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份關於教育信息化,信息推薦的演算法,用數學建模來,好的話加懸賞
數學建模:就是通過計算得到的結果來解釋實際問題,並接受實際的檢驗,來建立數學模型的全過程。當需要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個實際問題時,人們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對象信息、作出簡化假設、分析內在規律等工作的基礎上,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作表述來建立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種模擬,是用數學符號,數學式子,程序,圖形等對實際課題本質屬性的抽象而又簡潔的刻劃,它或能解釋某些客觀現象,或能預測未來的發展規律,或能為控制某一現象的發展提供某種意義下的最優策略或較好策略。數學模型一般並非現實問題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們對現實問題深入細微的觀察和分析,又需要人們靈活巧妙地利用各種數學知識。這種應用知識從實際課題中抽象、提煉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就稱為數學建模(MathematicalModeling)。
不論是用數學方法在科技和生產領域解決哪類實際問題,還是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形成交叉學科,首要的和關鍵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對象的數學模型,並加以計算求解(通常藉助計算機);數學建模和計算機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可謂是如虎添翼。
B. 怎樣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
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規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發表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具體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是: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學生要求完成必修模塊加任一個選修模塊的學習。
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獲取。
(2)信息加工與表達。
(3)信息資源管理。
(4)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
選修模塊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
(1)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2)程序設計語言初步
(3)演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
選修模塊2:多媒體技術應用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2)多媒體信息採集與加工
(3)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選修模塊3:網路技術應用
(1)網際網路應用
(2)網路技術基礎
(3)網站設計與評價
選修模塊4:數據管理技術
(1)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2)資料庫建立、使用與維護
(3)資料庫應用系統
選修模塊5:人工智慧初步
(1)知識及其表達
(2)推理與專家系統
(3)人工智慧語言與問題求解
C.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D.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什麼為主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小學
模塊一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與信息處理。
(2)信息技術的應用。
(3)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漢字的輸入。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
(2)其他對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處理。
(4)版式設計。
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通信基礎。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網頁製作。
*模塊五資料庫初步
(1)資料庫基本概念。
(2)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
(1)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軟體系統簡介。
(4)計算機的安全。
(5)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E. 信息學排序演算法的問題,急……
不同的初始順序是不同的。
一般分為最好情況,最壞情況和平均情況。
比如快速排序的演算法復雜度是 nlogn,也就是需要經過 nlogn次比較
如果說最少的次數,那麼就是最好情況了。
F. 信息學奧賽的基本演算法有什麼
樓上太簡單了吧.....
具體可以Q我...501282261
先寫幾個
1.排序
冒泡
插入
快速
Heap Sort
BST Sort
Hash Sort
基數排序
Shell Sort
2.貪心
3.DP....
4.圖論
Dijkstra
Floyed
BellmanFord
Prim
Kruskal
Key Path
5.樹
BST
Heap
BTree
LineTRee
Trie
Splay
AVL
G. 小孩子學習編程嗎 中小學信息學奧賽怎麼樣
嗯,偶爾玩一玩可以,但是專門花時間學就完全沒必要了,除非孩子特別有興趣,完全是自己要求學。如果花不少時間,從孩子綜合收益上講,都不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收獲大,事倍功半的水平都達不到。
信息學是大學階段一個很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需要小學初中高中的基礎,對孩子來說,平房都不會蓋,怎麼蓋十層樓?如果花很多時間在上面,還可能產生一個嚴重副作用:學習不求甚解,因為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甚解相當於在火星上,能做的就是糊里糊塗地擺弄。把這習慣帶到以後的學習中,就害了。
H. 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方法有哪些
一、趣味學習法。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特別關注,只有關注了,你才會去主動探究學習。因此,我們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入門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一些動畫學習課件,讓學生以觀看卡通的方式去學習了解信息理論知識。學習滑鼠的基本操作時,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小游戲進行教學。到了高年級也應如此,我們應利用教學藝術,例如趣味引課,活動競賽激勵等。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主動學,達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探究嘗試法。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課堂上講半天,只看不練,不如讓學生上機操作幾分鍾。相信對這一點,我們從事多年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老師一定身有感觸。對於操作系統和一些教學軟體的操作小技巧和小常識,內容繁雜,達到同一種目的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有多種方法,因此你不可能把每一種技巧和方法都教給學生。因此我主張,平時要教育學生,告訴他們,只要你上課時,除了不要用力敲擊鍵盤、滑鼠和不正常關機,不造成計算機硬體損壞外,在聽清楚老師的講解和要求後,你可以大膽探索、嘗試操作。在實踐教學的課堂中,我發現學生的這種學習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給同學們更多的自由空間,它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學生自己學到很多課本中沒有講到的東西,甚至有些時候我們也會跟著學生學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和技能,可謂教學相長。
三、合作學習主題活動法。信息技術課不僅僅只是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操作,往往是圍繞著一個活動主題,在完成主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一定的信息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合作學習主題活動法,不僅體現學科之間的整合,使學習活動生動有趣。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學習的內容,掌握了信息技能,還學會了與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四年級學習《製作班報》,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主題活動學習,讓學生分組活動,自己去確定主題,收集素材,進行布局,最後完成作品,展示作品,師生進行評價。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提高了語文、美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審美情趣,學會了交流與合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觀看演示講練結合學習法。就是讓學生觀看教師或同學的演示操作後,再進行技能操作練習的一種學習方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通過多媒體網路教室等教學軟體進行教學演示,也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它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完成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觀看同學的操作演示,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例如,讓學生看自己和夥伴的作品,進行相互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激發學生的智慧火花。
五、閱讀自學法。對於書中的一些關於信息技術的小知識和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閱讀教材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操作情況找出自己需要掌握的內容加以體會,更好地鞏固操作方法。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的人。所以,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樂學,更要讓學生會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如同有了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會學到課堂以外的很多知識。
六、上網學習法。網路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資源豐富,知識信息更新快速。現代人特別是學生更應學會利用網路收集信息,利用網路進行學習。互聯網上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上網進行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小學的信息課中,我們應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網路,掌握一定的網路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上網習慣和網路道德,這是我們的課程要求。
七、幫助式學習法。教師根據當堂所教內容,對於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部分或是預設的課堂上學生會遇到的學習困難,課前錄製成演示講解視頻教程(可用屏幕錄像專家或是電子教室的錄屏功能進行錄制),取名「學習幫助」,隨同教學資源一同拷貝到每台學生機上。上課時,可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或是學習困難時,讓學生自己去觀看學習幫助,主動去尋求問題答案。此學習方法,更加人性化和體現因材施教,更有利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課堂進行主動學習,目前被很多信息技術教師認可和採用。
八、競賽活動學習法。通過組織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每年我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電腦作品製作和全國「六一」國際兒童節計算機表演賽。學生的電腦作品獲得過省級三等獎,在計算機表演賽中,學生多次獲得市級一、二、三等獎和省級三等獎、優秀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操作技能,豐富了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還有很多,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是有助於學生的發展,有助於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學法研究,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索和嘗試,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論證並得到完善。
I. 舉出在信息學中已被證明的「最優演算法」
·····你的內容和題目是否不和諧?
第一個比較排序演算法的時間最少值可以成立在各種排序演算法上的,比如桶排堆排或者快排,對於快排這種隨機排序由於處理的數據不同或是隨即函數的原因每次排序時間是不確定的。
所以我覺得第一句和 最優演算法 沒有明確的聯系,我是學信息的。
關於演算法,高中數學不是說了演算法不是唯一的嗎?至於最優打上引號還是有一些的我參考演算法導論給你一些 關於搜索路徑的簡單地說就是找迷宮出口路徑的Johnson頂點間的最短路徑演算法。
圖演算法中最小生成樹的Lruskal和Prim演算法
對於你的核心問題還是抱有疑問,一個問題有很多種演算法可以解決,而一個演算法能解決一類問題。你說你要從10個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定是從第一個找到最後一個,確實這是時間最優,但並不是空間最優,於是你的問題所謂的最優演算法還是很難肯定一個演算法是否是最優的,你在比如說用來測試CPU浮點運算速度的求pi值的演算法有很多據我所知有3種,哪一種是最優的我無法確定。
所以若不是對某一特定的問題,而是處理某一類問題的時候,是要看演算法的平均性能的。
你所謂的最優演算法,也許是存在的,但是我無法找出答案,很抱歉 如果你看到我的解答,情做你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