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指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1、巧渡金沙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毛泽东诗词中的《七律·长征》出现了如下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描写的就是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时心情的愉悦。
2、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24日晚,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
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十八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诗词鉴赏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国军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㈡ 当年老蒋怎么不决堤黄河水阻挡日军
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南下,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掘开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后的黄河水一方面的确起到了迟滞日军南下进程的作用,一方面也造成豫、皖、苏三省人民的灾难。有资料统计,1938年6月9日夜,黄河花园口大堤正式决堤,“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
㈢ 黄河在历史上有哪些严重的水灾
应该有三四次。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挡华北日军推进,炸毁黄河大坝,使黄河冲向江苏,经由淮河入海,共淹死了几十万人。
黄河改道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㈣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 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黄河夺淮入海是指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侵入淮河。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端口湖等湖泊。 蓄滞洪区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其中多数历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蓄洪的场所。 蓄滞洪区包括行洪区、分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 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渲泄洪水的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时用于扩大淮河的泄洪断面,增加泄洪能力。 分洪区:是利用平原区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围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额洪水的区域。 蓄洪区:是分洪区发挥调洪性能的一种,它是指用于暂时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额洪水,待防洪情况许可时,再向区外排泄的区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低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 滞洪区:也是分洪区起调洪性能的一种,这种区域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对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减洪峰,或短期阻滞洪水作用。
㈤ 详细描述下“黄河决堤”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黄河决堤,发生在日军西进途中。日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以后,大本营决定“扩大徐州会战结果”,命令部队沿陇海路西进,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1938年5月下旬,日军大本营先是命令进攻兰考、商丘、永城、蒙城以东地区,继而又下令攻击部队越过上述4个县城,继续西进。
根据日军大本营的命令,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命令第10、第14、第16师团分路向西追击。5月24日,日军第14师团的部队占领兰考后,被中国军队包围。经过近一周的激战,中国军队撤退。日军继续西进。
6月6日,日军第14师团占领开封。7日,离郑州只有数十公里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郑州危急。
日军连续西进,数周内侵占中原地区大片领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郑州一旦失守,日军必将会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也会沿陇海铁路西进,进攻西安。这将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谁知,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竟然盲目决断,采用“以水代兵”的战术。
6月初,蒋介石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当讨论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时,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一名副主任建议,选择适当位置炸开黄河大堤,水淹日军。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在郑州东北的花园口附近炸毁黄河大堤。这道命令,带来了一场新的灾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黄土高原夹带大量的泥沙,由西向东气势磅礴地奔泻下来。进入华北平原以后,黄河水流减缓,河道开阔,由于泥沙逐年淤积,河床远远高出两岸的田园和居民,汛期水位,比开封着名的铁塔和郑州着名的“二七纪念塔”塔顶还要高,成为地球上的一条“悬河”。黄河两岸广大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危,都系于那条大堤上。中国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防止黄河水患。
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命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数千年来,黄河沿岸的人民群众不断修筑大堤,把大堤修得十分坚固。奉命炸堤的工兵部队连夜挖掘,多次爆破,都没有把大堤炸开。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接连3次责问为何没有炸开大堤?
受命炸堤的工兵分队万般无奈,他们不得不另选地址,炸药、地雷同时使用。突然间,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破声,一条“黄龙”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里奔腾而出。
刹那间,滔滔黄河水带着混浊的泥沙,从缺口夺路而出,犹如万马奔腾,呼啸着,奔腾着,沿中牟、尉氏、扶沟一线向南泛滥,把沿途的村庄、庄稼、树木全部吞灭,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出现了大面积黄泛区。当年7月20日的《新华日报》报道:“黄河决口,共有两处,一在郑州以北24里的花园口溃决150公尺,水深3丈;一在中牟以北32里的赵口溃决300公尺,水深丈余。两决口相隔40里,中间杨橘一带,并没有水。花园口的决流,南经京水镇入贾鲁水支流至白沙镇,与赵口决流汇合,入贾鲁河向东南泛滥……”
㈥ 1938年黄河为什么绝口
1938年6月6日,开封失守,郑州岌岌可危。战区长官部参谋长晏勋甫建议:在郑州北面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造成泛滥区,将日军隔绝在豫东,保全郑州和中原。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蒋介石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命令炸开黄河大堤,阻止日军继续推进。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花园口决堤。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争议很大。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无能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有人认为蒋介石也是没有办法。那么当时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炸开黄河大堤,他究竟有什么苦衷?
一、日本计划两路夹击武汉,蒋介石不得不命令以水代兵。为了避免这一地区的60万军队被日军合围,蒋介石命令军队分路突围。最终50余万军队在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成功的向中部地区撤退。日军在占领了徐州地区之后,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出炉。日本计划趁国民政府准备尚未充分之际,从北路和东路夹击中国抗战的中心武汉。
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军队炸毁黄河大堤。起初去执行命令的军队中以河南兵员居多,他们拒绝执行这个命令。随后蒋介石调换了一支部队,这才开始在大堤上作业。6月9日,黄河大堤被炸开,滚滚黄河水蔓延而下。
二、以水代兵的计划,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㈦ 将介石炸大坝,有谁知道
炸的是黄河花园口大堤,时间是1938年,淹死日军1000多人,死亡中国农民80万。
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死日军1000多人,赢得3个月的抗战时间。但是使黄河改道7年,受灾人口1000万,死亡中国农民80万!教训如此惨痛,值得吗?
下这种命令,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的,甚至是残忍。
老蒋徐州战役失败以后,日本鬼子就进攻河南开封了,国民党的15万军队竟然挡不住土肥源的2万日军,开封被占领了,老蒋都觉得丢人。
日军马上进攻河南郑州,如果守不住,日军通过平汉铁路(就是京广线)很快可以占领湖北武汉,而武汉的国民党临时政府搬家都来不及,所以要炸黄河。
可恶的是蒋介石没有考虑民众的伤亡,只有秘书陈布雷提出意见,但是被老蒋骂为‘妇人之仁’。民众死亡太多,老蒋让陈潜报告西方记者,说花园口是日本人炸的,但是,日本不想‘背黑锅’,向世界说明不是日本炸的,于是成了当时的悬案?
共产党澄清是蒋介石炸的。
直到1978年,蒋介石去世2年以后,台湾的教科书才婉转的承认黄河是国民党炸的。
黄河炸开以后,7年不能合龙,80%-90%的黄河水冲入两条小型河流,最后灌入淮河,流进大海。这条路线称为‘黄泛区’,有400公里长,50-80公里宽,而且河道不固定,淹没了44个县,1000万人受灾,80万人死亡!许多良田7年无法耕种。
黄泛区成了‘新黄河’,从原来的河南、山东改道到安徽、江苏。黄泛区东部成为日军地盘,西部成为国民党军地盘。可惜只有4个月。武汉就被从长江东部进攻的日军占领了,蒋介石逃到四川重庆。
7年以后,1945年日本投降,又有了新问题:原来的河南、山东的黄河故道有800公里长,因为7年没有多少水,所以800公里堤防损坏不少,而且有许多贫穷的农民住进了河道里种地开荒。这时候,老蒋要求恢复黄河河道,修补花园口堤防。
山东是共产党的地区,为了恢复河道堤防,迁徙人口,当地军民又遭到一次磨难。当时炸开的花园口缺口只有4米宽,但是7年以后,被黄河水冲刷扩张到1000米!工程艰巨,用了1年时间才完成。黄河恢复了以后,黄泛区的400公里长土地才露出水面,农民再次迁徙回到老家,很多村庄只回来了一半的人口。
据说在炸花园口之前,先想炸黄河赵口的,由于扒赵口大堤不成功,日军占领开封以后又逼上来,所以国民党军队向西移动,炸开了更接近郑州的花园口。连美国将军史迪威都不同意,认为蒋介石在黄泛区“播下了仇恨”,注定会失败。
这种愚蠢的做法确实是近代战争史上的败笔。
㈧ 历史上,黄河改道过几次
黄河的河道变迁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
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
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
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见下图。
㈨ 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后70多年争议不断,但现在不再有争议。弊远大于利。梳理历史线条就可以得出结论。
1938年2月18日-1943年8月23,日军对民国首都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计218次,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万枚,重庆主城区1.76万幢房屋被毁,平民伤亡10000人以上。轰炸就是让中国害怕,逼政府投降。
1938年3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意思很清楚,我啥都没有,只要人不怕死就行。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等向八路军总部发出游击战战略指示。反抗才是王道。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时局,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不要以为这些是空谈,原因只有一个,国军在日军面前精神基本垮了。
5月15日,日军进军徐州,5月21扩大徐州会战的战果,蒋介石发现自己的20万主力有被2万日军包围的危险,就匆忙决定放弃徐州。
5月23日常凯申准备在郑州搞一场豫东战役,爱将桂永清手握装备精良德式战车营,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全线溃退。
眼看郑州不保,要是打游戏,蒋介石能想到办法只有开外挂了。外挂当然不存在,几乎所有的高参都建议扒黄河大坝。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6月9日上午9点,蒋介石命令在黄河南岸花园口扒堤,阻止日军西进,第二天上游普降暴雨,花园口决堤,89万人淹死。次年大旱,蝗灾瘟疫横行,百姓易子而食,仅河南300万农民惨死。2000万人流离失所。扒堤,阻敌效果一般,政治后果严重。
打湿了鞋的日军退回徐州,南下到蚌端口,过淮河,三天后就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6月11日-10月27日蒋介石自任总指挥组织防御,武汉会战。
11月13日,日寇进犯加快,常凯申密令张治中采取焦土政策,焚烧长沙,凌晨2时许,文夕大火,五天五夜,3万人直接在睡梦中烧死,90%房屋烧毁。
另外算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军民30余万和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上万人踩踏窒息而死。只想问一句,普通民众真的只是战争的边角料吗?无用废物吗?
豫湘桂战役,河南百姓见到汤恩伯驻军就围攻,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精锐尽去“一号作战”计划却轻松完成。
1946年6月26日,国共都同意将黄泛区问题解决,但国军仍不忘记在作死的边缘游走,国民党方面一面加紧堵口工程,一面派飞机轰炸解放区的复堤工地。目的只有一个让大水再冲一冲共军的地方。扒堤是为了民族大义,现在呢?都成惯犯了!
1947年5月,8年后花园口才终于堵上。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543万百姓对解放军死命支持,兵民1:9空前浩大,美械80万对60万,一败涂地。按惯例,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中抽一个民工,除去老弱妇孺,几乎是动员了全部的青壮年男性,而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而永城、夏邑、宿县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只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党的宣传只是口花花吗?
抗美援朝,以一敌十六国,小米加步枪一样赢了飞机大炮,美军连上三位猛帅也没能挽回败局。一句话民心可用。那些唯武器论者只能看到装备和军队数量却看不到人心,因此总是对党发动的敌后斗争蔑视,当看到日本投降后,共产党人占的地方多,又酸得不行。
请看今日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日益强盛,逼得美国都开始使用下作手段来对付华为这样的企业了,疫情中全球统考成绩也早就出来了。这不都是普通国人凝聚出来的力量吗?
试想让花园口决堤中惨死的民众,有上甘岭精神,就是拿着农具也可以灭了土肥原啊!苍天,花园口决堤惨死的百姓何其不幸也。
中国人缺的不是武器而是精气神。当今民族复兴,首先复兴的就是民族自信和对普通民众的爱。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