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破襲正太路戰役預備命令的內容是什麼
這份由朱德、彭德懷、左權3人共同簽發的破襲正太路戰役預備命令,首先闡述了發動這次大破襲的理由,之後,命令要求「直接參加正太線作戰之總兵力不9於22個團(聶區10個團、129師8個團、120師4~6個團、總部炮團大部及工兵一部)」,「定於8月10日前完成偵察、器材准備、部隊調動等准備工作」,並特別囑咐:「准備未完畢以前,戰役意圖只准告知旅級首長。」命令詳盡地規定了戰役發起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② 百團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百團大戰是指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盪,一面加緊誘迫...百團大戰經歷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指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盪,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餘萬人,故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主要意圖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早在1940年春,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和聶榮臻等就共同討論確定了破擊正太路的計劃。7月22日,八路軍總部向晉察冀軍區、第一二○、第一二九師下達《戰役預備命令》,明確提出發動此戰役的目的是長期截斷正太線交通,並要求各部隊對其他各重要鐵路線,特別是平漢、同蒲等鐵路組織有計劃的破襲。8月8日,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行動命令》,對作戰兵力作了具體部署。
百團大戰經歷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主要交通線,重點是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參戰部隊、游擊隊、民兵同時發起攻擊,破擊正太、同蒲、平漢、德石、平綏、北寧、津浦、白晉等鐵路交通線,殲滅大量日偽軍。八路軍攻佔許多據點和車站,破壞日軍占據的華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並截斷正太鐵路一個多月。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繼續襲擊交通線兩側敵人和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敵據點,並發動淶(源)靈(丘)、榆(社)遼(縣)等戰役。為策應淶靈戰役,冀中軍區主力發動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殲滅日偽軍1400餘人,攻克據點29處,破壞公路150餘公里。第一二九師在榆社戰役中,連續攻佔榆遼公路沿線據點多處,並攻下榆社縣城,繳獲大批武器,殲敵900餘人。第一二○師繼續破擊同蒲鐵路北段,使該鐵路線再次中斷。第三階段(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是反「掃盪」作戰。從10月6日起,日軍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報復性「掃盪」。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命令,華北根據地軍民遂轉入反「掃盪」作戰。10月至12月,第一二九師主力粉碎日軍對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掃盪」。10月至1941年初,晉察冀軍民先後擊退日軍對平西和北嶽地區的「掃盪」。12月中旬至1941年1月24日,第一二○師粉碎日軍對晉西北的「掃盪」。至此,百團大戰結束。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俘偽軍18407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火車站、橋梁和隧洞260多處,摧毀大量敵堡和據點;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餘支和一批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這次戰役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從戰爭全局看,百團大戰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它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並且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遏制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網 2002年10月24日
③ 百團大戰是1940年8月25日-12月5日國民黨軍隊組織的幾個團隊日作戰
百團大戰不是1940年8月25到12月5日國防黨軍隊組織的105個團對日作戰。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一、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二、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三、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
所以百團大戰是我軍參團105個團,時間是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
(3)預備命令擴展閱讀:
百團大戰的背景:
日本在1938年秋,開始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希望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議和,同時國共雙方的摩擦也一直不斷!日本軍隊在1939夏,把分散在長城、華北和東北的一部分軍隊集中起來。
依託著鐵路和公路,對華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在荒原鑄堡挖溝,想要控制並且縮小抗日力量。
在1939年和1940夏季,日軍進行了兩次掃盪,又把集中在華北地區的三十多萬日軍和滿洲國軍隊分散開來,這樣給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在1939年,國民政府成立晉察冀敵後戰區,鹿鍾麟任戰區總司令。山西爆發了晉西事變,到了1940年的春天,華北八路軍策反收編了國民革命軍九七軍,把鹿鍾麟逐出了省外。
在四月到六月的時候,日本在山西南部發起了春季晉南作戰、鄉寧作戰和晉南反擊作戰」,國軍稱之為「第二次晉南會戰」。
1940年,歐洲戰局動盪,日本一方面加快誘迫國民黨投降的進程,另一方面又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想要徹底的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也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於是華北八路軍針對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這就是百團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團大戰
④ 是誰指揮了百團大戰
彭德懷是百團大戰的總指揮。但說到百團大戰的發起人,應該是朱德和彭德懷兩人。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百團大戰)《戰役預備命令》,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路。同時要求對同蒲路、平漢路、津浦路、北寧路、德石路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同年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百團大戰)《戰役行動命令》。
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離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由此可見,彭總雖然是百團大戰的總指揮(指揮具體的作戰),但發動如此規模龐大的戰役,命令的下達還是得經朱總司令的同意才行。
⑤ 戰役預備命令有怎樣的下達
7月22日凌晨,一束束電波飛向天空,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下達的關於大舉擊破以正太鐵路為中心的《戰役預備命令》傳到各部隊,傳到延安。延安收到這份註明「十萬火急」的電報以後,立即抄送毛澤東、王稼祥、洛甫、王明、康生、陳雲、鄧子恢、任弼時、譚啟龍和作戰局。朱德已於5月26日返抵延安,這份由他和在前方的彭德懷、左權3名八路軍主要指揮員聯合署名的電報,也同時抄送給朱德。
⑥ 陳錫聯將軍如何回憶戰役預備命令的
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三人聯名下達了《戰役行動命令》。這項命令規定,總部特務團主力集結於下良西營地區,聶集團、劉鄧集團、賀關集團和總部特務團,統由總部直接指揮,「限8月20號開始戰斗」。戰役行動命令下達以後,八路軍指戰員群情激昂,紛紛進行戰斗准備,對一些重要作戰地域,指揮員和參謀人員親自化裝去偵察。當時擔任第129師第358旅旅長的陳錫聯將軍回憶說:「我們這些旅幹部,當時都化裝去鐵路沿線偵察了地形。」
⑦ 破襲正太路戰役預備命令有什麼意義
它的文字雖然不長,卻凝聚著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八路軍總部領導人和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賀龍、關9應等部隊領導人近4個月反復切磋籌劃的心血。電報發到延安,立即被抄送毛澤東、王稼祥、朱德、洛甫、王明、康生、陳雲、鄧子恢、任弼時、譚啟龍和軍委作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