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cpu速度怎麼查
在 WINDOWS 系統,點擊「電腦」、「屬性」,即可看到 CPU 的速度。
⑵ 如何測試電腦CPU性能
1、Super π,一款計算圓周率的軟體,側重測試單核性能。通常選擇測試π小數點後面100萬位,連續重復計算19遍,花費的總時間越短表明CPU單核性能越強。
一般說來,25秒左右可以接受,15~20秒算比較好,15秒以下很好了,10秒以下很優秀。
2、弗雷茲國際象棋,一款模擬計算國際象棋的軟體,測試結果為每秒鍾計算多少千步,得分換算成圖拉丁1.0GHz的倍數。無論單核、雙核還是四核的性能都可以測試。大概說來,全部核心的總體性能,5000分左右算湊合,7000分以上算不錯,10000分以上算非常不錯,15000以上的分數算非常厲害了。
⑶ 怎樣測試cpu性能
根據cpu的性能指標進行測試,具體如下:
1、CPU的緩存容量與性能:計算的緩存容量越大,那麼他的性能就越好。計算機在進行數據處理和運算時,會把讀出來的數據先存儲在一旁,然後累計到一定數量以後同時傳遞,這樣就能夠把不同設備之間處理速度的差別給解決了,這個就是緩存容量。
在處理數據時,數據的臨時存放點,按道理,只要緩存容量越大,計算機的數據處理速度將會越大,則計算機運行速度將會越快。
2、CPU工作電壓:CPU的正常工作電壓的范圍比較寬,在計算機發展的初期,這時候CPU的核定電壓為5伏左右,後來CPU工藝、技術發展,現在CPU正常工作所需電壓相較以前而言越來越低,目前最低可達1.1V;
如此低電壓下的環境,CPU也能正常運行。有些發燒友通過加強工作電壓,加強CPU的運轉效率,達到超頻的目的,極大的提升了CPU的運行效率,但這樣是一種消耗CPU使用壽命的不可取的辦法。
3、CPU的匯流排方式:一般來說,把CUP內部的匯流排結構分為三類,單線結構,由一條匯流排連接內部所有的部件,結構簡單,性能低下。雙匯流排結構,連接各部件的匯流排有兩條,被叫做雙匯流排結構。多匯流排結構,連接CPU內各部件的匯流排有3條及以上,則構成多匯流排結構。
(3)如何測試cpu編譯速度擴展閱讀:
cpu性能衡量:
對於CPU而言,影響其性能的指標主要有主頻、 CPU的位數以及CPU的緩存指令集。所謂CPU的主頻,指的就是時鍾頻率,它直接的決定了CPU的性能,因此要想CPU的性能得到很好地提高,提高CPU的主頻是一個很好地途徑。
而CPU的位數指的就是處理器能夠一次性計算的浮點數的位數,通常情況下,CPU的位數越高,CPU 進行運算時候的速度就會變得越快。現在CPU的位數一般為32位或者64位。
以前人們使用的計算機都是32位系統, 近年來人們使用的計算機的處理器中64位所佔用的比例則顯得更多,這是因為64位的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變得更快,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
而CPU的緩存指令集是存儲在CPU內部的,主要指的是能夠對CPU的運算進行指導以及優化的硬程序。一般來講,CPU 的緩存可以分為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而那些處理能力比較強的處理器則一般具有較大的三級緩存。
⑷ 怎麼測cpu性能
可以使用cpu-z小軟體來測試cpu的性能;
打開軟體後,通過處理器一欄可以看到關於本機CPU處理器型號、規格、TDP、工藝與支持指令集的詳細信息;
通過時鍾一欄可以看到處理器的核心速度、倍頻、匯流排速度;
通過緩存一欄可以看到一級數據、一級指令、二級、三級;
通過最後一欄還可以看到處理器的核心數與線程數。
⑸ 測試CPU速度的軟體有哪些
CPU-Z 全宇宙最權威的測速工具
http://www.xdowns.com/soft/6/54/2006/Soft_28860.html
如果是AMD的CPU則同時也可以使用官方專業的測試工具:AMD CPUInfo v2.2
http://www.xdowns.com/soft/6/152/2008/Soft_40599.html
如果僅僅是測試CPU速度的話,那麼以上兩個足夠了.
⑹ 如何測試cpu核心速度
用硬體測試軟體,可以很輕松很直觀的測試出cpu核心的速度來,而且還可以實時監控cpu的主頻變化……比如用cpu-z就可以。
⑺ 在linux安裝MySQL時採用源碼編譯安裝,但是如何讓MySQL的編譯時間縮短呢
可以試試在使用make && make install 時添加-j參數,不限制內核進行編譯安裝。或者-j 後加內核數 。例如 make -j 4 && make install -j 4
優點:速度快會相對提高很多
缺點:消耗大量CPU,內存資源。
我做過一個測試,如果不限定內核 (16核 80GB內存 )的伺服器編譯安裝mysql 5.0.7 安裝時長大致在10分鍾左右,但是測試時伺服器CPU跑滿100% ,內存消耗至少32GB。直接使用 make && make install 安裝耗時45分鍾,內存4GB ,CPU 10%左右。
⑻ 如何看CPU的快慢
CPU的性能主要體現在其運行程序的速度上。影響運行速度的性能指標包括CPU的工作頻率、Cache容量、指令系統和邏輯結構等參數。
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通常,主頻越高,CPU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
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
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台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
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非同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非同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伺服器系統的不穩定。
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匯流排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
匯流排頻率
AMD 羿龍II X4 955黑盒
前端匯流排(FSB)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
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
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倍頻系數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主頻而得到高倍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
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l酷睿2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戶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
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
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L1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
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筆記本電腦中也可以達到2M,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可以達到8M以上。
L3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
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