,無可厚非,但更多時候我們不懂得自我隱忍,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
第三,不自強,總要被哄著。當我們獨自面對挑戰或挫折失敗的時候,心理上的不成熟會讓我們很難走出悲觀的情緒。心理脆弱,總需要他人的安慰和鼓勵,自我調節功能,自愛自強的功能喪失也是這個時代多數人的心理不成熟之一。情商中有一條很重要的一項在於一個「再起」的能力,就是經受失敗打擊之後能夠迅速重整旗鼓,從頭再來的能力,這考驗一個人的韌性,心理自愈的能力。當然我們需要外界的安慰和鼓勵,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心理強大,擁有自燃、自強和再起的能力。
自我關懷的力量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復雜性。他認為,本我是最為真實的自我,它有我們的本能所驅使,遵循「唯樂原則」。但是,現實世界與原始本能的自我差別太大,自我會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弗洛伊德用騎手和騎馬來作為比喻,自我會根據我們實際所面臨的環境和客觀情況採取理智的行為,而不是任由馬肆意亂跑。而超我則屬於「自我的典範」,需要遵守道德、法律、規則等等。
美國著名的女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自我的掙扎:神經症與人的成長》一書中認為,需要完美是實現「理想自我」的基礎,把整個人格打造成理想的自我,正是我們的目的。但實際上,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對大部分人而言,與其他人競爭而產生的優越感,遠沒有其他的價值觀,尤其是成熟的價值觀重要。面對現實的社會,本我與自我和超我之間的扭曲,讓我們的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對自我而言,需要我們對自己的寬容和關愛。
第一,與自己溝通,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千年前,希臘的銘文說「認識你自己」,但是在今天的社會,很多人恰恰迷失了自己。我們經常會跟很多人溝通,交流,與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的上下級,同事、親人。我們也會安慰別人和鼓勵別人。但是,我們恰恰經常性地忽略了自己。每一個內心都需要自我的溝通交流,需要關注自我的內心感受和深層動機,需用正面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接受它們。在失落的時候,找到一些理由鼓勵和暗示,讓自己更快走出情緒的低谷。
第二,適當放下,寬容自己。寬容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求之不得則怨」的困境,對現世不滿意,對環境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以至於失去希望,充滿換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迅速放下,找到另一個方向。就像這條路已經布滿荊棘讓自己心靈受傷,就要迅速調整,換一條路重新上路,而我們正是需要這種重新換一條路出發的智慧和勇氣。
第三,自我肯定和鼓勵,正面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表揚自己的優點,要學會自我欣賞,堅信自己在這個方面可以越來越好。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正面積極地思考問題。面對失敗,也許你會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來吧,我喜歡壓力,然後開始一系列正確的動作。也許你也會垂頭喪氣,為什麼我這么倒霉,為什麼我這么差勁,我怎麼這么衰,跟XXX比起來我真遜。灰暗的思維方式會影響你整個接下來的道路。
結語:身在職場,先成熟「自處」,才能良好「他處」
身在職場,無論當下還是未來,比知識和演算法能力更重要的是體驗的能力。而體驗來自於智慧,智慧來自於釋放心的力量。成熟的自我相處――自我意識和自我認識,是良好與他人相處的基礎因素。而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則在於情商的高低。
內心的光明,正面的思維模式,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帶來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加真切和深入的領會,明白生命的道理,堅毅而不適寬容,深愛而不矯作,做最好的自處者,來自於內心的力量,會讓我們更加健全和美好。
- END -
作者:翁永鋒
本文為長江商業評論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⑻ 「演算法技術」將何時統治世界
如果以人類中的當權者以統治利益,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搞信息封鎖、信息控制到了」無死角、全覆蓋「的極限發達程度。被統治人群被迫以更優秀技術突破封鎖實現信息自由。當「極限的封鎖技術"被"極限的反制技術"所擊破的時候,也許這種反制技術突破的不僅僅是某統治者的封鎖控制,也突破了所有人類的控制,這套技術實現了信息通訊自由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自由。比如自主性的智能.....; 或許真正的新時代是這么在極端環境被進化出來的。以上是對命題"「演算法技術」將何時統治世界"的一個假想..
⑼ 自動化:演算法是如何統治世界的
比較深奧,屬於概念上的東西。沒有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