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母後大人之命令不敢違

母後大人之命令不敢違

發布時間:2022-06-11 13:22:55

A. 然父有命,不敢違,遂不能成行,抱歉之至,心甚惶恐這幾句話什麼意思啊

然而我的父親對我有命令有要求,我不能違逆父親的意願,因此我的出行計劃不能實行,非常抱歉,對此,我的內心十分歉疚,惴惴不安。

B.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俺的終身優如這句話,父母之命不敢違!

父母大人先歇歇吧。婚姻大事不能勉強,沒有遇到對的人也不要湊合。緣分很奇怪,等了十幾年等不到,也許下一個就是了。

C. 母後大人是什麼意思

母親。

D. 母後大人是什麼意思

叫自己娘親的稱呼

E. 為什麼死後會寫母後大人平時不能說嗎

母後大人一般都是一些書面語嘛,你叫你媽媽,你叫母後大人是不是覺得很拗口啊。

F. 請問,然父有命,不敢違,遂不能成行,抱歉之至,心甚惶恐是什麼意思

父親大人的命令,我是萬萬不可違背的,很遺憾不能一起出發,我是無比的遺憾和抱歉,每每想到這里心裡很是惶恐不安。

G.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譯文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著夏禹的祭祀。

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發,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闔廬產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沖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

吳兵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襲擊了吳軍,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闔廬。闔廬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記越國。」

三年(前496),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士兵,將報復越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范蠡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

這樣做絕對不利。」越王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吳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只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越王對范蠡說:「因為沒聽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那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

現在,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

勾踐說:「好吧!」於是派大夫種去向吳求和,種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句踐讓我大膽的告訴您的辦事人員: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吳王將要答應種。子胥對吳王說:「天帝把越國賞賜給吳國,不要答應他。」

種回越後,將情況告訴了句踐。句踐想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寶器,親赴疆場拼一死戰。種阻止句踐說:「吳國的太宰嚭(pī,坯)十分貪婪,我們可以用重財誘惑他,請您允許我暗中去吳通融他。」

於是勾踐便讓種給太宰嚭獻上美女珠寶玉器。嚭欣然接受,於是就把大夫種引見給吳王。種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踐的罪過,我們越國將把世傳的寶器全部送給您。

萬一不能僥幸得到赦免,勾踐將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燒毀寶器,率領他的五千名士兵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將付出相當的代價。」

太宰嚭借機勸說吳王:「越王已經服服貼貼地當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將對我國有利。」吳王又要答應種。子胥又進諫說:「今天不滅亡越國,必定後悔莫及。

句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種、范蠡都是賢能的大臣,如果句踐能夠返回越國,必將作亂。」吳王不聽子胥的諫言,終於赦免了越王,撤軍回國。

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kuì,潰)然嘆息說:「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種說:「商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yǒu,有)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終於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

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種不如我;鎮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種。

」於是把國家政務委託給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報仇吳國。大夫逢(páng,旁)同進諫說:「國家剛剛流亡,今天才又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它懼怕,災難必然降臨。再說,兇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

現在,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吳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真為越國著想的話,那越國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

吳國志向高遠,對待戰爭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吳國,越國便趁它的疲憊可以攻克它了。」勾踐說:「好。」

過了兩年,吳王將要討伐齊國。子胥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句踐吃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吳國有了越國,那是心腹之患,而齊對吳來說,只象一塊疥癬。希望君王放棄攻齊,先伐越國。」

吳王不聽,就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回吳。吳王責備子胥,子胥說:「您不要太高興!」吳王很生氣,子胥想自殺,吳王聽到制止了他。越國大夫種說:「我觀察吳王當政太驕橫了,請您允許我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態度。」

種向吳王請求借糧。吳王想借予,子胥建議不借,吳王還是借給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悅。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嚭聽到這話後,就多次與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借機誹謗子胥說:「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很殘忍,

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怎麼能顧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強勁地進諫,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

嚭還和逢共同謀劃,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誹謗子胥。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於是就派子胥出使齊國,聽說子胥把兒子委託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

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讒言殺害我。唉,唉,你一個人絕對不能獨自立國!」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於是吳王重用嚭執掌國政。

過了三年,勾踐召見范蠡說:「吳王已殺死了胥,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范蠡回答說:「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勾踐又問范蠡是否可以進攻吳國。范蠡說:「可以了」。於是派出熟悉水戰的士兵兩千人,訓練有素的士兵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位較高的近衛軍六千人,

各類管理技術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吳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堅守秘密。吳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求和。越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因而包圍吳都三年,吳軍失敗,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派公孫雄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跪著向前行,請求與越王講和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從前我曾在會稽得罪您,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如能夠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

今天您投玉足前來懲罰孤臣,我對您將唯命是聽,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免我夫差的罪過吧!」

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吳王。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吳國嗎?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

『用斧頭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樣子就在身邊。』忘記會稽的苦難了嗎?」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託給我了,吳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將要對不起你了。」

吳國使者傷心地哭著走了。勾踐憐憫他,就派人對吳王說:「我安置您到甬東!統治一百家。」吳王推辭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說完便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嚭。

(7)母後大人之命令不敢違擴展閱讀

對於勾踐的評價

越王勾踐的故事可以說路人皆知,從奴隸到霸主,卧薪嘗膽忍辱負重,最終成就了不起的宏圖偉業,他是許多人敬佩的對象,他的故事也被文人、藝術家數次勾勒。可以這么說:勾踐就是越國,越國就是勾踐,

勾踐登上歷史舞台之前,越國就是個小國,真正讓越國大放異彩,並且成為霸主的,就是忍辱滅吳首戰大捷的勾踐。

越國本是一個落後的小國,很少和中原產生聯系。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時,與吳國君主闔閭多次產生沖突。勾踐繼位之後,

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已經去世,認為機會來了,二話不說出兵攻打越國。而勾踐派出了敢死隊的勇士,引誘吳軍出神,趁機襲擊,吳軍大敗,闔閭的腳拇指也被斬斷,最終重傷去世。

勾踐贏了這場戰斗之後,洋洋得意,決定先發制人,在吳國沒有發兵之前一鼓作氣,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沒當回事。

夫差知道消息之後,派遣全部精銳,誓死打敗越軍。最終,越軍大敗,勾踐後悔不已,然而為時已晚。這時候,他只好聽從范蠡的建議,命令大臣和吳國交談,表示勾踐願意帶著妻子兒女來到吳國為臣子。

從此,勾踐開始了忍辱負重的生活。到了吳國之後,夫差果然不願意給他什麼好臉色,讓他們夫婦住在闔閭的墳墓旁邊的屋子裡,給他喂馬。

夫差每次要出門,勾踐必須給他拉馬,為了獲得夫差的信任,勾踐曲意逢迎,甚至嘗便識病,過了兩年,夫差感覺勾踐真的歸順他了,於是,決定放他回到越國。

而勾踐在這次失敗之後,也暗中想辦法,決心一定要振興越國,向吳國報仇。

H. 文言文:司馬光幼能全文

一、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可謂功名早成。然而,他卻不以此自滿自傲,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此後,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司馬光歷來樸素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考中進士後,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這件事,到了司馬光晚年,被他寫進家訓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要注意節儉。
此外,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
司馬光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里,成為當地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籍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龐籍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三、經世致用
步人仕途後的司馬光仍然潛心學習,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曉音樂、律歷、天文、數學,而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尤其用心。 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己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人世的態度,參與政事,力圖拯救國家。
1•直諫忠臣
司馬光秉性剛直,在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而在舉薦賢人、斥責奸人的斗爭中,他也敢觸犯龍顏,寧死直謀,當廷與皇上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因為怕提起繼位的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諱,群巨都緘口不言。司馬光此前在並州任通判時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這次又當面跟仁宗說起。仁宗沒有批評他,但還是遲遲不下詔書。司馬光沉不住氣,又一次上書說:「我從前上呈給您的建議,馬上應實行,現在寂無聲息,不見動靜,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們都沒遠見,只想在匆忙的時候,擁立一個和他們關系好的王子當繼承人,像『定策國老』、『門生天子』這樣大權旁落的災禍,真是說都說不完。」仁宗看後大為感動,不久就立英宗為皇子。
英宗並非仁宗的親生兒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後,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後來英宗果然下命讓大臣們討論應該給他的生父什麼樣的禮遇,但誰也不敢發言。
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後嗣的就是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這一意見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台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誰,於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
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堅持這種原則,被稱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說:「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2•高謀遠略
司馬光經常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他曾說修心有三條要旨:仁義,明智,武略;治國也有三要旨:善於用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司馬光的這一主張很完備,在當時有一定積極意義。
朝廷下詔在陝西徵兵二十萬,民心大亂。司馬光認為此舉不妥當,便向掌管軍事的韓琦詢問。
韓琦說想用突然增兵二十萬來嚇唬敵人。司馬光認為這只能欺騙一時,而且慶歷年間徵兵戍守邊地,已經把老百姓嚇怕了。韓椅說他不會用老百姓戍邊,司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馬光所料。
仁宗(趙禎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進士,英宗(趙曙,一○六四—— 一○六七)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一○六八—— 一○八五)熙寧(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後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於周期,東漢以後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趙煦,一○八六—— 一○○)繼位後任尚書左僕射(yè)(秦始設,後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後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後,卒。追贈太師,溫國公,謚(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yìn)(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資治通鑒》取材極為廣泛,除了歷代「紀傳體」斷代史(所謂「正史」)之外,還採用了大量的「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考訂史實,舍棄「符瑞」等神怪材料刪繁就簡、取精用宏,先由「當代通儒(博洽多聞的學者,即今之史學家)(司馬光的助手)劉攽(fēn)、劉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所以全書讀來如出一人手筆,很少有自相矛盾之處,文字也簡潔流暢,富有文學色彩。
書由神宗賜名並做序;另外又由司馬光編寫了《通鑒考異》卅卷、《通鑒目錄》卅卷,以備參考和檢閱;又由劉恕另寫《通鑒外紀》,記述庖羲至周的歷史。
《通鑒》的編寫,為我國提供了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它是繼《史記》之後的我國又一歷史巨著;然而就其編寫目的而言,正如題名一樣:「鑒於往事,資以治道」,是為使後代統治者吸取前代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所以它著重於政治、軍事,而缺少社會經濟變動的記載。
就作者說,他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見《通鑒》的史評)中體現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張法制永遠不變,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同時,他還把人們的思想活動,尤其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做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這些觀點當然要貫串於《通鑒》之中,因此,我們在閱讀時,不能不加以注意。
還有一件事表明司馬光是很有軍事眼光的。
西戎部將嵬名山打算幫助朝廷捉住敵人諒祚。司馬光上書反對,他認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性諒祚。即使僥幸得勝,治標不治本,以後還會產生另一個諒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敗後來投奔我們,不被接納的話,窮途末路,就會突然占據邊城來活命,成為我們的禍患。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從此西邊狼煙四起。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舊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說:「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而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對待房子,壞了就加以修整,不是嚴重毀壞就不用重新建造。」
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優材,而今二者都沒有,要拆舊屋建新房的話,恐怕連個遮鳳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了」。
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宋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四、編寫《資治通鑒》
著史,也是司馬光從政治國的一種方式。1071年,王安石為相,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請求擔任西京留守御史台這個閑差,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提取治國的經驗。
早在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司馬光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凡間屋子都是史書,浩如煙海的史籍,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馬光把自己創作的史書 《歷年圖》二十五卷呈獻給英宗,過了兩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後,非常滿意,要他繼續寫下去,並下詔設置書局,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專門進行編寫工作。司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共同討論書的宗旨、提綱,並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後由司馬光總成其書,由其子司馬康擔任校對。
神宗即位後,認為 《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於閱讀,也易於借鑒,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並賜書名為《資治通鑒》,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還親自為此書作序。神宗還將穎邸舊書三千四百卷賞給司馬光參考,寫書所需的筆墨紙硯以及伙食住宿等費用都由國家供給,這給司馬光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到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此書終於完稿,這部書的修訂前後共用了十九年時間。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個年頭的歷史。全書共計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異》三十卷。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外,還採用了野史雜書三百二十多種,而且對史料的取捨非常嚴格,力求真實。這部書所記述的內容也的確比較詳實可信,歷來為歷史學家所推崇。而且 《通鑒》記事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 質朴精練,不僅可以作為史學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
《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鑒,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通鑒》已和《史記》一樣,被人們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即「通鑒學」。
當然,這些都與司馬光的嘔心瀝血分不開。在洛陽的十五年,他幾乎耗盡了全部心血。在完書後他曾上表皇上說:「臣現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齒也沒兒顆了,而且神經衰弱,剛剛做過的事情,轉過身就忘記。臣的精力全都耗費在這部書里了!」司馬光為編書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面沒有一個草書,全是一絲不苟的楷書。書成之後,僅在洛陽存放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
司馬光一生著述很多,除《資治通鑒》外,還有 《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五、司馬相公
《資治通鑒》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陰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而司馬君實這個名字,婦孺皆知。神宗逝世時,司馬光赴喪,衛士望見他,都說:「這就是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以至於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對司馬光說:「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後臨政時,司馬光已是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頗具威望。他建議太後廣開言路,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當時天下百姓,都拭目以待,盼望革新政治。但有些人卻說:「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先皇的政策。」於是,只改革了一些細小的事,堵堵人們的嘴巴。
此時,司馬光上書直言:「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變。而像王安石、呂惠卿所制訂的制度,已經成了天下禍害,應該像救火災、水災一樣急迫地去改變它。況且太皇太後是以母親的身份改變兒子的法令制度,並不是兒子改變父親的法律。」這樣大家的意見才統一下來。於是,廢除保甲團教,不再設保烏;廢除市量法,把所儲藏的物資都賣掉,不取利息,免除所欠錢物;京東鐵錢及菜鹽的法律都恢復其原有的制度。
晚年的司馬光疾病纏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廢除,他死不瞑目。於是他寫信給呂公著說:「我把身體託付給醫生,把家事託付給兒子,只有國事還沒有託付,今天就把它交給您吧。」於是上書論免役法五大害處,請皇上下詔廢除,並請求廢除提舉常平司;邊地的策略以與西戎講和為主;又建議設立十科薦士之法。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採納。
司馬光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時,又廢除了青苗法。兩宮太後聽任司馬光行事。當時司馬光功高蓋主、權重無邊,連遼國、西夏派來的使者也必定要詢問司馬光的身體起居,他們的國君對戍守邊境的將官說:「大宋用司馬光做宰相,你們輕易不要惹出事非,使邊境出問題。」
司馬光對於朝廷可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帶病處理各種事務,不分晝夜地工作。別人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人的生死是命中註定的。」病危時,他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還不停地囈語,說的全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逝世,終年六十八歲。太皇太後聽到消息後,和哲宗親自去弔唁,追贈司馬光為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賜碑「忠清粹德」。京城的人聽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弔祭;嶺南封州的父老鄉親,也都備辦祭祖;都城和周圍地區都畫了司馬光的遺像祭祖,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
六、蓋棺定論
司馬光一生忠孝節義、恭儉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禮。在洛陽時,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司馬光一生從不說謊話,他評價自己時說:"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錯事,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朴,不喜華靡。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據說,司馬光的妻子死後,家裡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馬光的品格德行、修學治史,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對他的政績,人們卻時褒時貶。
保守派主政的時候,對其政績大加褒揚,宋哲宗還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學士蘇東坡撰寫神道碑文,洋洋幾千言盡是贊美之辭。
而改革派當政時,司馬光不僅漫有政績可言,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宋紹聖年間,御史周鐵首論 "溫公(司馬光死後謚號)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朝廷不僅奪去了所有封號,而且還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學生章淳、蔡京主政時,為報復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做法,將其與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元佑奸黨",並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奸黨碑"。 但是在立碑肘,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對蔡京說:"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都稱道他為人正直,現在卻要列人奸黨,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處罰他,嚇得安民一面求饒,一面哭訴:"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違抗。只是小人有一個請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時,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載罵名。"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於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可見,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連對手也為之 折服。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時至今日,人們仍記得歷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編輯本段]【他的作品】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10月18日,在光山縣衙官舍,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因光山隸屬光州,嬰兒的父母為其起名為光,這個嬰兒就是後來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涑水先生,祖籍為山西省夏縣涑水鄉。椐清代《光山縣志》記載,司馬光年五、六歲,弄青胡桃,欲脫其皮不得。一婢以湯脫之。女兄來問脫胡桃皮者,光曰:「自脫也。」父適見,呵之曰:「小子何得謾語。自是不敢謾語,凜然如如成人。」「司馬光打破缸」的故事則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個孩子不小心跌進裝滿水的缸里,其他小孩見狀驚恐萬分,四奔逃散。司馬光則拿起一塊石頭,砸破缸里的下部,缸破水流,小孩也得救了。司馬光讀書時也非常用功,手不釋卷,朝誦夕思,不知飢寒,很早就表現出了超人的才華。
寶元元年(1038年),20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授華州判官,從此步入仕途。司馬光先後從政48年,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後來又任宰相。他提出了不少治國主張,強調為政要得民心,要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崇尚務實,反對浮誇等。任宰相後更是「躬親庶務,不舍晝夜,欲以身殉天下」。
司馬光為觀古知今,以史為鑒,立志整理古往史籍,編纂一部完整的、系統的簡明通史。他首先編寫《歷年圖》5卷,以《歷年圖》為脈絡,寫成《通志》8卷。治平四年(1067年),司馬光向剛即位的宋神宗進讀《通志》,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鑒》,並為其作序。司馬光耗費30年的心血,終於編纂完成了上起周威烈王(前403年),下止後周世宗顯德六年(859年),橫跨1362年歷史的巨著《資治通鑒》,該書佔有豐富的資料,史料的真偽考辯詳細,創造了史學的新體制,並且明治亂之道,衛儒避佛,反對迷信。更為後人編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為中國史學茲生了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兩種新體裁。司馬光曾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書成之時,司馬光則「精疲力竭,牙齒所剩無幾」。
司馬光和新法的提倡者既是政敵,又為諍友,在變法斗爭中,雖為政敵,但相互友善相處,禮遇對方,光明磊落,絕不暗中傷害。司馬光一生著述頗多,僅收入《四庫全書》的就達16種,457卷。在生活上,司馬光保持節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千名」。臨終時,還囑咐家人將寫有《布衾銘》的布衾蓋在身上。哲宗元 元年9月1日,司馬光病逝於東京(今開封),終年68歲。皇上欽贈太師溫國公,謐「文正」,賜「忠清粹德」之碑,詔令天下和地「皆畫(其)像以祀,飲食必祝」。光山有紀念司馬光的足跡多處,流慶山有「司馬溫公祠」,灣湖北畔有「衣冠冢」,還有「司馬井」、「養粹亭」和「涑水書院」。

I. 夏天放假,媽媽不讓我穿內褲,說不穿涼快,但有時候出門穿裙子總覺得有人盯著我,但媽媽的命令又不敢違

那就不穿吧 媽媽說的話沒有錯的 那些人盯著你是你發育了 這是好事啊

J. 面對父母的絕對命令,我不敢反抗,即使我很想反抗,我的做法是對的嗎如果是錯的,請給予方法

父母和子女應該和平溝通,不能用命令的口氣。子女對父母說的話應該是聆聽,而不是服從於不服從。看來你的觀念是錯誤的,如果父母說的對的就聽,父母說的不對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溝通,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辨明是非。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母後大人之命令不敢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無法連接到google伺服器地址 瀏覽:382
手機內文件夾英文 瀏覽:1000
用什麼app可以美化視頻 瀏覽:653
手機平板加密失敗怎麼辦 瀏覽:80
wbgt接觸時間率的演算法 瀏覽:760
伺服器被關閉怎麼取消 瀏覽:313
怎麼用內網開伺服器地址 瀏覽:563
電子商務filetypepdf 瀏覽:354
linuxsoap安裝 瀏覽:497
c網路編程書籍推薦 瀏覽:846
win10自動關機命令 瀏覽:311
海康伺服器怎麼改硬碟模式 瀏覽:816
app後台運行android 瀏覽:348
對象存儲演算法 瀏覽:736
sql命令中條件子句的關鍵詞 瀏覽:516
貴陽微樂麻將胡牌演算法 瀏覽:708
光纖的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882
iphone終端命令 瀏覽:176
visualc教程pdf 瀏覽:521
ad適合練什麼app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