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應用編譯優化有什麼用
應用編譯優化的作用是:提高運行能力因為程序優化前,有3個變數需要3個寄存器,一次乘法運算。程序優化後,只有1個變數需要一個寄存器,沒有乘法運算。
並且這個優化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實際上用途很廣。為了程序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大多數程序員應該還是會選用第一種方式。
寫3行程序而不是直接甩下一行int ticks = 491520讓後來讀程序的人摸不到頭腦。有了編譯器的優化,程序員既可以寫出易讀的程序又不必擔心性能受影響。
尤其是在嵌入式領域,很多低端晶元根本就沒有硬體乘法器,如果程序不做上述優化可能這3行代碼需要幾十個cycle,優化過後一個cycle就搞定。
應用編譯優化的級別:
第一級:代碼調整。
代碼調整是一種局部的思維方式;基本上不觸及演算法層級;它面向的是代碼,而不是問題; 所以:語句調整,用匯編重寫、指令調整、換一種語言實現、換一個編譯器、循環展開、參數傳遞優化等都屬於這一級。
第二級:新的視角。
新的視角強調的重點是針對問題的演算法;即選擇和構造適合於問題的演算法。
第三級:表驅動狀態機。
將問題抽象為另一種等價的數學模型或假想機器模型,比如構造出某種表驅動狀態機;這一級其實是第二級的延伸,只是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但它有其本身的特點。
B. 編譯器的編譯器優化
應用程序之所以復雜, 是由於它們具有處理多種問題以及相關數據集的能力。實際上, 一個復雜的應用程序就象許多不同功能的應用程序「 粘貼」 在一起。源文件中大部分復雜性來自於處理初始化和問題設置代碼。這些文件雖然通常占源文件的很大一部分, 具有很大難度, 但基本上不花費C PU 執行周期。
盡管存在上述情況, 大多數Makefile文件只有一套編譯器選項來編譯項目中所有的文件。因此, 標準的優化方法只是簡單地提升優化選項的強度, 一般從O 2 到O 3。這樣一來, 就需要投人大量 精力來調試, 以確定哪些文件不能被優化, 並為這些文件建立特殊的make規則。
一個更簡單但更有效的方法是通過一個性能分析器, 來運行最初的代碼, 為那些佔用了85 一95 % CPU 的源文件生成一個列表。通常情況下, 這些文件大約只佔所有文件的1%。如果開發人員立刻為每一個列表中的文件建立其各自的規則, 則會處於更靈活有效的位置。這樣一來改變優化只會引起一小部分文件被重新編譯。進而,由於時間不會浪費在優化不費時的函數上, 重編譯全部文件將會大大地加快。
C. 有哪些編譯器優化可能改變演算法復雜度
1. 傳統優化演算法一般是針對結構化的問題,有較為明確的問題和條件描述,如線性規劃,二次規劃,整數規劃,混合規劃,帶約束和不帶約束條件等,即有清晰的結構信息;而智能優化演算法一般針對的是較為普適的問題描述,普遍比較缺乏結構信息。
D. 編譯原理 代碼優化的方法有哪些
最直接有效的就是使用css+div的格式,將網頁中的樣式都放到css中,代碼直接調取相應的css文件
寫代碼的時候不需要的空格不要留,減小代碼所佔的空間
E. 關於粒子群優化演算法的編譯錯誤,求指導!!! 雖然分少了點,但是真心謝謝你的幫助!!
注意: vc在處理.c 文件是按C 語言編譯的,所以
假如有以下文件: 1.c
#include <fstream>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return 0;
}
那麼編譯時就會出錯:
fatal error C1189: #error : "eh.h is only for C++!"
這是因為fstream標准庫要求用到eh.h文件,而Exception Handling的實現需要c++支持。
修改方法有兩種:
1. 只要把1.c改成1.cpp即可,
2. 或者使用老式庫fstream.h代替,修改如下:
#include "fstream.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return 0;
}
也可以。
但是第2種方法在你用到stlport的stl代替vc的stl的情況下編譯時,
會出現同樣的錯誤:
fatal error C1189: #error : "eh.h is only for C++!"
這是因為stlport實現的fstream.h同樣需要c++支持。
F. 編譯原理優化遵循哪些原則
真好奇的話,可以去翻翻《編譯原理》。不然,咱們只需要知道:1、優化有執行速度優化和空間優化兩種;2、優化級別越高,對代碼編寫質量的要求越高。如恰當地應用遞歸,使用volatile關鍵字等等,所以現實工程中一般不會開到最高優化級;3、想不出來了。。
G. 通過編譯器對程序優化來改進cache性能的方法有哪幾種
你的程序可能太短,看不出區別來,你比對一下她們生成的匯編碼就知道了
CPU 緩存是為了提高程序運行的性能,CPU 在很多處理上內部架構做了很多調整,比如 CPU 高速緩存,大家都知道因為硬碟很慢,可以通過緩存把數據載入到內存裡面,提高訪問速度,而 CPU 處理也有這個機制,盡可能把處理器訪問主內存時間開銷放在 CPU 高速緩存上面,CPU 訪問速度相比內存訪問速度又要快好多倍,這就是目前大多數處理器都會去利用的機制,利用處理器的緩存以提高性能。
就算優化帶來的效果非常有限,但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持續優化,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當年的Chrome瀏覽器就是靠打開網頁非常快從而打敗微軟系統自帶的IE瀏覽器。電腦手機等硬體的性能是有限的,不同的演算法會產生不同的效率,今天我們就簡單說一個選擇問題,開發程序時是節省內存還是節省計算量。
H. java如何優化編譯呢
#java編譯器對`String常量表達式`的優化:
- 1.String+String 可以被編譯器識別為常量表達
String a="ab" ;
String b="a"+"b";//編譯後:b="ab"
System.out.println(a==b);//true
分析:
編譯器將"a"+"b"當做常量表達式,在編譯時期進行優化,直接取"ab". 在運行時期
並沒有創建新的對象,而是從jvm字元串常量池中獲取之前已經存在的"ab"對象.
- 2.String+基本類型 可以被編譯器識別為常量表達式
String a="a1";
String b="a"+1; //"a1"
String c="a"+true;//"atrue"
String d="a"+3.14;//"a3.14"
#java編譯器對`常量`優化:
* 它是編譯時的一項優化技術,將代碼的常量計算在編譯期完成,節約了運行時的計算量.
1.常量替換
//編譯前:
final int x=10;
int y=x;
//編譯後
int x=10;
int y=10;//編譯時,常量替換了
2.數學恆等式的模式匹配替換
//編譯前:
int x=10+10;
//編譯後
int x=20;//編譯時,模式匹配替換了
3.常量折疊
//編譯前:
boolean flag=true||(a || b && c);
//編譯後
boolean flag=true;//編譯時,常量折疊了
I. Java代碼優化的常用方法有什麼
1)盡量指定類、方法的final修飾符。帶有final修飾符的類是不可派生的,Java編譯器會尋找機會內聯所有的final方法,內聯對於提升Java運行效率作用重大,此舉能夠使性能平均提高50%。
2)盡量重用對象。由於Java虛擬機不僅要花時間生成對象,以後可能還需要花時間對這些對象進行垃圾回收和處理,因此生成過多的對象將會給程序的性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3)盡可能使用局部變數。調用方法時傳遞的參數以及在調用中創建的臨時變數都保存在棧中速度較快,其他變數,如靜態變數、實例變數等,都在堆中創建速度較慢。
4)慎用異常。異常對性能不利,只要有異常被拋出,Java虛擬機就必須調整調用堆棧,因為在處理過程中創建了一個新的對象。異常只能用於錯誤處理,不應該用來控製程序流程。
5)乘法和除法使用移位操作。用移位操作可以極大地提高性能,因為在計算機底層,對位的操作是最方便、最快的,但是移位操作雖然快,可能會使代碼不太好理解,因此最好加上相應的注釋。
6)盡量使用HashMap、ArrayList、StringBuilder,除非線程安全需要,否則不推薦使用 Hashtable、Vector、StringBuffer,後三者由於使用同步機制而導致了性能開銷。
盡量在合適的場合使用單例。使用單例可以減輕載入的負擔、縮短載入的時間、提高載入的效率,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用於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