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RTT計算機網路里的東西
RTT(Round-Trip Time):往返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
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
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1)網路時延演算法擴展閱讀
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貳』 什麼是自適應時延估計
一種時變時延的在線自適應估計新方法.首先,本文給出了一種修正的強跟蹤濾波器演算法,並且建立了時變時延的估計模型.基於此模型,時變時延可以被當成系統狀態由修正的強跟蹤濾波器演算法直接進行估計.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使用簡單、跟蹤迅速、精度高等特點.最後,模擬實驗結果驗證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基於四階累積量自適應時延估計的改進
A Modified Self-adaptive Time Delay Estim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Fourth-order Cumulants
時間延遲估計在雷達和聲納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在空間相關或不相關的高斯背景雜訊下獲得比較精確的時延估計值,提出了一種基於四階累積量、藉助於ETDE(Explicit Time Delay Estimation,利用sinc函數采樣FIR濾波器)演算法的自適應時延估計演算法.此方法可以抑制相關或不相關高斯雜訊的影響,可以跟蹤時延,從而保證時延的唯一性,進而得到信號准確的時延估計.該演算法在較低信噪比下能得到非高斯信號較准確的時延估計.理論分析和模擬結果證明了演算法的有效性.
作 者: 李從英 王建英 尹忠科 張江利 LI Cong-ying WANG Jian-ying YIN Zhong-ke ZHANG Jiang-li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 鐵道學報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核心期刊收錄: SCI NJU 年,卷(期): 2006 28(6) 分類號: TN911.7 關鍵字: 四階累積量 ETDE 時延 機標分類號: TN9 O42 機標關鍵字: 四階累積量 自適應 時延估計演算法 Estimation Algorithm Time Delay Estimation 不相關高斯雜訊 時間延遲估計 非高斯信號 理論分析 空間相關 模擬結果 低信噪比 背景雜訊 唯一性 濾波器 估計值 證明 應用 聲納 雷達 基金項目: DOI: ""。
『叄』 TCP超時重傳機制的重傳超時時間
如果底層網路的傳輸特性是可預知的,那麼重傳機制的設計相對簡單得多,可根據底層網路的傳輸時延的特性選擇一個合適的RTO,使協議的性能得到優化。但是TCP的底層網路環境是一個完全異構的互聯結構。在實現端到端的通信時,不同端點之間傳輸通路的性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且同一個TCP連接在不同的時間段上,也會由於不同的網路狀態具有不同的傳輸時延。
因次,TCP協議必須適應兩個方面的時延差異:一個是達到不同目的端的時延的差異,另一個是統一連接上的傳輸時延隨業務量負載的變化而出現的差異。為了處理這種底層網路傳輸特性的差異性和變化性,TCP的重傳機制相對於其他協議顯然也將更為復雜,其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對超時時間間隔的處理上。為此,TCP協議使用自適應演算法(Adaptive Retransmission Algorithm)以適應互聯網分組傳輸時延的變化。這種演算法的基本要點是TCP監視每個連接的性能(即傳輸時延),由此每一個TCP連接推算出合適的RTO值,當連接時延性能變化時,TCP也能夠相應地自動修改RTO的設定,以適應這種網路的變化。
『肆』 導線的時延公式是什麼 一根導線時延100ps,平均分成兩段後每段時延是50ps嗎
是的,因為導線的延時是根據電磁波在導線中傳輸的時間決定的,基本上3cm延遲100ps,延遲時間和長度成正比
『伍』 怎麼解決網路延遲
1、提升WAN性能
企業可以細致控制LAN內的應用程序性能,但這種控制能力無法延伸到廣域網上。WAN通常會有多個可選的服務提供商,他們經營著運營商級的頂級骨幹基礎設施。
通過選擇較短和更有效率的路由路徑、部署低延遲的交換機和路由設備、主動避免網路設備停機時間,WAN運營商也可以對降低延遲作出貢獻。增加WAN帶寬能提高應用程序的性能,但帶寬並不便宜,通常也不必這么干。
2、修復LAN上應用性能
如果一個剛安裝或修改過設置的應用程序出現了本地網路性能問題,請嘗試核查該應用程序的設置、系統兼容性和軟體狀態;另外也應審查安裝和設置文檔。例如,如果應用程序支持帶寬限制,請檢查帶寬是否不小心限制過度而無法進行正常通信。
硬體兼容性也會影響區域網效率。例如,如果應用程序在採用巨型幀的時候產生高延遲,請核對網路介面卡適配器和驅動程序是否已正確安裝。在某些情況下,更新或補丁程序可能逆轉原本很糟糕的性能表現。
注意事項:
在實踐中,運用能夠更有效利用現有WAN帶寬的各種技術同樣可以提升WAN應用程序的性能。這些技術被統稱為廣域網加速器。加速器的功能通過減少數據有效負載和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WAN帶寬來實現。
廣域網加速產品通常都是物理設備。這些專用設備在WAN鏈路的兩端都需要進行部署。對於虛擬化伺服器環境,這些工具也有軟體版本可用,可以實現許多和專用硬體相當的功能。
某些壓縮演算法專門針對特定的數據類型,能夠在不增加帶寬需求的前提下顯著提升應用程序的性能。道理很簡單,數據壓縮可以無需額外磁碟就提升存儲容量,同樣,壓縮過的數據在傳輸時可以比未壓縮的數據佔用更少的帶寬。
『陸』 無線網路有延時,而且上網慢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所提供信息,如出現寬頻故障,您可先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排障:
〖1〗使用單機撥號,如有使用路由器,請暫時斷開路由器測試;
〖2〗重啟modem和電腦;
〖3〗重新創建寬頻撥號連接,再撥號嘗試。操作方法:開始>程序>附件>通迅>新建連接向導。
若自行排障仍然沒有恢復,可聯系人工客服進行申告故障,將盡快為您處理。
『柒』 流量管理的流量管理產生的背景
流量管理近年來和「網路或互聯網服務的服務質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QoS密切相關。為衡量服務質量,業界提出如下測量維度:
2.1時延時延是指IP包從網路入口點到達網路出口點所需要的傳輸時間。一些對時間敏感的應用,如實時的語音業務和視頻業務對時延的要求最為嚴格。造成網路時延的主要因素可以簡單地分為網路產生的時延和設備產生的時延。設備產生的時延一般是指設備處理業務數據時產生的時延,這與設備的性能有很大關系,包括網路各個層面的設備,如SDH設備、路由設備和媒體網關等。網路產生的時延包括基本的傳輸時延(即電信號或光信號在物理媒介上傳輸所需的固有時延)和鏈路速率時延(即當鏈路速率低於數據發送速率時產生的時延)。由於IP網路盡力而為的特性,設備產生的時延和網路產生的時延都還與實際網路中的數據流量狀況有關。當數據量較大、網路和設備滿負荷運轉時。產生的擁塞和排隊、調度和轉發時延將會顯著增加。
2.2抖動語音信號是連續的,在發送端經過壓縮打包後在IP網路中傳輸時,由於數據包傳送的路徑可能不同,因此不同的數據包到達接收端的時間也可能不同,導致接收端在回放語音時產生時斷時續的狀況,稱為抖動。接收端可以採用增加接收緩沖區的方式來對抖動產生的影響進行彌補。但是抖動緩沖區的大小將同時影響抖動和時延。如果抖動對語音質量產生了影響,那麼增加抖動緩沖區的大小就可以將抖動減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如果緩沖區過大,就會增加時延,同樣會使得用戶難以接受。典型的抖動緩沖區產生的時延為20ms,但是通常會達到80ms。抖動緩沖區的大小需要根據具體的網路情況來設定。
2.3丟包率一般情況下,數據包在網路中產生擁塞的點被丟掉,在傳輸線路中產生的錯誤包同樣也會被丟掉。通常當接收包的數量超過了輸出埠的大小限制時就會產生擁塞,由此而產生丟包。如果在包到達的一端沒有足夠的輸入緩沖,也會造成丟包。丟包率通常被定義為一個連續若干個包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在網路中傳送時,被丟掉的包所佔的百分比。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講,一般高於2%的丟包率便無法接受了。
2.4吞吐量吞吐量是指網路中IP包的傳輸速率,可表示為平均速率或峰值速率。網路的吞吐量是衡量網路轉發IP包的能力,主要取決於鏈路速率、節點設備的埠速率和網路的業務量狀況。
2.5可用性可用性是指用戶能夠使用IP業務可用性功能的時間間隔佔IP業務全部時間間隔的百分比。在連續5min內,如果一個IP網路所提供的丟包率小於或等於75%,則認為該時間段是可用的,否則是不可用的。可用性主要用於衡量網路設備、鏈路正常提供業務的能力,確定該網路設備、鏈路是否能夠支持連續可用的數據包傳送業務。 TCP/IP起源於上世紀6 0年代末美國政府資助的一個研究項目,開始只是用於幾台機器的連接通訊,後來需要連接的機器越來越多,網路也從小型區域網向區域網互連——這就是我們現在廣域網的最初雛形。TCP/IP在不斷完善後被作為一項基礎的通訊協議用於了廣域網,這是網路通訊發展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變革,直到現在,我們還在繼續使用TCP/IP。TCP/IP協議簇里的TCP和UDP協議,更是90%以上的應用要用的基礎協議。
TCP是一種面向對象的傳輸協議,為了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在傳輸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協商建立連接,而UDP則不是面向連接的,關注發送速度而不關注數據安全性,是種粗暴的傳輸方式,當時應用不廣,主要用於DNS解析等。但是那時候人們對於廣域網還是預計不足,由於廣域網帶寬明顯小於區域網帶寬,隨著使用人數增多,網路出口處數據擁塞的瓶頸問題開始漸漸顯露出來(瓶頸倒水),1986年初,Jacobson針對出現端倪的網路擁塞開發了基礎的擁塞控制機制。
1988年Jacobson針對TCP在控制網路擁塞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慢啟動」和「擁塞避免」演算法。 1990年TCP Reno版本推出增加了「快速重傳」快速恢復」演算法。這幾個演算法稱為了避免網路擁塞的基礎,是目前網路沒有陷入癱瘓的最大功臣。到1996年的時候,國外以Packeteer(2008年被Blue Coat收購)為首的廠家為了解決跨國公司分公司訪問總部業務伺服器的速度問題首次推出了專業的流量管理設備。當時,一般跨國公司都是通過國際專線連接總部和分公司,帶寬非常昂貴,而普通的網路設備如防火牆、路由器和核心三層交換機等無法識別第七層應用如Oracle、SAP 等,因此以Packeteer為首的廠家開發出基於第七層應用的流量管理設備來滿足這個需求。因為跨國公司的業務比較簡單,應用數量也不多(一般為業務系統、郵件等),所以基於第七層應用的流量管理方式很適合這種網路環境。
2003年左右,互聯網再次出現重大變革, P2P開始興起,對於網路的沖擊很大,通常P2P應用會佔用網路的總流量的50%-80%,和當年跨國公司的網路環境相比,應用數量變得非常大,通常在1 萬種以上,同時出口帶寬也變得非常大,從而使得基於第七層應用的流量管理方式遭遇了性能、技術和管理方式的雙重瓶頸。
在P2P改變了用戶網路行為模型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戶的網路行為模型由以往的星狀變成了網狀。由於我們在之前看到所有的網路都是以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的交互,用這種訪問模型去構建現在所有的網路,而且我們的網路產品也是基於這種模型去設計和建造的。P2P出現之後,所有網路的模型,用戶和用戶之間產生了非常大交互的數據量,這樣就形成一個扁平網狀的模型,這種模型現在我們構建出來的基於星形連接的模式是不適合P2P新的網路訪問模型,這樣就給整個網路帶來非常大的災難性的影響。可想而知,在這種網路環境下,幾乎所以的用戶都會面臨「網路擁塞」的挑戰,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到5%的P2P用戶佔用了90%以上的帶寬資源。
『捌』 計算機網路的RTT問題
1.時延時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1)發送時延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2)傳播時延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3)排隊時延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4)處理時延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綜上所述,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2.往返時延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3.時延變化/時延抖動時延抖動(jitter)指不同分組穿越網路的延遲的變化。當傳輸多媒體信息時,如音視頻應用,更需要關心時延的變化。因為應用層信息的解碼和無失真展示要求數據的時延變化在某個范圍內,這時會引入時延抖動參數來描述網路性能。
『玖』 靜態路由演算法有哪些
http://cache..com/c?word=%BE%B2%CC%AC%3B%C2%B7%D3%C9%3B%CB%E3%B7%A8&url=http%3A//homepage%2Escau%2Ee%2Ecn/club/sugh/ReadNews%2Easp%3FNewsID%3D284&b=57&a=16&user=
靜態路由演算法
靜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洪泛法,隨機走動法,最短路徑法,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
1.洪泛法(Flooding)
節點收到一個報文分組後,向所有可能的方向復制轉發。每個節點不接受重復分組,網路局部故障也不影響通信,但大量重復分組加重了網路負擔。這種方法適宜於網路規模小,通信負載輕,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通信場合——如軍用通信中常用。
其改進方法是選擇前進方向的擴散法,可大大減少重復分組的數量。
2.隨機走動法(Random Walk)
節點收到分組後,向所有與之相鄰的節點中為分組隨機選擇出一個節點轉發出去;分組在網路中亂竄,總有可能到達。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不是最佳路由,通信效率低,分組傳輸延遲也不可預測,實用價值低。
3.最短路徑法(Shortest Path,SP)
一般來講,網路節點直接相連,傳輸時延也不是絕對最小,這與線路質量、網路節點「忙」與「閑」狀態,節點處理能力等很多因素有關。定量分析中,常用「費用最小」作為網路節點之間選擇依據,節點間的傳輸時延是決定費用的主要因素。
最短路徑法,是由Dijkstra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將源節點到網路中所有節點的最短通路都找出來,作為這個節點的路由表,當網路的拓撲結構不變、通信量平穩時,該點到網路內任何其它節點的最佳路徑都在它的路由表中。如果每一個節點都生成和保存這樣一張路由表,則整個網路通信都在最佳路徑下進行。每個節點收到分組後,查表決定向哪個後繼節點轉發。
4.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Flow-based Routing,FR)
SP演算法只考慮網路拓撲結構、尋找最短路徑,沒有考慮網路流量、負載對路由選擇的影響,而FR演算法就結合了網路拓撲結構和通信流量兩方面的因素進行路由選擇。
FR演算法需要知道網路拓撲結構、節點之間的平均流量、各條線路的容量,然後在此基礎上採用適當的選擇演算法,從而找出最佳路由。
FR演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知道一條線路的負荷和平均流量,用排隊計算出該線路的分組平均時延,再由所有線路的平均時延直接計算出流量加權平均值,從而得到整個網路的平均分組時延。此方法可使網路通信量更加平衡,得到較小的平均分組時延。
『拾』 什麼是RTT如何計算RTT估計值
RTT(Round-Trip Time):往返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
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
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10)網路時延演算法擴展閱讀
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