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人民一年能吃多少糧食
中國人民一年能吃至少1萬億斤左右的糧食。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去年產量為13277億斤,且連續五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說明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生產能力。
現在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安全標准線。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國家增加糧食儲備,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今天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說:「有人擔心,我們國家會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對這個問題,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1)人均糧食消費量的演算法擴展閱讀:
中國糧食足夠中國人吃主要取決:
第一,我國的糧食產量足夠穩定且高位。每年都高達6.5億噸左右,而今年這一數據可能會更高一些,因為國家明顯加大了對於春耕引導力度和幫扶支持。
以2019年為例,我國當年度的糧食消費總量包括油脂油料在內,大概是七億噸左右,但是在這高達七噸的糧食消費中,有大約六億噸左右是完全國產化的糧食,其中特別是像小麥,稻穀米這樣的口糧以及穀物幾乎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
第二,我國的糧食庫存足夠應對突發事件。而我國目前的糧食庫存總量大概在2.5到3億噸之間,當然,具體數值這個屬於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范疇之內,也算是一個機密官方,並沒有對外透露,但是2.5億到3億噸之間,這個數據是業內的普遍共識。
在國際上對於糧食儲存以及國家庫存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那就是一個國家,每年的糧食儲存量大約在這個國家,年度糧食消費量的40%左右,最為科學,如果少了,再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會有些乏力,而如果糧食庫存過多,咋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說庫存偏多,造成財政壓力過大以及糧食流通受阻,陳化糧現象嚴重等等。
㈡ 一個人一年吃多少斤糧食
按一個人一天兩斤算,一年大概700斤。
中國人民一年能吃至少1萬億斤左右的糧食。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去年產量為13277億斤,且連續五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說明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生產能力。
現在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安全標准線。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百,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吃一年。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些國家增加糧食儲備,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今天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說:「有人擔心,我們國家會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對這個問題,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中國糧食足夠中國人吃主要取決:
我國的糧食產量足夠穩定且高位。每年都高達6.5億噸左右,而今年這一數據可能會更高一些,因為國家明顯加大了對於春耕引導力度和幫扶支持。
以2019年為例,我國當年度的糧食消費總量包括油脂油料在內,大概是七億噸左右,但是在這高達七噸的糧食消費中,有大約六億噸左右是完全國產化的糧食,其中特別是像小麥,稻穀米這樣的口糧以及穀物幾乎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
以上內容參考:四海網-中國庫存口糧可供全國人民吃一年:不存在糧食危機
㈢ 請問人均糧食佔有量怎麼計算
是的。總產除以總人口
㈣ 全國一天浪費多少粒糧食,夠多少人吃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除各類果蔬、肉食之外,我國人均每年的主糧消費量(包含原糧、谷類、豆類以及薯類)的消費分別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
人均主糧一年的消費量為:132.8+122+8.3+2.6=256.7kg,相當於513.4斤,摺合為每天消耗1.45斤各類主糧。那麼14億人,每天需要消耗的主糧為:1.45斤*14億=20.3億斤=10.15億千克。
按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470公斤左右,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按照計算的14億人,每天消耗10.15億千克,國家的儲備糧食可滿足全國人民消費:4500/10.15=448.3天,相當於1年又3個月的時間。
㈤ 為什麼說人均糧食產量是強度相對指標,而人均糧食消費量是平均數指標呢它們分別是怎樣計算啊
平均指標的分子分母分別是以總體的標志總量和總體單位數,分子分母的元素具有一一對應關系也就是說算術平均數要求所有變數值都大於零,而強度相對數不需,所以說人均糧食產量是強度相對指標,而人均糧食消費量是平均數指標.
㈥ 今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483公斤,我們一個人一年能吃掉多少糧食
我們一個人一年能吃掉190公斤的糧食。
只有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才能有更大的安全感。最後,我國有嚴格的糧食收儲制度。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是為了更好地平衡好年景和壞年景。當糧食豐收的時候,那麼國家糧倉就會開啟收糧模式,需要糧食的時候可以放糧。如果當年的糧食產量達不到預期效果,那麼可以向市場投放一批糧食,以此來平衡糧價。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㈦ 14億人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糧食國內庫存大概能支撐多久你知道嗎
14億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除各類果蔬、肉食之外,我國人均每年的主糧消費量(包含原糧、谷類、豆類以及薯類)的消費分別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人均主糧一年的消費量為:132.8+122+8.3+2.6=256.7kg,相當於513.4斤,摺合為每天消耗1.45斤各類主糧。那麼14億人,每天需要消耗的主糧為:1.45斤*14億=20.3億斤=10.15億千克。
其實考慮我國每年的糧食產量以及目前的科技技術(要像古代那樣顆粒無收的情況基本不可能發生,遇到自然災害,最多也就是減產),加上現有的儲備糧食,我們目前基本不用擔心吃不飽的問題。特別是在庫存倉容滿倉的情況下,可以在全國停產的情況下,支撐全部人口2年半的時間的消費,如果進一步控制食用量,按照配比核發,那麼支撐全國人口3年以上的消費都沒有任何問題。
總結
糧食、豆類這些可以長期儲備的,其實影響不大。比如2月18日,針對網友關於湖北糧食夠不夠吃的問題,湖北省糧食局官方消息回復,目前,湖北省糧食庫存充裕,可供全省居民口糧消費一年以上,其中:湖北境內的中央事權糧食可供消費半年以上。對此中儲糧也在官博上進行了答復。真正有影響的主要是儲存難度較大的果蔬產品。
㈧ 統計學,人均糧食消費量
強度相對數
人均糧食消費量=糧食消費總量/人口總數。是兩個不同但又聯系的總體間的比較。
與平均數的區別在於,平均數的計算在同一總體范圍內,其大小取決於各單位標志值的大小和各標志值出現的次數。
㈨ 人均糧食消費量、人均糧食需求總量、人均糧食產量 它們之間的區別,我疑惑了。
看《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上面說,到2010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89公斤。好極了,但是我看《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上都是城鄉居民分開統計,而統計的人均糧食消費量,09年農村不超過189.3公斤/人;城市不超過81.3公斤/人。怎麼也不可能達到389公斤。
與此同時,在《綱要》上說,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89公斤,後面又提到了「糧食需求總量」達到5250億公斤。難道它計算的所謂「人均糧食消費量」是用需求總量除以總人數的么?親啊。瘋了。那麼「糧食需求總量」又是怎麼算出來的呢?是產量加上進口出口凈額么?那麼這樣計算下來的09年的「人均糧食需求量」就達到了434.27公斤了。遠遠超過《綱要》規劃的了。
拓展資料:
我國的糧食消費的主要方式大致有六種:
1. 口糧,(也就是居民日常糧食消費,小麥和稻穀是主要的 )
2。 飼料用糧(就是把糧食加工成特殊飼料, 主要是玉米,用來飼養和繁殖動物性產品)
3。 工業用糧 (就是糧食特殊加工用於工業生產產品,比如,調味品,葯品,燃料等等)
4. 種子用糧
5. 糧食損耗 (主要是農戶儲存糧食出現的受潮等的損耗)
6. 貿易用糧 (內地和外地,國內和國際間的糧食貿易)
浪費糧食的原因?
浪費糧食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
糧食供應緊平衡,國人還有多大資格來浪費糧食呢,如果再考慮到中國還有1.3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狀態,「浪費糧食是極大犯罪」就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說教,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因此,從遏止公款宴請和鋪張浪費入手,讓社會風氣為之轉變,讓節約糧食成為自覺行動,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策。
節約糧食建議: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
5、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後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盡量帶回家。
8、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中國糧食產量有哪些結構組成?
中國糧食作物主要由禾穀物、豆類和薯類組成,習慣上又稱為中國有四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小宗糧豆和薯類。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大豆在國外不為糧食作物;在中國人們越來越趨向把大豆視為經濟作物,然而,迄今統計中還是把大豆計算在糧食作物之內。
中國的糧食生產作物種類結構,自1950—1999年的50年間發生了很大變化(表1-4),中國糧食作物中,四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玉米、大豆,下同)產量在50、60年代分別占糧食總產量的70.25%和71.59%,到了70年代則達到79.36%,而到了80年代、90年代上升為86.04%和88.78%,也就是說四大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的比例在50年中上升了17個百分點,而其中大豆的比例很低,也只有平均3.2%左右。除去大豆的三大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的比例由50年代的66.28%上升為85.96%。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薯類所佔比例由50年代11.39%持續下降到90年代的6.74%。而小宗糧豆也由50年代占糧食作物的比例18.37%持續下降到90年代的4.48%,僅有50年代的1/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