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用C語言寫程序,不加註釋可以嗎求解
當然可以了,注釋是不影響c程序執行的,而且即使你加了注釋,在生成Release版程序時,注釋什麼的也會被刪掉。 當然,在Debug程序中不會被刪掉。只是建議你還是要在關鍵位置加上注釋,方便以後讀寫和理解嘛。
2. 沒有注釋的代碼,是不是可讀性很差
如何提高代碼可讀性,可維護性 很多程序員在寫代碼的時候往往都不注意代碼的可讀性,讓別人在閱讀代碼時花費更多的時間
3. 怎麼能讓程序員在寫代碼時不忘記代碼注釋 ,有沒有什麼好的工具呢
工具的確是沒有,不過這是個人習慣問題!但也並非完全屬於個人習慣,與所在處環境也有關系,我以前寫代碼也不愛注釋,但公司強烈要求寫注釋,加上身邊的朋友都有注釋的習慣,慢慢的我也就習慣了,
4. 有多少工作超過 5 年的程序員不懂在注釋里添加 TODO FIXME
.
使用://TODO:+說明作用:android面TODO注釋自寫代碼候未完或者待完善比標記,eclipse面TASK或者android studio面TODO 便簽看程序所標記TODO
5. 如何提升程序員的代碼編寫能力
一、先列三個常見的開發場景:
1、拿到一個模塊詳細設計文檔,大部分程序員的通常做法就是開始搭建界面代碼,然後從第一個按鈕點擊事件或頁面Load事件開始寫第一行業務代碼。寫的差不多了,就運行一下,發現哪裡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就改改,直到改到是自己預想的那樣。
2、做完了一個功能模塊或幾塊相關聯的功能模塊,輸入111asd,發現新建正常、保存正常,就提交給測試人員。測試員用測試用數據、測試場景用例來測試,發現有問題,就登記bug。對於嚴重的影響下一步測試的BUG,測試員就用內部IM通知這個開發人員。對於不影響繼續往下測試的BUG,測試員就登記下來,等程序員有空時處理。
3、程序員一般工作不希望大家打擾,所以開發起來就是開發。等手頭開發告一段落,就看看BUG庫。發現有與自己有關的BUG,就從第一個BUG開始看起。就開始通過IM和測試員掰扯起來(這不是個BUG啊、業務邏輯不是你想的那樣啊、我這里不能重現啊、你給的信息描述不清晰啊),於是IM幾來幾往,甚至跑過去當面交流一番,甚至會拉扯上產品經理一起討論,更甚者需要項目經理或產品經理發起一個會議來集體討論一下
這是不是很熟悉呢?這就是大部分程序員開發的三個步驟:寫代碼、自測、修復BUG。
二、說好的代碼設計、代碼測試呢?
代碼設計?那不是都有開發平台么,已經固化了啊。那不是維護舊功能做完善修改呢么,又不是寫新代碼,只能在現有代碼基礎上修改啊,你又不能大幅重構。
代碼測試?你丫需求討論期、產品設計期、設計評審期那麼長,都把研發項目時間佔光了,就留下2個星期讓我們寫代碼,我們哪裡有時間搞那麼深的測試。還想讓我們搞結對編程?還想讓我們搞測試驅動開發?
而且你看測試,什麼功能測試、集成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安裝部署測試、升級測試、遷移測試、UAT測試,一大堆測試,測試也需要很多時間。
一個項目,需求討論、產品范圍規劃與評審、產品設計與設計評審佔了一個半月,開發+自測就一個月,測試佔了一個半月,這就4個月了啊。
三、為啥程序員寫代碼總是寫寫測測?
剛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程序員都是從界面代碼開始寫起,而且寫一寫,就運行一下看看。為什麼會是這種開發方式?
那是因為大部分程序員缺乏在腦子中的整體建模能力。只能做出來一點,真實的感覺一下,然後再往下。
有些是產品經理的上游就有問題,沒給出業務流程圖(因為產品經理也沒做過業務),也沒畫清楚產品功能操作流程圖。
為啥沒給出業務流程圖?因為產品經理不熟悉業務,另外,產品經理也沒有流程建模能力啊。為啥沒畫清楚產品功能操作流程圖啊?因為不會清晰表達流程啊。
很多產品經理、程序員,都缺乏分類、分層、相關、先後能力,更別說總結、洞察能力。
這是基本訓練,是一個做事頭腦清醒的人必備的技能,這不是一個程序員或產品經理或測試員的特定技能要求。
我經常看書就梳理書的脈絡,每看一本就寫一篇總結。我過去閑扯淡還梳理過水滸傳、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呢,其實就在事事上訓練自己的關聯性、層次性、洞察性。
我經常面試一個人時,我會問這樣的問題:「你把我剛才說的話復述一遍,另外你再回答一下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就在看一個人的細心記憶、完整梳理、重現能力,我也在看一個人的梳理、總結、洞察能力。
我個人寫代碼就喜歡先理解業務流,然後理解數據表關系,然後理解產品功能操作流,大致對功能為何這樣設計、功能這樣操作會取什麼表、插入或更新哪些表,哪些表的狀態欄位是關鍵。
然後我寫代碼的時候,就根據我所理解的業務流、功能操作流、數據輸入輸出流,定義函數,定義函數的輸入與輸出。
然後,我會給函數的輸入值,賦上一些固定值,跑下來看看能否跑通這幾個關聯函數,看看還需要怎樣的新增函數,或者看看函數的輸入輸出參數是否滿足跑通。
剩下的事,就是我填肉寫詳細邏輯代碼了。
當然,大部分人沒我這樣的邏輯建模能力。怎麼閱讀理解也想像不出來,也沒法定義函數。畢竟有邏輯建模能力的程序員都很少,100個人里有10個,已經是求爺爺告奶奶好幸運了。
那怎麼辦呢?
我建議是分離分工配合,這就是現實中沒辦法的辦法。讓有邏輯建模能力的人來設計函數框架、來設計工具來設計代碼模板,然後讓沒有邏輯建模能力的人來填肉寫詳細邏輯代碼。
我們可以先從最緊要的模塊開始這么做。不緊要的模塊,還讓它放任自流,讓熟練手程序員繼續塗抹。
我曾經還讓有頭腦的程序員做榜樣,給大家分享他是怎麼規劃函數的,怎麼做維護性代碼的代碼結構改善的。但是發現效果並不佳,其他人並沒有因此能做代碼設計。可能邏輯建模能力是個人的基本素質,是從小到大訓練成型的,不是你一個大學已經幾年的人能夠短時間內可以訓練的。
所以啊,還是讓能走的人先走,讓從最緊要的模塊開始這么做。
不必擔心這樣做後,因為過去一件事被分工(一個做代碼框架一個填肉)成兩個人做了會降低工作效率。我們很多的工作效率低就是因為半瓶子醋搞出來的,來回反復修改。
真是應了劉德華在電影里說的那句話:說你又不聽,聽又聽不懂,聽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還不服氣。
四、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做代碼測試或白盒測試或單元測試呢?
還是因為沒有代碼設計。因為沒有函數啊。所以,一個按鈕功能有多復雜,代碼就有多長。我見過2000行的函數,我也見過1000多行的存儲過程和視圖SQL。怎麼做白盒測試啊,這些代碼都粘在一起呢,要測,就得從頭到尾都得測。
所以啊,先學會設計函數,先寫好函數,這就求爺爺告奶奶了。很多開發了5年的熟練手程序員,可能都未必會寫函數。
函數的輸入輸出值就很有講究。很多人都寫死了,隨著版本迭代,發現過去定義的函數參數不夠用了,於是就新增了一個參數。然後,相關性異常就爆發了,其他關聯的地方忘改了,到底哪些有關聯,怎麼查啊,本系統沒有,沒准其他系統就調用你了,你根本不知道哪個神經人曾經COPY過你的代碼修吧修吧就改成了他的功能呢,而且裡面的很多代碼他看不懂也不敢刪,只要他實現的功能正常了他也不管了。於是,你改了你這個函數,他的系統就莫名出錯了。
所以,我一般會定義幾個對象來做參數。另外,我也很注重函數的日誌、函數的異常保護、異常拋出、異常返回。另外,我也很注重參數輸入值的合法性校驗。
所以啊,應該開發Leader們先制定函數編寫規范最佳實踐,輸入輸出參數怎麼定義比較好,函數的返回值如何定義比較好,函數的日誌記錄應該怎麼寫比較好,函數的異常保護、異常拋出、異常返回如何寫比較好。先教會一般程序員,先從會寫函數開始啊。
當然,你光有一份規范,程序員們還是不理解、不實際應用啊。所以,還得Leader們做好典型的代碼模板,裡面是符合函數規范的代碼框架,只有這樣,一般程序員們才會照貓畫虎適應了函數設計的編程習慣。
所以啊,我專門重新定義了leader的明確職責,其中第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負責工具/框架/模板/規范的制定,並且負責推廣且普及應用落地。
你不明確定義Leader的這個重要職責,你不對這個職責做明確的KPI考核,誰尿你啊。你以為好的工具/框架/模板/規范是靠人們的熱情、自發產生的么?我們還沒有那麼自覺高尚啊。
五、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寫注釋啊?
我經常說一句話,千萬別多寫注釋。為啥?
因為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不是沒有注釋,而是更糟的是,注釋和事實代碼邏輯是不相符的。這就出現常見問題了:殘存下來的設計文檔是一個邏輯、注釋是一個邏輯說明、真實代碼邏輯又是一個,鍾表多了,你也不知道正確時間了。
所以啊,產品文檔、注釋、真實代碼,三者總是很難一致同步。我為了幾百人研發團隊能做到這個同步花了大量心血和辦法,但我最終也沒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把Leader們、總監們、我都搞的精疲力盡。
索性回歸到一切一切的本源,代碼,就是程序員的唯一產出,是最有效的產出。那麼,讓代碼寫的不用注釋也能看懂,咱得奔著這個目的走啊。
為啥看不懂,不就是義大利面條式代碼么,又長又互相交雜。
OK,我就規定了,每個函數不能超過50行。用這一個簡單規定和靜態代碼檢查插件,來逼迫大家嘗試著寫函數。有的函數屬於流程函數,是串起其他函數的,有的函數就是詳細實現函數,實現一個且唯一一個明確作用的。
有了流程函數和功能函數,而且每個函數不超過50行,這就比過去容易看懂了。
六、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抽象公共函數啊?
我經常說一句話:千萬別抽象公共函數啊。為啥?
因為大部分程序員缺乏抽象洞察能力。特別是有些積極熱情有餘、愛學習愛看書、半瓶子醋晃悠的二桿子,看了幾本UML、重構、設計模式、整潔代碼之道,就躍躍欲試了,還真敢給你抽象公共函數了。
一開始,他覺得80%相似,20%不相似,於是在公共函數裡面簡單寫幾個if..else做個區隔就可以。沒想到,越隨著版本迭代,這些功能漸漸越變越不一樣了,但是這個代碼已經幾經人手了,而且這是一個公共函數,誰也不知道牽扯多少,所以誰也不敢大改,發現問題了就加一個if..else判斷。
沒想到啊沒想到,這個本來當初公共的函數,現在變成了系統最大的毒瘤,最復雜的地方,誰也不敢動,除非實在萬不得已,手起刀落。
所以,我平時告誡程序員,純技術的、純通用的,你們可以嘗試搞搞抽象公共函數,對於業務的,你們還是簡單粗暴的根據Leader們做的代碼模板代碼框架,乖乖的復制、修改、填肉吧。
你們啊,先從做模板做代碼片段開始吧,咱們放到咱們內部代碼片段開源庫里,看誰的代碼片段被別人復制的多,說明你的代碼抽象設計能力越好了。那時候,我就大膽放心讓你撒丫子跑了。在沒有學會跑之前,給老子乖乖的復制、修改、填肉吧。
6. 程序設計中的注釋在運行程序時都看不到嗎
恩,是滴,注釋在運行程序的時候是看不到的
之所以要寫注釋,是為了方便讀懂代碼 因為一段一段的代碼,都會實現一個小小的功能,這個時候你就有必要寫上代碼注釋了。這樣做的好處:
1.整個程序代碼看上去更專業
2.方便以後你返回來讀代碼,更容易讀懂自己寫的代碼
3.方便別人看懂你的代碼
7. 「程序中的注釋部分可有可無,通常可以省略」判斷和原因
錯。現在編程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要想其他程序員能看懂你的代碼,就必須要求有注釋,否則一個程序中大量的變數和函數將不知道代表是什麼含義。所以不能省略。
8. 如何看待程序員不寫注釋
我認為自己寫的代碼, 如果不寫注釋的話, 可能過個3天, 自己都不太記得住當時的思路了。更何況是重新維護代碼的人呢?如果將注釋標清,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了。
最後我覺得一個程序如果想要更好的進行維修,長時間運用那麼標明注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即利於自己又利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