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剩餘價值的演算法

剩餘價值的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7-18 00:52:52

A. 協新價值+剩餘價值=附加值

附加值=勞動租=協新價值

《知本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租值最大化,但不是所有的租值都能以貨幣進行量化,因為產權定價機制的不完全和經濟的外部性,許多資源與租值是無法貨幣化的,例如,有人污染了你的居住環境,但國家沒有拍賣或規定污染排放權,直接導致受害人無法索賠,個人的租值受到了損害,卻無法科學而准確地要求賠償。再如,你讀了一本壞書或反復觀看一部黃碟,最終犯了強奸罪,你只能打落牙齒肚裡吞,而無法向黃書或黃碟的銷售者索賠,你損失的租值也無法貨幣化。

人類的一切進步或生產力發展,歸根到底都是附加值、勞動租或協新價值等經濟增量的合理創造,剩餘價值是掠奪別人的增量,不是合理的附加值或勞動租。我們說生產力發展了,是說什麼呢?不是說人們加班加點的勞動量增加了,而是說人們的效率與增值水平提高了,人們的資本構成(資本租)與勞動構成(勞動租)提高了,即勞動租或附加值等經濟增量才是生產力的發展內容。由於馬克思《資本論》否認了資本道德與資本租,實質上是否定了生產力的真正來源,過分神化工人並妖化資本家,其實是沒有發現「附加值即生產力,勞動租即生產力,協新價值即生產力」的發展真相,好在《資本論》的致命缺陷被偉大的《知本論》彌補了,《資本論》與《知本論》成為人類陰陽互補,對立統一,相生相剋的一對哲學傳奇!

現在聯合國與美國都在帶頭力推「附加值貿易測演算法」,《知本論》作為全球最科學而系統的協新價值學說,將附加值與勞動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並由此發現了附加值的增量分析,才是生產力之本或市場之魂,協新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經濟規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次要經濟規律,而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只有協新價值規律,一切剩餘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容忍,但在社會主義社會都是不能空忍的,都是不合法的交易費用或非法所得,也都是要嚴厲打擊的,因此,《知本論》對附加值、勞動租和協新價值這三個近似概念的偉大分析,充分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偉大的國家,必有偉大的政黨和人民,也必有偉大的學說與名著。

B. 新車每年折舊怎麼算

汽車通常的折舊率是通常折舊率為:前3年為11%,第4年起為10%,後3年為9%。前3年每一年折舊率為11%,3年的總折舊率為33%。

第4年起,每年折舊率10%,總折舊率40%;後3年每一年折舊9%,總折舊率27%。小汽車按稅法規定:折舊年限5年,殘值率5%。

折舊率越高,車輛的車況就越羞,剩餘價值也越低。折舊率與成新率一樣,都可以用來表示二手車價值(汽車殘值)。


有關汽車折舊的幾個基本概念:

汽車折舊基數是指以貨幣表示的汽車價值,當汽車價值增加或減少時,折舊基數也隨之變化。

賬面殘值是指汽車使用期終時的賬面價值,主要用於財務計算,它並不等於此時的實際價值。無論何種折舊方法都不考慮賬面殘值以下的資產價值。

估計殘值是指在更新計算時對不同使用年限汽車的估價。

實際殘值是指汽車在轉賣或報廢處理時實際成交的價格。

折舊壽命是指完全回收汽車投資的時間長度。它一般不等於汽車投資有效使用期,也不等於汽車實際使用壽命。

C. mark-up的計算方法

margin是賣價減成本除以賣價等於百分比

mark-up是賣價減成本除以成本等於百分比

Markup在經濟學是利潤的意思。

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利潤的本質,利潤是企業盈利的表現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

利潤的不同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而利潤是對全部成本而言的。

因此,收益一旦轉化成了利潤,利潤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質生產就被賺了,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賺錢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的本質就是資本的產物,它同勞動完全無關。

如果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潤,那麼,隨著錢轉化為利潤,則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就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剩餘價值這個概念的范疇很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並且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而利潤這個范疇,似乎意味著資本自身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新的價值來。這種顛倒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

首先,因為資本家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從而掩蓋了不變資本(c)同可變資本(v)之間的本質區別;

其次,因為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所以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實質上同勞動者的勞動要素無關,而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

最後,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為前提,即藉助於利潤率,才把已轉化為成本超過額的利潤,進一步轉化為預付成本在一定周轉期間內超過它自身價格的余額。

在現實生活中,產業廠商通常也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以利潤率乘預付成本得出預期的利潤量,而它並非主觀幻覺之物,而是客觀上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東西。

科學的論證和實踐表明:這個利潤量其實是由可變成本所帶來的增額。總之,利潤是內在的本質或實體,而剩餘則是外在的現象或形式。

拓展資料:

在金融領域,margin即保證金是指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必須存入交易對手方(通常是他們的經紀人或交易所)的抵押品,以覆蓋持有人為交易對手方造成的部分或全部信用風險。

若持票人有下列行為之一,可能會出現此風險:

1.向交易對方借入現金購買金融工具;

2.借入金融工具賣空;

3.訂立衍生合約。

保證金賬戶的抵押品可以是存入賬戶或提供證券的現金,代表賬戶持有人可用於進一步股票交易的資金。在美國期貨交易所,保證金以前被稱為履約債券。

今天大多數交易所使用的是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於1988年開發的「風險的標准投資組合分析」方法來計算期權和期貨的利潤。

D. 進價、售價和利潤率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公式:進價=售價-【售價*利潤率】,售價=進價/利潤率,利潤=售價-進價,利潤率=(售價-進價)÷售價,售價=賣出去的價格,進價=買商品的價格。

例如:

買一台電腦花費3000元(進價)

賣出去的價格是3500元(售價)

3500-3000=500(利潤)

需知:

進價:通常是指「含稅進價」(註:電腦系統實際是以「未稅進價」,來計算毛利的),進價決定的因素包括:「采購及銷售人員的素質與談判技巧,買賣雙方的實力,供需的狀況,付款條件,其他交易的條件與要求。

供應商的地區性營銷策略,供應商的獲利狀況,及買方的市場定位,或進貨數量,原材料價格,匯率」等等。「含稅進價」在電腦系統上是指扣除「折扣」後的進貨價格。

E. 利潤率的演算法公式!!!!誰可以告訴我嗎

政治經濟學中是這么說的:
利潤率=剩餘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即P′=m/(c+v),也就是說利潤率是剩餘價值同總資本之比。
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利潤率=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X100%
或者
利潤率=(售價-成本)/成本=(售價/成本)-1

F. 固定資產余值與殘值區別

一、含義不同

1、固定資產殘值,是指固定資產報廢時回收的殘料價值。

2、固定資產余值就是固定資產的折余價值。

二、計算方式不同

1、固定資產殘值主要是在固定資產喪失使用價值以後,經過拆除清理所殘留的、可供出售或利用的零部件、廢舊材料等的價值。

2、固定資產余值的計算是用固定資產原值減去累計折舊金額後的金額,即固定資產余值=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

三、適用條件不同

1、固定資產殘值是固定資產報廢清理時收回的一些殘余材料的價值。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時,一般要預計固定資產殘值。

2、固定資產余值是在計算固定資產現有價值時使用的,即固定資產凈值。

G. 固定資產折舊殘值率計算方法

這個比固定資產折舊殘值率更有價值,是從網路文庫里的九篇論文整合而來的,望採納
內 容 摘 要:固定資產的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的系統分攤,它作為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長期服務的有形資產,其價值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資產的使用而發生損耗,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頗多且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差異,作為一個企業,要針對各折舊方法的利弊選擇適合本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時,涉及多種折舊方法的比較問題,因此,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和分析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
本文以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固定資產具有潛在的為企業謀取利益的能力,這種,能力隨著固定資產價值的轉移,以折舊的形式在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而逐漸消退直到消失。固定資產的損耗包括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兩種。折舊的計提也就是固定資產在資產使用年限內系統和合理的分配過程。目前,我國採用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以及加速折舊方法中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這些折舊方法都被認為滿足了系統性。探討了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需要考慮的因素,幾種固定資產折舊法的比較和分析。因此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和分析主要集中在其適用性上,比較分析不同折舊方法的理論依據,優缺點以及適用對象。

關鍵詞: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固定資產折舊的特點、折舊方法的比較、折舊方法的分析。

引言: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不斷發生磨損或損耗,其損耗價值逐漸轉移到成本費好用中,構成企業的經營成本。這部分隨固定資產損耗而轉移的價值就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固定資產損耗分為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兩種。前者是由於使用和自然力的影響而發生的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上的損失;後者是由於技術上的進步,高效能固定資產的出現和推廣,使原有固定資產效能相對降低而一起的損失。為了使企業將來有重置固定資產的資金實力,同時實現期間收入與費用的正確配比,企業必須在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期限內把固定資產的成本合理分配於各個受益期,計提一定數額的折舊費。因此,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對於企業發展需要至關重要。

一、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主要因素
1.1、折舊基數
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首先要考慮的是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或賬面價值,及折舊基數。不同的折舊方法,折舊基數是不同的。
1.2、使用年限
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是無法預先准確計量的,因此需要事先估計該項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是由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所決定的,但實質上,耐用年限一般以考慮技術進步的無形損耗為主,即固定資產的經濟壽命決定技術壽命。
1.3、凈殘值
固定資產的凈殘值是預計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滿時的殘值收入扣除預計清理費用後的余額。其中殘值收入亦稱處置收入,它包括固定資產報廢時殘料收入以及固定資產未到報廢時發生的出售、抵債、投資轉讓、非貨幣型交換等項交易產生的收入。清理費用亦稱處置費用,於處置收入相對應,即固定資產報廢時發生的拆卸、搬運等費用。它是對固定資產價值的追加,應事先加以估計。
1.4、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很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准則規定,採用的折舊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二、幾種固定資產折舊法的比較和分析
2.1、直線法
亦稱年限平均法,該種方法要求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中分期等額計提折舊。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
=(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
使用該折舊方法的前提是,假設固定資產的折舊是由於時間推移的關系,而不是固定資產因使用而造成的有形磨損。直線法通俗易懂、核算簡便,根據這種方法的特點,企業在固定資產生肖使用期限內,計提的折舊額相等,使得企業產品相對穩定,它適用於各產量相對穩定的企業。
由於直線法模式簡單,只有在以下各項條件之下才是正確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計,或投資成本假定為零;(2)修理和維修費用在整個資產使用年限內是固定不變的;(3)最後一年資產的效率與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使用資產所取得的收入(或現金流量)在整個使用年限內是固定不變的;(5)各種必要的估計(包括預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予以相當確定的預計的。
由於以上各項因素的不確定性,要使任何折舊方法對所有各種因素都考慮到是有困難的。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適當抵消,通常都認為直線法最為適宜。例如:操作效率的降低及修理和維修費用的增加,恰好為收入的增加及保險費和財產稅的減少所抵消。此外,由於直線法通俗易懂,核算簡便,同時根據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固定資產有效使用期內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舊額相等,使企業產品成本穩定並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同時直線法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它忽略了折現因素,按直線法計算的凈利,會給人們以投入資本總額的收入率在不斷提高的假象。
隨著固定資產的損耗,它所需要的修理、保養等費用也逐漸增加,而直線發下個期計提的折舊額相等,使得從固定資產的全部成本來看,其各年使用年度折舊不均勻。而是直線法不重視資產使用情況,而只看其使用時間。
2.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固定資產在使用年限內,按固定資產預計完成的工作量來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單位工作量應計提折舊額×年實際工作量
=(原值-凈殘值)÷估計工作總量×年實際工作量
根據公式可以看出,工作量越大,計提的折舊額越大,因此採用這種方法能真實的反映固定資產價值損耗情況。它適用於那些價值大而又不均衡使用的固定資產。
實質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補充和延伸。根據規定,專業車隊的客、貨運汽車、大型設備以及大型建築施工機械可採用工作量法計提折舊。由於各種專業設備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標,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駛里程折舊法和工作小時折舊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舊是一項變動的,而不是固定的費用,即假定資產價值的降低不是由於時間的推移,而是由於使用的緣故。
對於許多種資產來講,工作量法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別是在有形磨損比折舊更為重要。
因而,如果某項資產在年度內沒有使用,就不應計列折舊費用,因為資產的服務價值並沒有降低。即使折舊是確定資產預期使用年限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其折舊是可以預見的,並且,資產的大概使用狀況是可以估計的,就可以使用以經營活動為依據的折舊方法,使用這種折舊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個服務單位分配投入價值,對服務價值降低的計量則是次要的。
盡管在資產的服務價值隨使用而降低的情況下,工作量法看來還是十分理想,但在使用中它往往存在一些嚴重缺點:(1)即使每年的折舊費用是變動的,工作量法仍然類似於直線法。因為它假定每一服務單位分配等量的折舊費,但是,假定每一服務單位的成本相等是沒有根據的。而且,由於在後期有些服務單位尚有待於日後使用,整個服務價值的降低事實上並不是均勻的,除非假定利率為零。(2)工作量法未能考慮到修理和維修費用的遞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遞減等因素。
2.3、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用直線法折舊率的雙倍去乘以固定資產在每一會計期間的期初賬面價值的折舊方法。
計算公式為:年折舊額=期初固定資產賬面余額×雙倍直線折舊率
主張採用加速折舊法的各項條件是:(1)在不考慮資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況下遞減每年的服務貢獻;(2)操作效率的降低會導致其他業務費用的增加;(3)資產價值早期降低很多,後期降低較少;(4)即使早期和後期耗用的服務價值相同,其折現價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務價值成本要比後期大;(5)修理和維修費用的遞增;(6)現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於存在著折舊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後年度收入的不確定性。
主張採用加速折舊法的一個主要論據是資產凈收入貢獻的遞減與操作效率是相互關聯的,並對各期應負擔的折舊費具有同樣的。資產凈收入的減少可能是由於資產在後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時間和修理費用,或過度使用易於發生事故,因而減少使用,也可能是由於操作效率降低而產量減少。操作效率降低還會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較大的浪費。所有這些均說明資產的凈收入在後期要少於早期,因而,即使不計利息成本,資產凈收入的減少也證明使用加速折舊法是合理的。
預期現金收入的遞減也是採用加速折舊法的一個理由,可以認為,資產的原始成本在早期獲取收入過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後期大,因此早期折舊費應大於後期。
修理和維修費是逐年遞增的,為了補償遞增的修理和維修費,應採用加速折舊法。修理和維修費用與折舊是相關的,應該包括在服務的總成本或凈收入的計算中。
折舊費分配中最難處理的一個因素是不確定性。預期使用年限、預期凈收入和未來的修理和維修費用,均具有不確定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確定性可根據風險選擇所調整的期望值,將不確定數值轉化為單一的確定數值。收入的不確定性為加速折舊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因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在開始指定投資決策時,對晚期收入所打的折扣應當更大些,所以,應將大部分資產成本分配於早期。雖然這些不確定因素不足以證明加速折舊法就是合理的,但相對其他方法而言,加速折舊是最趨於現金收支的一種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採用這種方法固定資產賬面余額不能低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因此,企業採用這種方法在計提折舊額時要分清況對待。但為了簡化計算,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凈額平均攤銷。
2.4、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是以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折舊總額為基數,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折舊率來計算各年折舊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原值-凈殘值)×尚可使用年數÷年數總和
=應計提折舊總額×固定資產當年折舊率
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均屬於加速折舊法。採用這種方法前期折舊費用總大於後期折舊費用,無論採用哪種具體方法,它們都綜合考慮了固定資產在實際使用中影響企業經營成本的諸多因素,正好彌補了直線法的缺陷。其優點表現為:①考慮到了固定資產後期實際使用效能或作用的降低對企業的影響。②因前期固定資產的生產能力比較大,因此取得效益亦多,採用加速折舊法使得收入與費用配比恰當。③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固定資產使用及更新周期明顯縮短,採用加速折舊法可減少這種無形損耗,及時進行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企業在選擇加速折舊法時要考慮兩點:一是其能夠促進固定資產更新,刺激技術進步,提高投資效益;二是採用加速折舊法後,由於初期經營費用較大,使得經營利潤降低,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因此它適用於效益較高的企業。
三、國外(美國)固定資產折舊法介紹
國外目前使用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很多,並且在經濟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幾種折舊方法: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定律遞減法、使用年限總和折舊法、年金法、償債基金法等,若按年折舊額與年限的關系可歸納為三種基本折舊模式,即均衡折舊模式、遞減折舊模式和遞增折舊模式三種。
3.1、均衡折舊模式
均衡折舊模式是每年折舊額相等的折舊方法,如直線法、年金折舊法。下面以直線法為例加以說明。直線法的計算公式為:Dt=(C-S)/n
式中:Dt——第t年折舊額;
C——固定資產原值;
S——估計殘值;n——使用年限。
3.2、遞減折舊模式
遞減折舊模式是年折舊額逐年遞減的折舊方法。如定律遞減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
以定律遞減法為例計算折舊公式為:Dt=Bt-1*R
R=1-n*(S/C)1/2
式中:Dt——年折舊率;
R——折舊百分率;
Bt-1——固定資產期初凈值;
S——固定殘值;
C——固定資產原值。
3.3、遞增折舊模式
遞增折舊模式是年折舊額逐年增加的折舊方法。如償債基金法,這是國外折舊計算方法中考慮利息因素的方法。
其計算公式為:Dt=R(1+i)t-1
R=(C-S)/Sni
式中:Dt——年折舊額;
C——固定資產原值;
S——估計殘值;
R——年提取基金;
Sni——年金終值系數;
i——利率(10%)。
而美國主要以以下三種為准:
(1)市場折舊
這是機器的市場價值隨時間的減少。如果4年前用$105 000購買1台裝卸卡車,用於作業,並在公開市場中以$40000售出,則4年來的市場折舊為$65 000。
(2)賬面折舊
這是公認的會計原則,要求從生產資金的購進價值中減去的數量,認可它是已在作業中「用掉」的價值。如果認為該裝卸卡車能工作5年,此後就無價值了,則5年中我們按每年$21 000對該設備折舊,這筆收費被視為卡車作業的一項成本。
(3)稅務折舊
這是稅制允許在計算應交稅的收入中扣除的量。稅務折舊認可生產資金的磨損和耗損類作為運營成本的損耗。如果稅制允許將裝卸卡車在7年中按直線率折舊到剩餘價值為零,則保有該卡車並用它產生收入,就可以在計算應交稅的收入時,以後7年中每年減少$15 000。
這3種折舊形式各不相同,但有一條明確不變的規則——市場折舊是長期唯一起作用的。賬面折舊和稅務折舊只不過是為了滿足會計習慣和稅務的年度估算。它們對任一給定年份確定折舊費用是必要的,但在機器出售,而且已知實際損失值時,要加以調整,使之等於市場折舊。有些人將該贏利看作一件好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增加了設備保有成本的預算,使作業收費提高,並且減少了投標競爭力。和賬面折舊一樣,有實際意義的是市場折舊——實際的價值損失。
四、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實例比較
4.1、有一台10萬元的設備,預計凈殘值率為5%,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
(1)按我國政策,每年折舊多少錢?
(2)按歐美折舊政策,每年折舊多少錢?
(3)按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限總額法,求逐年的年折舊額。
(4)分析比較幾種折舊方法,指出那種方法最有益,為什麼?
4.2解:(根據中美的不同演算法計算)
(1)根據上面年折舊額計算方法可得:
年折舊額=買入價X(1-殘值率)/折舊年限 即:
=10000*(1-5%)/10
=9500
(2)根據歐美國家折舊方法計算可得:
年折舊額=買入值/折舊年限
=100000/10
=10000
(3)雙倍余額遞減法
各年的折舊額如下表所示:
使用年份 折舊率(%) 折舊基數 折舊額 賬面凈值
1 20% 100000 20000 80000
2 20% 80000 16000 64000
3 20% 64000 12800 51200
4 20% 51200 10240 40960
5 20% 40960 8192 38182
6 20% 32768 6554 26214
7 20% 26214 5243 20971
8 20% 20971 4194 16777
9 50% 16777 8388.5 8388.5
10 50% 16777 8388.5 0
(4)年限總額法
折舊基數為100000元,根據計算得知逐年折舊額如下表所示:
使用年份 折舊率(%) 折舊額 累計折舊額 折余價值
1 18.18% 18182 18182 81818
2 16.36% 16364 34546 65454
3 14.55% 14545 49091 50909
4 12.73% 12727 61818 38182
5 10.91% 10909 72727 27273
6 9.09% 9091 81818 18182
7 7.27% 7273 89091 10909
8 5.45% 5455 94546 5454
9 3.64% 3636 98182 1818
10 1.82% 1818 100000 0

五、改進固定資產折舊的建議
上述折舊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武斷性,而且其所依據的數據,如現金流量或凈收入是相當難於計量的變數,因此,折舊方法還需要不斷的更新、完善。可考慮使用的備選方案是:
(1)不需分配的方法而以每期期末的市價來計量剩餘資產的價值;
(2)以現金流轉和資金流轉表代替收益表,避免折舊分配;
(3)側重於使用能夠預測的統一折舊方法,而不管其邏輯性;
(4)盡量採用折中的分配方法。
從本質上講,折舊也是一種費用,只不過這一費用沒有在計提期間付出實在的貨幣資金,但這種費用是前期已經發生的支出,而這種支出的收益在資產投入使用後的有效使用期內實現,無論是從權責發生制的原則,還是從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來講,計提折舊都是必要的,企業要根據各類折舊方式所適用的條件,合理地選擇折舊方法。
六、總結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但不管是什麼樣的方法,只要能夠確保固定資產使用情況能夠被科學、清晰地反映出來,同時企業也能夠對固定資產進行科學的管理,准確的計提折舊額,則該種方法就是合理、科學的。本人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以及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上述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一方面能夠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有一個准確的描述,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再生產積累了足夠的資金以備固定資產的升級和更新。相信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選擇能夠給中小型企業帶來大的發展,從而使祖國的經濟更加的繁榮。

H. 假定工作8小時得工資2元,每小時勞動創造新價值為1元,剩餘價值率為()

剩餘價值率是指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剩餘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表現。

用公式表示: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可變資本或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本例的剩餘價值是8-2=6,可變資本是2,

所以剩餘價值率是6/2=300%

閱讀全文

與剩餘價值的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3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3
高中美術pdf 瀏覽:156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0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78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29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09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38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0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3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0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68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25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1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2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46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1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2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5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45