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為手機art文件夾是什麼文件管理~圖片~art,很多圖片都是雙份的
您好,我也用的華為手機,art(藝術)文件夾應該就是一個單純的文件夾,我這裡面還有什麼Screenshot(截圖)
『貳』 如何開啟手機ART運行環境
安卓系統的ART模式在安卓4.4+後就可以使用了,雖然谷歌沒有大動作的推出ART,但是這個基於安卓底層的改變或許會給安卓帶來全新的戰鬥力,甚至是匹敵IOS。簡單科普一下,安卓系統原先是運行在叫做Dalvik的虛擬機上,而要與這個這個環境溝通就必須在運行程序是進行轉換編譯成Dalvik能夠解析的語言。這樣就加重了資源耗用和程序運行負擔,造成安卓長期被詬病的「卡頓」現象。ART模式就是省去中間的轉換編譯環節,直接實現程序的快速運行,解放系統資源。工具/原料
安卓4.4及以上手機
方法/步驟
1
【第一步】剛剛刷機後的朋友首先要到手機設置中,找到關於手機--版本,不停點擊根據提示就可以開啟【開發者選項】了
2
【第二步】在開發者選項中找到【運行環境】,這裡面就有兩種運行模式一種是默認的Dalvink,另一種就是ART模式。這是只有選擇ART就行。
3
【第三步】選中ART模式後,手機會給出類似於安全聲明之類的提示,然後就會提示重啟,按提示操作後。重啟的時候就會出現手機在自動升級的通知,這個根據你手機中有的軟體需要的時間3-5分鍾不等。
4
【第四步】ART模式雖然使得程序運行流暢多了,但是,也佔用了更多的系統內存,同時在安裝程序的時候時間也相對增多了(ART好像就是在這時候進行預編譯的),這樣開機也會慢了一些。相對而言,這還是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END
ART個人使用體會
【第一】在了解到ART的詳細後,小編嘗試刷了安卓的4.4.2,並且成功切換到了ART模式,就其優點而言,自我感覺並沒有多麼特別的感覺。但在左右切換界面的時候,流暢感是挺好的。而開啟應用,也是挺速度的。
【第二】就其缺點BUG來說,偶爾會出現返回鍵失靈,還有輸入法自動回復到默認輸入法,目前就這兩個問題,這兩點都是很讓人捉急的BUG。
【總結】個人推薦手機發燒友大膽切換嘗鮮,這個被眾多人看好的ART模式究竟如何,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知道,當然,要有手機報銷後重新救機的決心。而對於其他朋友,不建議隨便切換到ART,因為這東西BUG還是挺麻煩的,希望你切換到ART如果失敗了,體驗差了不用罵小編。
END
注意事項
ART模式雖然有很好的優勢,但是官方現在並不保持其穩定性。所以請慎重選擇切換,可能造成手機死機無法開機之類的問題。
覺得我的經驗對你有幫助點贊一個吧謝謝。
『叄』 我在電腦上安裝了linux操作系統,linux的源碼應該是在系統的某個目錄下吧,請問是在哪個目錄呢謝謝
首先研究 Linux 源代碼樹的頂層目錄,它通常(但不總是)位於 /usr/src/linux-。我們不會研究得過於詳細,因為 Linux 源代碼經常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將嘗試讓給出的信息足以找出特定驅動程序或函數的位置。
Makefile:這個文件是整個源代碼樹的頂層 makefile。它定義了很多實用的變數和規則,比如默認的 gcc 編譯標記。
Documentation/:這個目錄中包含很多關於配置內核、運行 ramdisk 等任務的實用信息(但通常是過時的)。不過,與不同配置選項相應的幫助條目並不在這里 —— 它們在每個源代碼目錄的 Kconfig 文件中。
arch/:所有與體系結構相關的代碼都在這個目錄以及 include/asm- 目錄中。在此目錄中,每種體系結構都有自己的目錄。例如,用於基於 PowerPC 的計算機的代碼位於 arch/ppc 目錄中。在這些目錄里,可以找到底層內存管理、中斷處理、早期初始化、匯編常式,等等。
crypto/:這是內核本身所用的加密 API。
drivers/:按照慣例,在此目錄的子目錄中可以找到運行外圍設備的代碼。包括視頻驅動程序、網卡驅動程序、底層 SCSI 驅動程序,以及其他類似的驅動程序。例如,在 drivers/net 中可以找到大部分網卡驅動程序。將一類驅動程序組合在一起的某些更高層代碼,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像底層驅動程序本身那些包含在同一目錄中。
fs/:通用文件系統的代碼(稱做 VFS,即 Virtual File System)和各個不同文件系統的代碼都可以在這個目錄中找到。ext2 文件系統是在 Linux 中最常廣泛使用的文件系統之一;在 fs/ext2 中可以找到讀取 ext2 格式的代碼。並不是所有文件系統都會編譯或運行;對某些尋找內核項目的人而言,更生僻的文件系統永遠都是理想的候選者。
include/:在 .c 文件的開頭所包含的大部分頭文件都可以在這個目錄中找到。 asm- 目錄下是與體系結構相關的包含(include )文件。部分內核構建過程創建從 asm 指定 asm- 的符號鏈接。這樣,無需將其固定編碼到 .c 文件 #include 就可以獲得用於那個體系結構的正確文件。其他目錄中包含的是 非-體系結構-相關 的頭文件。如果在不只一個 .c 文件中使用了某個結構體、常量或者變數,那麼它可能應該放入其中一個頭文件中。
init/:這個目錄中的文件包括 main.c、創建 早期用戶空間(early userspace) 的代碼,以及其他初始化代碼。可以認為 main.c 是內核「粘合劑(glue)」。在下一部分將深入討論 main.c。早期用戶空間提供了 Linux 內核引導起來時所需要的功能,而這些功能並不需要在內核本身運行。
ipc/:IPC 的意思是 進程間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它包含了共享內存、信號量以及其他形式 IPC 的代碼。
kernel/:不適合放在任何其他位置的通用內核級代碼位於此處。這里有高層系統調用代碼,以及 printk() 代碼、調度程序、信號處理代碼,等等。文件名包含很多信息,所以可以使用 ls kernel/,並非能常准確地猜到每個文件的功能。
lib/:這里是對所有內核代碼都通用的實用常式。常見的字元串操作、調試常式,以及命令行解析代碼都位於此處。
mm/:這個目錄中是高層次內核管理代碼。聯合使用這些常式以及底層的與體系結構相關的常式(通常位於 arch//mm/ 目錄中)來實現虛擬內存(Virtual memory,VM)。在這里會完成早期內存管理(在內存子系統完全建立起來之前需要它),以及文件的內存映射、頁高速緩存管理、內存分配、RAM 中頁的清除(還有很多其他事情)。
net/:這里是高層網路代碼。底層網路驅動程序與此層次代碼交換數據包,這個層次的代碼可以根據數據包將數據傳遞給用戶層應用程序,或者丟棄數據,或者在內核中使用它。net/core 包含大部分不同的網路協議都可以使用的代碼,和某些位於 net/ 目錄本身中的文件一樣。特定的網路協議在 net/ 的子目錄下實現。例如,在 net/ipv4 目錄中可以找到 IP(版本 4)代碼。
scripts/:這個目錄中包含的腳本可用於內核的構建,但並不將任何代碼加入到內核本身之中。例如,各種配置工具可以將它們的文件放在這里。
security/:在這里可以找到不同 Linux 安全模型的代碼,比如 NSA Security-Enhanced Linux 以及套接字和網路安全鉤子函數(hooks),以及其他安全選項。
sound/:這里放置的是音效卡驅動程序和其他與聲音相關的代碼。
usr/:此目錄中的代碼用於構建包含 root 文件系統映像的 cpio-格式 的歸檔文件,用於早期用戶空間。
『肆』 我的文檔里有一個My Art 文件夾,該文件夾可不可以刪除
你好,My Art 是『我的藝術』的意思,這裡面應該是你用某一個應用程序時程序創建的,用來放這個程序的輸出文件,其中如果沒什麼時可以刪的,但是你下一次啟動這個程序可能還會自動創建,你可以改變輸出文件夾就OK了,首先想一下是什麼程序創建的,希望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伍』 關於art,想知道編譯轉換後程序是存在哪個文件夾的
以前的模式是把46碼的鞋子穿在42碼的腳上,因為不合腳就在鞋裡墊滿東西,這樣就能穿上了。現在的模式是直接把46碼的鞋改裝成了42碼,改裝過程中花費了更多的資源。那麼現在哪個穿的舒服
『陸』 怎樣用winhex從路由器編程器固件中提取art和uboot
ART在OP固件的最後面,從0F0000到0FFFFF這64K數據就是ART,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固件都是在最後面,無賴之下,仔細對比起其中的位元組,發現FW150R之類的固件是在最後面,跟OP一樣,跟換了ART再刷,效果比壇子里下的那個效果要好,可以穩定選擇20DB
可是效果還是很差,因為功放沒啟動,反而成了信號阻礙的了,手機放在AP上,可以達到-40DB,但是一拿開就不行了,裝天線根本沒用,試了千萬種ART,一個個比對,修改了刷,刷了焊,焊了再拆。拆了再刷,那個艱辛啊,幸虧有熱風槍,焊接並不是很費神
最後突然想到,原產自帶的既然能啟動,那麼他的AR應該可以用吧,打開備份的原廠固件,按照OP的方法,卻不是的,現在終於知道,原來ART真的不是都在最後面,這個固件的最後面既然是UBOOT
過後查看OP及其他AR9331的ART發現,其中都有一段字元,好像是HB6什麼的,找到原廠固件搜索這段字元,嘿,還真有,仔細研究起始斷和結束段,保存下來正好64K,反正拆習慣了,也刷習慣了,說實話,這編程真的好慢,刷好後,上機測試,哈,終於成功了,可穩定選擇27DB,而且效果明顯,站在5米處,選擇27DB和20DB明顯相差7個DB,奉上ART及編譯好的固件。
『柒』 請教各位大神iphone art studio如何保存圖片。。保存之後路徑在那兒謝謝。
選擇「PSD 」選項中所有的都行,y就是有些麻煩。最近存了一個,這個程序不錯!
『捌』 configure的時候怎麼指定搜索路徑
今天編譯一個開源庫libartnet的使用demo時候遇到一個問題,之前沒遇到過的,記錄一下。
其實很簡單,這個開源庫編譯安裝時,我習慣性地不把它安裝到/usr或者/usr/local下,而是安裝到/opt下,只是為了以後不想要的時候刪掉比較方便,結果編譯artnet的demo的時候就編譯不了了,因為這個demo程序也是通過configure make 這樣的步驟去編譯的。具體問題就是在執行configure腳本的時候找不到自己安裝在/opt下的庫,因為默認不會去那裡找庫的。
那怎麼辦呢?
如果是makefile或者gcc編譯命令還好改,直接加搜索路徑就可以了,仔細一看,原來這個檢查項目依賴的動態鏈接庫的步驟是通過pkg-config工具去完成的,pkg-config工具是去讀所有.pc文件的。這些pc文件在哪裡找呢?默認會在/usr/lib/、/lib/類似的這些放置比較重要的庫的目錄下的pkgconfig目錄里,如果自己安裝了一個庫在這些目錄里的話,對應庫的pc文件也會放到這些目錄的pkgconfig目錄下,所以可以默認搜索得到。但是自己裝得庫就不會,你安裝在哪裡,庫的pc文件就在對應pkgconfig目錄里,而這pkg-config工具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們只需要為PKG_CONFIG_PATH這個環境變數添加自己的庫的pc文件存放路徑比如/opt/artnet/lib/pkgconfig/,這樣在configure的時候就會去搜索這個目錄下的動態鏈接庫了。
提醒一下:PKG_CONFIG_PATH和PATH變數一樣,通過冒號間隔前後兩個搜索的路徑。
pkg-config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