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四題簡答題,幫我答一下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書法 國畫 崑曲 景泰藍 瓷器 絲綢 太極拳等等。
二.《論語》的特點:《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魯襄公22年,周靈王21年),卒於前479年(魯哀公16年,周敬王41年)。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其弟子所著。
詳見於:http://ke..com/view/19183.html?wtp=tt#1
三. CHINA與中國的關系
1、與瓷器的關系
China一詞也隨著中國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轉而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使得「中國」與「瓷器」成為密不可分的雙關語。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億 主編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於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母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還有因為當時生產瓷器地方是昌南。所以叫china。
2、與古梵文的關系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3、與絲綢的關系
英文在對「中日甲午戰爭」的翻譯中,中國被譯成「SINO」,這與拉丁文中的「絲」比較接近,而在印度語中,「絲」被稱為「CINA」,後來口譯成「支那」。
絲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載體,在西方人眼裡,絲綢是中華古代燦爛文明的象徵,因此,英文中「中國」的翻譯「CHINA」源自絲綢就順理成章了。
四.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城多是明朝的了,在明朝有過大規模修建。
長城現在的作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祥見於:http://ke..com/view/4256.html?wtp=t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