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貿易差額的貿易失衡
貿易失衡指貿易逆差或順差過大的現象,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經濟的增長對外依存度過高。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不利的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資金的閑置浪費,不利於本國經濟發展;儲備貨幣匯率下跌時,外匯儲備會遭受損失;一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本幣發行也必然相應增加,從而產生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本幣若是可兌換的貨幣,貿易順差將使外匯市場上對本國貨幣求大於供,易受搶購沖擊;本國貨幣被迫升值,使出口處於不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國際貿易失衡的原因復雜多樣,所以解決的辦法不能僅限一種。只有多邊努力,才能較好地妥善解決,以避免引發世界經濟的劇烈動盪。2006年全球國際貿易額達24.5萬億美元。其中,出口12.1萬億美元,進口12.4萬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14%,扣除匯率和物價因素後,實際增長分別達到9.0%和8.5%。盡管增長很快,但貿易失衡問題卻有所加劇。
Ⅱ 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表現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高速增長,2005年貿易出口3.4萬億美元,佔世界貿易出口34%,比上年增長22%,分別高出日本、歐盟和北美17、14和12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出口增長20%、巴西出口增長23%、印度出口增長19%、俄羅斯出口增長34%。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高速增長,因而出現了大量順差,2005年達4190億美元。亞洲發展中國家出口為2.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8%,順差1180億美元。2006年高速增長的勢頭並未減弱。即使如此,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順差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貿易逆差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中美之間也存在著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以中國海關的統計資料計算,中方的順差近幾年急速增加,2000年還只有298億美元,而2005年則突破1000億美元,達1142億美元。2006年更創順差1442億美元新高。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必將產生多重影響,也應受到關注。
Ⅲ 國際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全球國際貿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國的三大經濟政策,即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國,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是孿生兄弟,更准確地說,它們是「父子關系」。財政赤字必然導致貿易逆差,且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貿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佔GDP的1.94%,與此相適應,貿易逆差僅314.1億美元。而到2005年,美財政赤字高達4992億美元,佔GDP的4%,因而貿易逆差也創新高,達8284億美元。一般地說,貿易赤字通常等於一國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所以,貿易赤字要麼源於投資增加,要麼源於儲蓄下降。美國既有投資增加,更有儲蓄下降,雙重推動貿易赤字急速膨脹,甚至狂飆。在美國,不僅政府靠雙赤字渡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債消費。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極低,難以支撐高消費,於是靠借債過日。
美國的家庭債務截至2005年第3季度已達11.4萬億美元。由於進口大大超過出口,美國每天必須從比較窮的國家借債20億美元,以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還必須指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之所以出現,同它的以雙重標准為基本特徵的所謂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從美國的產業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它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則是它的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可是,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必然造成貿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貿易失衡。 從發展中國家考察,有三種情況影響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其一,必要的外匯儲備是預防和解決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是首先從外匯短缺突破的,而最終又是靠外力注入外匯解決的。慘痛的教訓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明白,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外匯儲備,以備不測風雲。因此,這些國家都力求出口大於進口,使外匯增加。這當然會影響貿易的平衡。其二,以貿易盈餘作為投資和增長的引擎。許多發展中國家曾經希望引進大量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但這種願望並沒有兌現。於是,不得已轉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貿易盈餘來積累資金。這就使出口多進口少而形成貿易不平衡。其三,產業轉移導致的赤字或盈餘的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保持貿易盈餘。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美國和亞洲「四小龍」又把一些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並隨之也把貿易盈餘轉移至中國。這是形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從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原因眾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從根本上研究與觀察,不難發現,它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由於科技、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等諸多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快慢不等。原來一些後進的國家趕上來了,相反,原來先進的國家有的又落後了。於是,舊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必然被打亂,再形成新的秩序和關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點上。在摩擦、矛盾與斗爭中前進。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
Ⅳ 國際貿易失衡的介紹
中國自1994年後一直保持著順差,且順差呈上升趨勢,2006年達1770億美元。這種貿易不平衡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因此,應採取內外兩類不同的政策加以解決。 在外因方面,主要是美國對華的三大政策,即出口管制政策,武器禁運政策和非市場經濟地位政策造成的。 在內因方面,主要是在三個低政策,即人力成本低、資源成本低、環境成本低的基礎之上催生的人民幣幣值低造成的。
Ⅳ 中美貿易失衡問題
我猜想,那本書的這句話意思是:美國進口貿易總額大於出口總額,賠錢,但是該著不給,中國就是借給美國人錢的孫子,打借條的美國就是大爺,算是一種打擊;而美國遲遲不肯放開國內高科技出口管制,許多業內集團公司等是不敢將高科技產品賣給中國的,所以寫這句話的人可能覺得如果開放這一項,美國出口這塊勢必能增長從而解決貿易不平衡。
而我解釋的什麼是開放高科技出口呢?通俗說一項,譬如美國很多高科技電子產品,是在中國買不到的,或者說在中國以合法手段買不到的,為什麼呢?中國自古都是山寨大國,仿製能力驚人,但超越能力soso,美國一部人是了解這些的,所以有部分原因是基於無形資產的保護,也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想被中國某些黑商褻瀆。美國政府在出口管制中好像是有新科技項目發明衍生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不得不經批准出口部分國家(中國啊,韓國啊估計都不行;不給中國是因為仿製行為太泛濫,各種形式的;不給韓國是怕超越,復制同等功能後還會更精美。)。當然還有些發展性的項目是根本不允許出口的。
所以我覺得美國政府基於保護知識產權利益為出發點,是可以理解其作為的。當然中國如果自己的科技產品過硬,甚至超越美國,那時候人家美國也用不著捂著自己的硬餑餑了。
補充:個人覺得中美貿易失衡因素很多,其實美國對於科技管制這塊並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你炒的那句話邏輯上很矛盾,仔細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